- 中医眼科名家临床诊疗经验
- 彭清华 彭俊主编
- 3460字
- 2024-12-21 13:08:43
经验方介绍
1.AMD经验1方
组成:仙鹤草12g,墨旱莲12g,紫珠草15g,白及12g,党参15g,茯苓15g,灵芝末3g,女贞子12g,五灵脂12g,生蒲黄12g。每天1剂,水煎服。
功效:凉血止血合养阴止血,补脾摄血、祛瘀止血共同。
适应证: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急性黄斑出血或伴玻璃体全积血者,属暴盲范畴,应按急则治其标原则进行抢治。证候特点:表现为黄斑出血,迅速而严重,常1~2天内视力丧失,黄斑区水肿、渗出、出血,血色鲜红,其范围大者可达4~6个乳头盘径。少数病例积血流入玻璃体,眼底不能窥见,呈红色反光。
方解:方仙鹤草、墨旱莲、紫珠草、白及为凉血止血,白及还有止血不留瘀之效;方中二至丸用治阴虚火旺,以养阴止血;党参、茯苓、灵芝健脾益气,用以补气摄血,灵芝还有抗衰老之功效,茯苓利湿化浊;失笑散用以化瘀止血。
加减:① 3天后,出血已稳定,眼底镜下未再见新鲜出血者,凉血止血药逐步除去,并逐步选加凉血活血、活血祛瘀药物,如赤芍15g,茺蔚子15g,泽兰15g,丹参15g,三七粉3g等。② 出血已稳定1周,出血吸收缓慢或视力增进缓慢者,可选加温行通窍药物,如当归10g,川芎6g,桂枝5g,炮姜6g等,以促进出血吸收。③ 眼底镜下,出血已部分吸收,色暗红,且未再出血者,应尽快选用软坚散结药,如昆布15g,海藻(去甘草)15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海螵蛸15g,海蛤壳15g,瓦楞子30g等。住院病者可合并静脉滴注川芎嗪、丹参或血栓通注射液。④ 定期复查眼底,积血减少,视力增高者,可坚持原方用药。
病案举例:陈某,男,66岁,诉右眼视物障碍3天。曾急诊于本市某医院,医生诊断为玻璃体积血,经药物治疗未好转,于2010年10月来我院再诊治。平素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1.0。双眼散瞳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全积血,呈红色反光,眼底未能窥进,右眼黄斑区色素增殖,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网膜下可见少数白色点状玻璃膜疣样物沉积,其余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右眼渗出性病变期,玻璃体积血,左眼玻璃膜疣期。建议住院治疗,患者要求门诊药物治疗,定期复诊。辨证:右眼暴盲,属热血妄行、脾不统血引起,出血仍在进行中。治法:按急则治其标,以凉血止血合养阴止血,补脾摄血、祛瘀止血共同。方药:仙鹤草12g,墨旱莲12g,紫珠草15g,白及12g,党参15g,茯苓15g,灵芝末3g,女贞子12g,五灵脂12g,生蒲黄12g。每天1剂,水煎服。
上方共用1周,出血稳定,视力增至0.02。逐渐除祛止血药,选加活血药茺蔚子、泽兰、丹参、三七,及软坚散结药昆布、海藻、浙贝母。第3周玻璃体积血明显减少,隐约可见眼底视乳头、血管、黄斑区组织暗红,视力0.2。第4周玻璃体积血基本吸收,黄斑区大片暗红色积血沉积,其外围可见中等大软性玻璃膜疣散在,加强软坚散结药海螵蛸、海蛤壳、瓦楞子,酌加健脾利水药薏苡仁、猪苓、车前子、泽泻等,以消除水肿及积血、渗出物的吸收。视力增至0.3。为了加强积血、渗出物的吸收,消除组织水肿和减轻黄斑盘状瘢痕形成,更好地恢复视力,在出血稳定1周后配合口服碘制剂(甲亢患者和肺结核硬结钙化患者不宜应用)、卵磷脂洛合碘(沃丽汀)3mg,每天3次;酶制剂胰激肽原酶片180mg,每天3次;胞磷胆碱钠胶囊0.2g,每天3次;复方血栓通胶囊3丸,每天3次。第8周黄斑区积血大部分吸收,可见发散之中心凹光反射,视力提高至0.5。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加入健脾益气药和补益肝肾药以固本,也注意到本病之出血为新生血管所引起,易反复出血,为防止再次出血,在治疗过程曾穿插应用养脉宁血药玄参、五味子以防止新生血管再出血。
2.AMD经验2方
组成: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生蒲黄15g,五灵脂10g,党参20g,茯苓15g,灵芝粉3g,白及15g,葛根20g,黄精20g,何首乌20g。每天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化瘀止血。
方解:方中二至丸用治阴虚火旺出血症,佐以黄精、何首乌加强滋阴之力,以养阴止血;党参、茯苓、灵芝健脾益气,用以补气摄血,且灵芝还有抗衰老之功效,茯苓利湿化浊;失笑散用以化瘀止血,加用白及止血不留瘀,葛根用作提升使药力能达眼部。全方共用有益气养阴、化瘀止血之效。
适应证: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慢性黄斑出血或合并玻璃体积血2周以上,出血已稳定者。
加减:加减药物中,如活血祛瘀药、温行通窍药、软坚散结药、健脾益气或补益肝肾药和养脉宁血药等。
病案举例:关某,女,65岁,诉左眼视物障碍半个月,曾于本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出血,并曾做FFA检查,证实左眼黄斑部有CNV形成,医生告之需进行光动力治疗(PDT)。患者因PDT治疗价格高,于2011年3月来我院再诊,要求药物治疗。体查:一般情况尚可,舌淡红,苔薄白,有齿印,脉细数。视力:右眼1.0,左眼0.02。双眼散瞳眼底检查:左眼黄斑区及其周围网膜反光强,网膜下可见大片暗红色积血伴灰白色团状渗出物沉积,其范围6个乳头盘径大小,未见玻璃膜疣沉积。右眼眼底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色素增殖,未见玻璃膜疣沉积。左眼OCT检查结果:左眼黄斑部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诊断为左眼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出血。辨证:气虚阴虚夹瘀,本虚标实之症。治法:益气养阴,化瘀止血。方药: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生蒲黄15g,五灵脂10g,党参20g,茯苓15g,灵芝粉3g,白及15g,葛根20g,黄精20g,何首乌20g。每天1剂,水煎服。
上方服用3天后,出血稳定,为促进积血吸收,逐渐加入活血药茺蔚子、泽兰、丹参、郁金、三七粉,及软坚散结药昆布、海藻、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等,并逐渐除祛止血药。一个月后,黄斑区渗出、积血明显吸收,视力增至0.2g。继续坚持上方加减用药,并根据气虚、阴虚孰轻孰重稍作加减以固本。
在治疗的全过程中,配合使用口服碘制剂(甲亢患者和肺结核硬结钙化患者不用)、卵磷脂洛合碘(沃丽汀)、酶制剂胰激肽原酶片、胞磷胆碱钠胶囊和复方血栓通胶囊,以加强积血和渗出物的吸收,改善微血管循环,减少瘢痕组织形成,提高视功能的恢复。本病例在门诊持续用药3个多月,左眼黄斑出血全部吸收,遗留薄的机化组织,可见其下有中等量玻璃膜疣沉积,视力恢复至0.6。左眼复查FFA,黄斑中心凹部可见典型CNV,患者不愿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门诊观察1年半,黄斑未再出血。
3.AMD经验3方
组成:五灵脂12g,生蒲黄12g,白及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党参12g,灵芝粉3g,茯苓18g,三七粉3g(冲服),昆布15g,海藻15g,海螵蛸15g,浙贝母15g,每天1剂。
功效:行气活血,益气养阴,助以软坚散血。
适应证: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陈旧性玻璃体积血(积血1年半),辨证为气滞血瘀、脾虚失运。
加减:视网膜水肿严重者选加薏苡仁、猪苓、车前子、益母草、泽泻等加强利水消肿;积血吸收缓慢者酌加温行通窍药如当归、川芎、桂枝、炮姜以促进积血吸收。住院患者可配合应用中药制剂行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
病案举例:黄某,男,54岁,诉左眼视力丧失1年余,曾于本地大医院药物治疗1年,无效,亦未确诊玻璃体积血原因。自觉头晕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眼部检查,视力左眼手动/眼前,右眼0.9。双眼散瞳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全部陈旧出血,眼底未能窥见,右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网膜下可见边缘清楚黄白色点状玻璃膜疣沉积,呈中等数量散在分布于黄斑区及其周围。FFA检查沉积物为透见荧光,少数呈荧光染色。诊断为左眼老年性黄斑变性,陈旧性玻璃体积血,右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期。辨证:气滞血瘀、脾失健运。治法:行气活血,益气养阴,助以软坚散血。方药:五灵脂、生蒲黄、白及、女贞子、墨旱莲、党参、灵芝粉、茯苓、三七粉、昆布、海藻、海螵蛸、浙贝母。
本病例左眼病情重,收住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按前述方法加减应用外,为使积血加快吸收,曾配合应用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田七制剂)静脉滴注交替应用。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停药1周。在治疗过程中曾因视网膜水肿较重,选加薏苡仁、猪苓、车前子、益母草、泽泻,以加强利水消肿;亦曾因积血吸收缓慢,酌加温行通窍药如当归、川芎、桂枝、炮姜以促进积血吸收,但未使用过碘制剂、酶制剂和胞磷胆碱制剂。
本病例按上述方法加减应用,前后共5个月,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可见黄斑区遗留典型的盘状瘢痕组织,视力由手动/眼前增进至0.02。在本病例以后的治疗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左眼视力,我们采取中西结合方法,左眼进行后巩膜黄斑区兜带术,以求通过减轻盘状瘢痕组织对黄斑部的牵引,改善黄斑区视网膜组织营养。手术后视力提高至0.1;以益气血、补肝肾、软坚散结为治法,继续使用中药治疗,目的是防止病变进一步扩大,争取保存一定视力。本病例曾跟踪观察3年,左眼视力保持0.1。
(关国华,詹宇坚整理)
刘益群
生平简介
刘益群,男,1934年9月24日生,安徽合肥人,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届安徽省名中医。曾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原安徽中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与安徽省中医院眼科主任。
刘益群教授幼承家学,随先父习医,1948年执业,1951年聘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研究员。尝研习于名师承淡安先生门下,1953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结业于安徽针灸师资班,1958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师资班(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并留校参加科研医疗工作。1961年至1963年进修于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进修于全国中医眼科师资班。历经多学科基础、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历任三河市卫生委员,肥西县医院中医师,肥西县针灸训练班主管、教师。历任安徽中医学院本草教研组、针灸教研组、中药教研组室、眼喉科教研组室、门诊部、新医病房、新医疗法巡回教学组、五官科(眼耳鼻喉科)教研室、五官科等科室的医师、教师、主任。为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委员、理事。《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常务编委,合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疑难杂证中医函诊中心专家,《安徽科技报》专栏主持人等社会兼职。曾获省二、三等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
刘教授多年来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53年曾协助查少农教授编撰《简明实用针灸学》,还协助图书馆搜集采编,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本《图书馆馆藏书目录》上下集做过大量工作,尤其是对古籍整理较多。继任《神农本草经》《中药学》之课,其中有进修班、师资班、西医学习中医班,本科班之各班课程,曾撰《增图神农本草通俗讲义》《子午流注·灵留飞腾》《针灸疗法入门》《中药补充讲义》为各班之主教材或辅助教材,假期中尝涉足于大别山采集中药标本,为中药教研奠下基础。1963年后自上海中医学院进修返院即开创眼喉科课,曾常带领其领导的社教医疗队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做出贡献,受到群众的好评。并入安徽医学院期间,曾负责五官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并编写《中医五官科学讲义》《五轮证治纲要》为各班及全国中医眼科师资班之教材交流。曾在五官科、新医病房从事临床带教,为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的治疗制订过科研方案,担任五官科(眼耳鼻喉科)、眼科、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为建科、医疗、教学、科研做出努力,为各地培养和输送高、中、初各级医疗、教学、科研人员,担任过《中医眼科学讲义》《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讲义》的编审工作,曾编写过《中医眼科学》《中医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教学大纲、学习大纲,《中医眼科处方集》《中医多选题》《中医临床手册》《中医眼科病历编写须知》等为教学做出贡献。
数十年来为中医教学事业兢兢业业,无论是课堂讲授,或临床带教及讲座,均一丝不苟,身体力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8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委托,曾编撰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并担任考试论证、试题评审等工作,为国家中医师规范化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