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术思想

一、治疗眼病推崇五轮证治大法

五轮学说源于《黄帝内经》,首见于《太平圣惠方》。五轮学说是将眼的解剖结构由外向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部分,分别称之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分别内属于脾、心、肺、肝、肾五脏,以解释眼的解剖、生理、病理,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眼局部辨证方法和理论。它将眼的局部与脏腑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在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是中医眼科的特色理论之一。历代眼科文献,浩如烟海,其证治方法丰富,兹按五轮归属,整理如下。

1.胞睑疾病

胞睑疾病属于外障范畴,治疗原则应着重脾胃,兼顾客邪。肉轮疾病虽属外障,但如传变他轮,变生重证,每易影响视力,其中椒疮(沙眼)、粟疮,是常见的传染眼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预防。其证治大法如下。

(1)清脾凉血法:治疗脾胃湿热之睑生风粟、椒疮、眼丹、针眼、弦烂、胞睑赤肿等证,即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睑缘炎、睑丹毒等病。

(2)疏风化湿法:治疗风湿相搏之胞睑浮肿、风粟、椒疮、风赤疮痍、眦帷赤烂,肺珠赤膜等证,即滤泡性结膜炎、卡他性结膜炎、睑水肿、睑缘炎、结膜水疱、睑寄生虫病、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病。

(3)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蕴蒸之胞睑肿胀、睑生风粟、椒疮、针眼、眼丹、风赤疮痍、眦帷赤烂等证,即睑丹毒、睑疱疹、睑缘炎、麦粒肿、沙眼并感染、卡他性结膜炎等病。

(4)泻火解毒法:治疗火邪毒盛的针眼、眼丹、胞肿如球、肺珠赤膜、风赤疮痍、睑弦赤烂、胬肉攀睛等证,即睑丹毒、睑皮疱疹、睑缘炎、睑皮肤炎、麦粒肿、急性泪囊炎、泪腺炎、脓性结膜炎、淋菌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酒渣鼻眼病、翼状胬肉、沙眼并感染、蓄脓性角膜溃疡、虹睫炎等病。

(5)消磨痰核方:治疗湿痰凝结之胞生痰核、目疣等证,即霰粒肿、睑瘀斑、睑肿瘤、慢性结膜炎、多形红斑症结膜炎、结节红斑症结膜炎、结膜肿瘤等病。

(6)补气养荣法:治疗脾虚之胞睑浮肿、胞睑下垂、昏糊乏力等证,即眼睑浮肿、眼睑弛缓病、麻痹性睑下垂、慢性结膜炎、重症肌无力、视力疲劳等病。

胞睑疾病,虽与脾胃两经有关,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脾胃湿热蕴积所致,故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为主,药物可选用黄连、黄芩、黄柏、苍术、白术、薏苡仁、车前子、木通、茯苓、白鲜皮等。兼有外风的,可选加羌活、细辛、荆芥、防风、蔓荆子、白蒺藜、桑叶、菊花、蝉蜕等药以散风邪。兼有痰凝气滞的,可选加陈皮、半夏、僵蚕、浙贝母等化痰散结之品。兼有血瘀的,可选加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等活血行瘀。属于虚证的,重在健脾和络,治疗上多用补中益气、养血和血之剂。

2.两眦疾病

两眦疾病虽属心经火热,但有虚实之别,实火,多由外邪火毒搏结所致,故治疗多宜辛凉清解,以清其邪;虚火,多由肾水亏耗,水亏于下,火必炎上,壮水之主,可制阳光,故宜滋宜降,以控其势,其证治大法,约之如下。

(1)清心降火法:治疗心经火。盛之两眦赤脉、胬肉攀睛、大眦漏睛、热泪如汤、目赤肿痛等证,即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脓性结膜炎、急性泪囊炎、泪腺炎、进行性翼状胬肉、沙眼、结膜下出血、电光性眼炎、睑丹毒、睑腺炎(麦粒肿),角膜浸润、角膜溃疡等病。

(2)清热祛风法:治疗风热较盛的赤脉布绕、胬肉攀睛、眵多热泪、刺痛羞明、漏睛疮肿、睑生风粟、椒疮、针眼、眼丹等证,即急性泪囊炎、泪腺炎、急性结膜炎、泪器性结膜炎、沙眼、翼状胬肉、结膜下出血、眼睑丹毒、麦粒肿等病。

(3)清胃通腑法:治疗湿热蕴结、蒸腾于上之赤脉攀睛、热泪如汤、目痛羞明、胞睑肿胀、针眼、丹毒、黄液上冲等证,即睑丹毒、疱疹、睑缘炎、麦粒肿、急性泪囊炎、泪腺炎、急性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结膜水肿、酒渣鼻眼病、睑疱疹、翼状胬肉、匐行性角膜溃疡等病。

(4)扶正托毒法:治疗气虚血弱之赤丝虬脉、脓漏难敛、清液时流、冷泪不已、睛珠少华、花翳塌陷、胞睑浮肿等证,即慢性泪囊炎、泪器炎、流泪症、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结膜干燥症、泡性结膜炎、树枝状角膜炎等病。

3.白睛疾病

白睛疾病,应宣通肺气,复其治节,疏邪达表,以防内侵为要,其证治大法约之如下。

(1)泻肺清热法:治疗肺经蕴热,上蒸白睛之肺珠赤脉,色似胭脂,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痛如邪,白珠涩痛,白珠俱青,白膜侵睛,羞明难睁等证,即化脓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干燥性结膜炎、结膜下出血、巩膜炎等病。

(2)凉膈清上法:治疗风热蒸腾之天行赤眼、赤脉肺珠、暴风客热、色似胭脂、赤痛如邪风粟、椒疮、针眼、眼丹、羞明怕光、热泪如汤等证。即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脓性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麦粒肿、虹膜炎等病。

(3)清肺消瘀法:治疗热邪客肺,血不循经之白睛溢血、目珠涩痛、暴风客热、赤痛如邪、白珠俱青、眼丹、睑弦赤烂、胬肉攀睛等病。

(4)泻肺利湿法:治疗湿邪伤肺,伏郁化火、蒸灼络脉之肺珠赤脉,白睛涩痛,赤痛如邪,白珠俱青,暴风客热,抱轮红赤,胬肉攀睛等证,即泡性结膜炎、结膜水肿、卡他性结膜炎、慢性泪腺炎、巩膜炎等病。

白睛属气轮、主于肺,所以白睛疾病主要与肺有密切关系,但有主客之分,如兼挟外风的,多由肺经蕴热,兼外风诱发而起,治疗应散风清热。若兼有肝火的,则应清肺泄肝。兼有瘀滞的,则应清肺理血。故白睛疾病,虽然治理在肺,应兼顾客邪,方能得心应手。

4.黑睛疾病

黑睛病变,每以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为显,其治法,实证以疏风、清热、解毒和肝为主;虚证则重在滋水涵木,调理肝肾。黑睛病变治疗不当,病势过重,最易影响视力,故审源堵流,预治传变,是控制黑睛疾病的要旨。证治大法,约之如下。

(1)疏风平肝法:治疗肝火肺风,蕴蒸风炽之血翳包睛、赤膜下垂、目赤珠痛、羞明怕日、热泪如汤、星翳遮睛、抱轮红赤等证,即角膜浸润、角膜溃疡、泡性角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表层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病。

(2)凉血化瘀法:治疗血热蒸腾,脉络瘀阻之目赤翳膜、血翳包睛、抱轮红赤、羞明热泪、凝脂翳障、黄液上冲、风粟、椒疮等证,即角膜浸润、溃疡性角膜炎、泡性角膜炎、角膜实质炎、深层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外伤等病。

(3)清泻肝火法:治疗肝火上扰黑睛上星,翳膜攀睛、花翳白陷、凝脂翳、黄液上冲、抱轮红赤、羞明怕日、白珠俱青、蟹睛突出等证,即角膜浸润、溃疡性角膜炎、蓄脓性角膜炎、角膜实质炎、弥漫性浅层角膜炎、深层巩膜炎、浅层巩膜炎、虹膜脱出等病。

(4)疏邪退翳法:治疗风热上乘之翳膜遮睛、黑睛上星、聚星翳障、花翳白陷、混睛障、逆顺冰瑕翳等证,即角膜浸润、浅层点状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实质层炎、角膜云翳、白斑等病。

(5)滋阴降火法:治疗心肝火盛之黑睛星翳、翳浮脆嫩、风轮破损、蟹睛突出、昏暗不明、两眦赤脉等证,即角膜点状浸润、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层炎、角膜溃疡、虹膜脱出、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翼状胬肉、沙眼并感染等病。

(6)泻肺清肝法:治疗肺肝火盛,风热相搏之黑睛起翳,状若萝卜花,渐渐浮阔。中陷周高,或形若鱼鳞,色白或黄、目赤疼痛、羞明流泪等证,即角膜浸润、角膜溃疡、丝状角膜炎、盘状角膜炎、蚕蚀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病。

(7)平肝抑木法:治疗肝胆火旺之黑睛翳膜、风轮破损、神膏绽出、瞳神变形、赤涩疼痛、流泪难张等证,即角膜浸润、溃疡性角膜炎、匐行性角膜溃疡、虹膜脱出、虹膜睫状体炎、角膜实质炎、深层角膜炎等病。

(8)祛梅解毒法:治疗湿毒蕴蒸、梅毒为患之黑睛障翳、赤脉攀睛、刺痛难张、白珠俱青、赤痛如邪等证,即梅毒所致的角膜实质炎、角膜溃疡、深层角膜炎、虹膜炎、睫状体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病。

5.瞳神疾病

瞳神疾病可有两种情况:① 可见瞳神散大、缩小、变形、变色;② 外观端好,无明显病变,但视物朦胧,昏渺不清,则多属眼底疾病,应做眼底检查,详诊为要。瞳神疾病应重在治理肝肾,早期诊治,以防他变,还要注意情志安定,切忌恣郁暴悖以防失明。其证治大法,约之如下。

(1)平肝潜阳法:治疗肾阴亏损、肝阳上亢之五风内降、目珠疼痛、痛引头额鼻梁眼眶、视物昏糊、神光自现、瞳神散大、风轮混浊、抱轮红赤、暴盲、青盲、雷头风痛等证,即原发性充血型青光眼、慢性充血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高血压性眼底病、视网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混浊、白内障、角膜炎、巩膜炎等病。

(2)滋阴涵木法: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头目胀痛、瞳神昏散、视瞻昏渺、赤脉攀睛、五风内障、青盲、雀目、瞳神干缺等证,即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性充血型青光眼、高血压眼底病变、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角膜炎、夜盲等病。

(3)培脾和肝法:治疗木邪贼土、中虚胃寒之头痛呕涎、五风内障、视瞻昏渺、暴盲、雀目、瞳神干缺、瞳神反背等证,即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性充血型青光眼、高血压眼底病变、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角膜炎、夜盲色弱、重症肌无力、肌性视疲劳、斜视、睑水肿等病。

(4)培补肝肾法:治疗肝肾两亏,精血俱虚之五风内障、神光锐减、障翳昏花、视瞻昏渺、青盲、暴盲、能远怯近、能近怯远等证,即原发性充血型青光眼、单纯型青光眼、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夜盲、色弱、弱视、斜视、肌无力症、眼睑下垂、视神经炎、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视力疲劳、远视、近视等病。

(5)散风明目法:治疗风火交炽之目赤头痛珠痛、内障、昏糊失明、暴盲、青盲等证,即急性充血型青光眼、原发单纯型青光眼、高血压眼底病变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角膜炎等病。

(6)益气养血法:治疗气虚血弱之视物昏渺、青盲、暴盲、星翳难退、胞睑难张、云雾移睛、肝虚雀目、圆翳内障、瞳神细小、视物易色、通睛等证,即慢性单纯型青光眼、视网膜炎、黄斑部病变、夜盲、色盲、色弱、视神经炎、弱视、近视、远视、老视、斜视、肌无力睑下垂、视力疲劳、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混浊及液化、白内障、角膜炎、慢性结膜炎等病。

(7)滋阴补肾法:治疗肾虚不足、肝阳上扰之青盲、暴盲、雀目、云雾移睛、圆翳内障、五风内障、流泪、雷头风痛等证,即慢性单纯型青光眼、视网膜出血、高血压眼底病变、视网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夜盲、色弱、视神经炎、近视、远视、老视、视力疲劳、斜视、玻璃体混浊、白内障、巩膜炎、角膜炎、流泪等病。

(8)养血柔肝法:治疗肝阴不足、肝阳用事之头昏目眩、视瞻昏渺、障翳青盲、暴盲、云雾移睛、翳膜难退、雀目、圆翳内障、瞳神缩小等证,即慢性单纯型青光眼、充血型青光眼、视网膜出血、高血压眼底病变、视网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夜盲、色弱、视神经炎、近视、远视、老视、视力疲劳、斜视、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白内障、角膜炎等病。

(9)益气升阳法:治疗中气不足、脾阳不振之目昏头眩、视物易色、视瞻昏渺、青盲、暴盲、障翳、塌陷、圆翳内障等证,及中气不足之眼底疾病。

(10)疏肝明目法:治疗郁结不舒之头昏目眩、视瞻昏渺、云雾移睛、障翳青盲、暴盲、圆翳内障、雀目、瞳神干缺等证,即郁结不舒之眼底疾病。

(11)养肝明目法:治疗肝虚雀目内瘁,入暮则盲,甚则昼行为艰,神光自现、视物变形、昏糊不清、虹视、云雾移睛等证,即肝虚之眼底疾病。

(12)益阴潜阳法:治疗肝肾两亏、虚火上腾、蒸灼神膏之视物昏糊、黑影飞动、如雾如蝇,或如薄纱轻烟、动盈不安,圆翳内障等证,即肝肾不足之眼底疾病。

(13)调和气血法:治疗内络阻滞、气血失和之视物易色,或气弱血少之视力欠佳、雾视不清等证,即气血不和之眼底疾病。

瞳神属肾,又通胆腑,肝开窍于目,故瞳神疾病,应以肝肾两经为主来辨证施治,通常内障属虚较多,故多宜补益肝肾,然虚中夹实的亦不少见,故临证应审慎周详,进行辨证施治。

二、辨病与辨证结合,指导眼底病诊疗

眼底疾病属内障范畴,内障属水轮疾患,以外不见证,从内而蔽为特征。古人多凭患者主观视力视觉变化及全身脉证相参进行辨证。今借助于仪器之眼底检查,可进行肉眼观察之内窥辨证,拓宽了辨证范围。

1.眼底疾病内窥辨证要领

眼底疾病早期多属实证,与气、血、痰、湿、瘀有关;晚期多属虚证,常责于肝肾,但不能不注意促进代谢,改善气血流通,以提高视功能。故辨证时,应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局部和整体情况,察病灶、审病因,辨证立法,拟方遣药,方能获效。归纳之,内窥眼底疾患,不外炎性改变、血运障碍、退行性变三类。

(1)炎性改变:包括渗出与增殖改变,渗出病灶又分为水肿与渗出两证。

① 水肿病灶:常见于炎症急性期、早期,或慢性炎症活动期,多属气机不畅、气血瘀滞、水气上泛清窍所致,尤以邪盛而正未虚者居多,故治宜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但亦有因脾阳不振,或脾肾两虚、运化无权者,则又当脾肾同调为要。

② 渗出病灶:眼底视网膜、脉络膜之渗出病灶,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以致组织水肿,日久不能吸收而成。多由肺气失宣、肃降失职、气机壅滞,或脾运不畅,或肾阳不振等,使水湿泛滥,聚而成痰,壅于目络,渗于络外而为患,遂致眼底水肿、渗出迭见不已。然痰有寒热湿阻之分,故临证应辨寒、热、痰、湿之孰多孰少,分别予以行气涤痰、化痰利湿、清热除痰或温化痰饮等治之。

③ 增殖性病灶:若渗出日久不去,病灶陈旧趋向增殖变性,乃瘀滞郁结,邪未已而正已虚,则又当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宜在解郁散结基础上,加益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之品。

若网膜灰白,病灶弥漫,则属脾阳不运;若色素混浊紊乱者,又当健脾除湿、营运中焦以除上清之浊;虚寒者,当益以温阳化气以助之。

(2)血运障碍:眼底可出现血管痉挛、充血、出血、血管阻塞等现象,当窥辨之。

① 血管痉挛和充血:常见于炎性改变之水肿前期,多属气滞血瘀,亦有因气虚无力运血,或痰火使目络受阻所致;然肝风内动,阴虚火旺亦为血管痉挛及充血之常见病因。故当分别予以活血化瘀、益气和营、化痰热、通目络、复脉复明以治之。

② 出血:眼底出血无论其部位深浅、出血时间长短,应首先宁血止血,以塞其流,防止因出血过多而严重损害视功能。新鲜出血灶,色鲜红,多呈火焰状,位于浅表,属火热伤络,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若出血灶颜色深红,呈片状、团状,位于深层者,证情较重,多属热,邪炽盛,须在前法基础上酌加清解之品;若新旧血斑混杂,或间有白斑,或玻璃体积血反复发作者,应先止新血,次除瘀血,当以和血为要,使离经之血循络而运。若出血日久,斑色暗红,瘀滞郁结不散,则又非活血化瘀不能清除。

③ 血管阻塞:目络瘀阻,有因气、因血、因风、因痰之分,常严重影响视力而成暴盲,故首应化瘀通络,使目络血运复常,最大限度地促使视功能恢复,然在化瘀通络复脉基础上,又当兼顾客邪,而分别予以益气、养血、息风、化痰诸法,以收相辅相成之功。

眼底血证的治疗,应掌握活血通络而不伤正,止血宁血而不留瘀的分寸。在使用活血化瘀时,可兼用补血之品,并适当结合理气、解郁、息风之剂,使瘀去而不伤正,扶正止血而不留瘀。

(3)退行性变:久病伤正,病至后期,常导致眼底退行性变。眼底视乳头可变为苍白,网膜可出现萎缩斑、机化斑等退行病灶,总由脏腑亏损。但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虚、心脾虚等不同,当分辨其因,随症辨证。

2.眼底病的内窥辨证

(1)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① 虚热证:除眼底病变外,兼有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苔薄质红,脉细数少力,乃阴虚内热,炽灼目络,当育阴宁血。

② 实热证:除眼底病变外,兼头昏、头痛、口干喜饮、唇焦,舌质红,心烦、溲赤,脉数实有力,乃火热炽盛,灼伤目络,当凉血宁血。

本病亦可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早期病证,出血新鲜,兼有肝热证,可予清肝泻火明目汤。中期,多阴虚火旺,当侧重滋阴降火,予滋阴降火明目汤。晚期,眼底病灶陈旧,出现机化现象,苔薄质降,脉涩,乃血瘀目络、血运受阻,当逐瘀复脉。

(2)视网膜静脉血栓

① 实热证:除眼底病变外,兼有头晕、心烦、易怒,苔黄舌红,脉数有力。乃血壅目络、血运欠畅,当凉血祛瘀复脉。

② 虚热证:除眼底病变外,兼有头晕、耳鸣、口干,舌绛少苔,脉细数。乃阴虚火旺,目络血运涩滞,当育阴复脉。

③ 心脾两虚证:除眼底病变外,兼面色少华、神萎、心悸、纳差,舌苔薄质淡,脉细无力。乃心脾血虚,目络血运无力,当宁心健脾。

④ 气血两虚证:除眼底病变外,兼面色㿠白、神萎、心悸、纳差,舌苔薄质淡,脉细无力。乃气血两亏,当气血双补。

⑤ 瘀积证:除眼底病变外,兼头晕,面赤、唇焦,舌紫黯兼瘀点,脉细涩,乃目络阻塞,血运不行,当逐瘀通脉。

(3)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① 肝热证:视网膜水肿,黄斑区有细小点状渗出组成的圆形病灶,范围局限于黄斑区,外围有反射光晕,中心凹反光消失,苔薄黄质红,脉细弦涩,当清肝解郁。

② 肝郁证:视网膜水肿退后,黄斑部有集中或散在境较清的针尖大小黄白色斑点,有的布满整个黄斑区,苔薄质红偏绛,脉细弦涩,当和肝解郁。

③ 肾虚证:黄斑部呈灰黑与污黄相夹杂的团状物,形状不一,境界不清,变化较多,苔薄质淡,脉沉细,当滋养明目。

(4)视神经萎缩

① 玄府郁闭:眼底视乳头苍白,网膜色淡,血管较细,舌苔薄质绛,脉涩,当和营通脉,开郁复明。

② 气血两虚:视乳头苍白,血管细,神疲乏力,舌苔薄质淡,脉沉细小,宜益气养阴以养目系。

③ 目系毒害:素有偏嗜(如酷嗜烟酒),或有药物中毒史,或病邪毒害目系,致使视乳头苍白,血管细,舌苔薄质淡,脉数,应审因解毒,养脉复明。

(5)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遗传性,眼底以视网膜血管变细,周边有点状、骨细胞样或不规则形状色素沉着,渐向中央发展为主征。多见舌淡脉沉,当滋肾通脉复明。

眼底疾病属内障范畴,其成因极为复杂,病变在水轮。《审视瑶函》曰:“五轮之中,四轮不能视物,唯瞳神乃照物者,瞳神之中,神光为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今内窥辨证概括之,若出血病灶,离经之血虽为瘀阻之血,但有点片之别,点状多为阴虚内热,灼伤血络;片状系肝郁脉络受阻,或津亏阴虚,血稠脉阻,迫血离经,或属脾虚难以统摄所致。水肿病灶,“血不利则为水”,脾虚水湿不运,停滞泛滥为致病之因,然脉阻血瘀为液亦不鲜见。《素问》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故亦有因肾阳衰所致。充血病灶,乃赤热也,火热之渐也,多属肝郁化火,肝胆火旺,上乘于目所致。但亦有因肝阳偏亢,升扰清窍,或心火上炎,或脾经湿热,血瘀化热,或阴亏火上乘所致。渗出机化病灶,多由痰所聚,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热遏湿阻所致,其病灶边界模糊为湿痰,边界清楚多为痰火,色黄多为热痰,色白多为寒痰,苍白病灶为退行改变。目得血而能视,原为红润,苍白者多气血虚;或肝血不足,目失所养;或脾虚血少无以上润,脉道阻塞,血运欠畅所致。网膜灰白多为脾虚气弱,水湿停滞。色素出现,黑者属肾虚有热,黑晦者属肾阳不振,色素先散后聚为病久入络,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血管脉道为气血运行之余,脉道怒张,多属气滞血瘀,细狭多为气弱阴虚阳亢,疑有肝风之兆。凡此,皆临床内窥眼底辨证必细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