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脉诊原理
脉象是用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相关论述说明脉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故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2)脉管的舒缩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脉乃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管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脉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因此,脉管的舒缩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正常脉象的基本条件。生理状态下,心气旺盛,血液充盈,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必赖于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的功能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于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象的影响更为重大。《四言举要》中曾作了简要的概括:“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因此,脉乃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与脉、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其他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1)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的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协助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也随之急促;呼吸匀和深长,脉象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而呼吸困难,脉象多细涩;呼吸不已而脉动不止,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并有“肺朝百脉”之谓。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脉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则死,因此临床可以根据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形成脉搏,是依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裹护,使血液不溢于脉管之外而在脉管内运行,即“脾主统血”。
(3)肝藏血 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调,亦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脉象变化。
(4)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盈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是无根脉,提示阴阳离决,病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