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特经验

1. 疑难发热诊疗思路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一般将其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于机体感受六淫或疫气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初起病位在表,可见发热、恶寒、脉浮等症,日久病邪可化热入里而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内伤发热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失度、情志不遂等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临床上兼见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1]。中医治疗发热,一般根据发热类别的不同,分别采用外感病因辨证和内伤脏腑辨证等方法辨证施治。

高老师在跟随多位名老中医临证过程中,对中医药治疗疑难发热深有体会。如姚正平老中医常采用黄连解毒汤与白虎汤合方治疗大叶性肺炎、败血症、外科术后感染所引起的高热不退;刘奉五老中医常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妇女产后感染性发热[2];吉良辰曾采用一捻金通大便而退小儿长期高热;关幼波治疗外感发热常按气血辨证,对于病程超过7日者,多于方中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等凉血活血之品以防病邪入血分[3]。高老师细心研究各位老中医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经不断探索、临床总结,逐渐形成了对疑难发热的诊疗思路和方药。

(1)内外合邪而发热者 高老师认为很多疑难发热均有内因存在,体内有伏热则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引发高热不退,此为表里同病或太阳阳明同病,治疗当表里同治,解表清里[4]。伏热之体若感受寒湿之邪,表现为外寒内热者,可用葛根芩连汤或防风通圣散治之;伏热之体若感受风、暑、燥、热、火等阳邪,内外两阳相合,“阳盛则热”而表现为表里俱热者,治疗当外用辛凉解表法,内用清解里热法,可以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5g、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为基础方,该方为银翘散、小柴胡汤、白虎汤合方加减而成,其中金银花、连翘清解透达在表之热邪,柴胡、黄芩疏解半表半里之邪,石膏、知母清解肌表及气分之热邪,全方共奏清气透热解毒之功。

若发热日久或经过治疗,表证已除而里热犹盛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与白虎汤合方加白术、陈皮为基础方,其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热解毒而解三焦之热,石膏、知母清气分热,白术、陈皮、甘草健脾和胃以防寒凉伤胃。若毒热明显者,还可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贯众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若高热不退且3日无大便者,应加生大黄,以通腑泄热;若高热不退且病程超过7日者,应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等,既可截断邪热入血之路,又可清血分之热。

(2)湿热留连而发热者 湿为黏腻重浊之邪,易阻滞气机;热为阳盛之邪,性火热易耗气伤津。湿热邪气相合,“如油入面”,湿阻而热难清,热蒸而湿气弥漫,二者胶着难解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故湿热互结之发热,常表现为热势不退、下午热甚、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高老师认为,热易清而湿难化,治疗当化湿为主,可结合湿邪所在部位,配合使用轻宣(药如桔梗、杏仁、枳壳等)、芳化(药如藿香、佩兰、白蔻仁等)、燥湿(药如白术、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等)、淡渗(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等方药[4],使湿邪通过上、中、下三焦而解。湿去则热无所依,同时再配合清热透邪(药如薄荷、桑叶、菊花、柴胡、黄芩等),才能彻底治愈发热。

(3)表虚兼少阳证发热者 外感发热日久,若表虚不能有效抗邪,邪气未罢而传入半表半里,则出现太少合病的情况。此种发热多具有往来寒热的特点,可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症状。高老师认为表虚而兼少阳证的发热临床上容易被忽略,常误用汗法或清法而致正气受损,发热日久不愈[4]。临床上对于此类发热,应细心辨别,采用太少同治之法,可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治之,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在表之邪,小柴胡疏解半表半里之邪。

(4)痰湿阻于膜原而发热者 对于长期发热表现为烘热与发冷交作出现,伴头晕、胸闷痞塞、苔白腻者,高老师认为多为痰湿内阻于膜原所致[1]。膜原在病位上属半表半里,其外通肌腠,内近肠胃,为三焦之门户[5]。若外感湿邪内踞于膜原,则表里不和,影响三焦气机,导致湿郁热伏于里。治疗应和解半表半里,宣湿化浊,透达伏于膜原之邪,可用柴胡达原饮治之。柴胡达原饮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柴胡、黄芩、桔梗、枳壳、厚朴、草果、青皮、槟榔、荷梗、炙甘草组成,具有宣畅气机、燥湿化痰、透达膜原之功效。方中柴胡、黄芩为君清热透邪;桔梗、枳壳开发上焦之气,厚朴、草果燥湿而畅中焦之气,青皮、槟榔下气破结而疏利下焦之气,诸药共为臣佐之药;荷梗轻清上升而通气宽胸,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二者共为使药[5]

(5)气阴虚里热盛而发热者 高老师认为,气虚、阴虚之体易感外邪,邪气又易损伤正气,耗伤阴津。气虚则不能鼓动正气抗邪,而阴虚则不能做汗达邪[4]。故高老认为,对于气阴虚里热盛之发热者,应正邪兼顾,一方面补气固表、养阴生津,一方面内清在里之邪热,才能奏效。常用玉屏风散、增液汤配合清气分热之品。

  (王文娟 整理)

参 考 文 献

[1] 张晓明.高益民老中医临证经验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23,252.

[2]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62.

[3] 北京中医医院编.关幼波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256-285.

[4] 高益民.高益民医论集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5-77.

[5] 邓中甲.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