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粉虫的育种

在任何养殖业或种植业中,品种对生产的效应都是巨大的。在黄粉虫生产中,品种效应同样十分重要,没有好的种源则无法进行大规模或工厂化养殖。

一、黄粉虫良种选育的概念

对于刚刚从事黄粉虫养殖的人来说,良种的来源是个大问题,有不少有志于黄粉虫养殖的人往往是从花鸟鱼虫市场上购买一些现成的黄粉虫作为种虫,殊不知,目前这些在市场上流通的黄粉虫种虫大多数是多年来同一群虫种已繁殖过数十代的后代,由于多次的近亲繁育,导致大多数虫种已有明显的退化现象,例如虫子的个体小,生长期延长就是不化蛹,亲本黄粉虫的繁殖量低,而且易患病,死亡率很高,养殖户买回去想快速繁育扩大种群的愿望往往就会落空。有的养殖户买了幼虫后回家养了近一年,个体依然很小,也不化蛹,有的可以化蛹,但是繁殖的后代质量极差,常出现残疾个体。

而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黄粉虫养殖的人来说,也常常为种质资源的事头疼不已,由于得不到优质新鲜的种群供应,他们养殖的黄粉虫产量也越来越低,大规格的虫种比例也越来越低,经济效益当然也越来越下降,因此如何及时对黄粉虫进行更新换代就成为制约养殖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

为了确保黄粉虫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一定要注意品种的更新,如同其他养殖业一样需要选种和育种,这种选种和育种,我们就统称为良种的选育。

二、黄粉虫的选种

1.选种

顾名思义,选种就是选择良种的意思,又称为系统育种、选择育种。它是对一个原始材料或品种群体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选择淘汰,从而分离出几个有差异的系统。将这样的系统与原始材料或品种比较,使一些经济性状表现显著优良而又稳定,于是形成新的品种。选择育种是黄粉虫育种工作中最根本的方法之一,选择育种的根据是品种纯度的相对性和利用原始材料或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

2.选种的作用

选择育种的作用主要有三点:首先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可以促进变异的积累加强;再者它可以创造出黄粉虫新的品质,从而成为最有特殊养殖价值的一个新品种。

3.选择育种的原则及方法

选择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从某一原始材料或某一品种群体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或类型。在选择时要通过鉴定比较和分析研究,同时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要选择适当的原始材料,这是进行选择育种的基础;二是要及时在关键的时期进行选择,这是确保选择育种成功的最重要一步;三是按照主要性状和综合性状进行选择的原则。

选择育种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家系选择法:根据某个性状或某几个性状明显优于其亲属,生产性能显著高于其亲属的混有不同类型的原始群里选出一些优良个体留种,建立几个或若干个家系并繁殖后代,逐代与原始群体及对照品种相比较,选留那些符合原定选择指标的优良系统,进而参加品系的产量测定,这个过程就叫做家系选择,家系选择实际上就是对黄粉虫优良基因型的选择。

第二是亲本选择法:又称后裔鉴定,它是根据后代的质量而对其亲本作出评价的个体选择方法。根据后裔鉴定结果决定对其亲本的取舍,由于它对质量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较为有效,因此被广泛应用而且效果显著,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决定一个显性表型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这对黄粉虫的选择育种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是混合选择法:它是指从一个原有品种的群体中,按照选育目标选出的多数表型优良的个体,通过自由交配来繁殖后代,并以原有品种和当地当家品种作为对照,进行比较、鉴定,这种方法就叫做混合选择法,又叫集体选择。它的效果取决于所选择性状的遗传力及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特点。

第四是综合选择法:这是一种可连续地进行家系选育、混合选择和后裔鉴定的方法。它的具体方法是在第一阶段时建立几个家系,进行异质型非亲缘个体间的杂交,从而选出最好的家系;第二阶段主要是在2~3个较好的家系中进行再次选择;第三阶段是根据所选择后进行繁育的后代的表现来检验并鉴定黄粉虫的亲本。

4.黄粉虫的选种

我们在养殖黄粉虫的过程中,可在众多的养殖群体中选择比较好的个体,进行单独养殖、单独培育,然后专门留下来做种用,这是目前黄粉虫良种的一个主要来源。选种的标准一般为个体较大,色泽鲜亮,健康无病,活动能力强的个体。一旦选中并作为优良的种子来培育时,这些种虫应从幼虫期加强营养和管理,提高它们的增长倍数和身体素质,特别在成虫期,可以考虑配制专门用于选育的饲料,在饲料中可添加蜂王浆等可刺激繁殖产卵的添加剂,在投饵时勤喂蔬菜,适当增加复合维生素,维持适合黄粉虫生长发育的最佳的环境温度、湿度,保持适宜的密度,经常清理虫粪,经过这些技术措施也能提高黄粉虫种的质量和增加产卵量。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炒种子的广告,那些广告商或供种公司都宣称自己拥有选育的新品种,实际上就是从一些黄粉虫里选择良种的结果,根本很少有所谓的新品种,养殖者在购种时要注意鉴别这一点。

5.黄粉虫的定向选择

定向选择是许多养殖户培养黄粉虫新品种的最早、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目前好像并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可能是与相关的技术瓶颈有关。定向选择有人工定向选择和自然定向选择,它的本质是让最有养殖价值的黄粉虫存活,并繁殖后代,是先有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黄粉虫的“定向选择”指的就是“人工定向选择”,其特点有两个:其一要求饲养者细心观察,捕捉黄粉虫的极微小变异;其二为持续性,即年复一年不断地选择,使黄粉虫达到目标特征,从好中选优,最后育成新种。

三、黄粉虫的育种

1.育种

育种就是应用多种遗传学方法,改造黄粉虫的遗传结构,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更具养殖性能的新品种。简单地说,育种就是培育黄粉虫的新品种。

品种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资料,是由同一祖先通过人工选育而来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的群体,可用于生产或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而通常所说的优良品种就是指那些生产量较高、质量较好且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的品种。按照它的来源可以将品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品种;第二类是人工育种,也称育成品种;第三类就是过渡品种,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品种。

2.黄粉虫的育种方法

相对于黄粉虫的选种来说,黄粉虫的育种过程比较复杂,一般有两种途径进行选育:一种是自然种群复壮;另一种就是杂交育种。

(1)自然种群复壮 和黄粉虫的选种有相同之处,区别就是黄粉虫的选育是在自己养殖的群体里进行,而以自然种群复壮的方式进行育种则需要捕捉在自然界中的天然黄粉虫,先进行单独饲养繁殖,然后再与人工养殖的种群混合繁殖,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种性退化现象。由于野生黄粉虫往往生活力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自身的抗病力也强,当它与家养的黄粉虫种群交配后,可以有效地提高现有种群的质量,从而达到种群提纯复壮的目的。有时出于条件的限制,自然环境下的黄粉虫数量不足以来选育后代时,也可以采用异地的黄粉虫和家养的黄粉虫进行交配来选育。在用异地同种的黄粉虫进行种群优化时,主要是选取个体大、产卵多、疾病少、色泽黄亮和健康活泼的老熟幼虫进行杂交育种,这样也能使不同地域的黄粉虫优势互补,得到个大、高产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后代。

(2)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最经典的育种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使基因重新组合,获得类型丰富的杂交后代,一般所希望出现的也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双亲优良性状的组合。所以育种过程就是要在杂交后代的众多类型中选留符合选育目的的个体来进一步人工培育,一直到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的优良性状稳定而且能遗传下来。在黄粉虫中应用广泛的是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比如黄粉虫和黑粉虫的杂交。

杂交育种的原则有四点:一是要有丰富的亲本材料,即在一个种内要有多个品种,或有多种地理种群或有多种生态类群;二是要熟悉亲本的性状和遗传规律,特别要注意的是应该选择纯合型的类型作为亲本;第三要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或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双亲的优良性状,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远距离杂交优势;第四要选择具有隐性纯合遗传标记的亲本,这一点对于保证杂交亲本的纯正是十分重要的。

杂交育种依目的不同,有如下几种方法。

①增殖杂交育种 指的是经过一次杂交之后,从杂种子代优良个体的子代自群交配繁殖的后代选育新品种。但是,必须注意,只有当两个群体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能综合双亲的有益性状并能作为下一代的亲本时,才可以采用这种育种方法。

②回交育种 适用于把某一群体(或种、品种)的一个或几个性状引入另一群体中去的育种。回交育种进行若干世代后,需要自群繁殖(即近交),使新选出的杂交后代获得的性状得以稳定并传给后代,以形成足够大群体的新品种。

③复合杂交育种 将3个或3个以上品种或群体的性状通过杂交重组在一起,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称为复合杂交育种。

黄粉虫的杂交育种就是用黄粉虫与黑粉虫进行杂交,产生的杂交一代杂种可产生正常的子2代。在杂交时,对亲本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在选择时要挑选健康强壮的黄粉虫亲本和黑粉虫优势个体做亲本,两者交配时通过基因重组使杂交后代得到互补。由于黄粉虫具有生长快、繁殖系数高、蛋白含量高等特点,而黑粉虫有生长周期长、饲养成本高、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等特点,将黄粉虫与黑粉虫进行杂交育种后,就可得到优势互补的功效,能使黄粉虫杂交品种生活力强,生长发育较快,繁殖率高,商品虫的营养更加丰富,但杂交种生长期较长。杂交育种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在长期养殖过程中逐步进行。由于黑粉虫养殖不普遍,所以大多数黄粉虫养殖户主要采取第一种提纯复壮的方法来选育优良品种。

四、黄粉虫与黑粉虫杂交

为了取得更好的杂交品种,通常是采用黄粉虫与黑粉虫杂交,但是不同的杂交方法,产生的后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育时要把握好亲本雌雄的选择以及杂交的方法。

用黄粉虫做父本与黑粉虫做母本进行杂交和用黄粉虫做母本与黑粉虫做父本进行杂交,两者的后代是有一定区别的,据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它们在杂交2个月后,杂交后代会表现出一定的性状分离,这种性状分离可以从外部形态上来观察。如果是以黑粉虫做母本,黄粉虫做父本时,杂交出来的后代中黑粉虫的比例偏大,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黑粉虫的性状特征。而以黄粉虫做母本,黑粉虫做父本时,杂交后代中黄粉虫的比例偏大,个体性状表现大多接近于黄粉虫的性状特征。通俗地说,黄粉虫的杂交后代体现了“母系氏族”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像妈妈。

杂交后的黄粉虫个体在生长性能上表现显著,具有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特征,与正常个体有显著差异,仅仅这一点就具有了杂交优势,是值得进一步选育和培养的。另一方面,杂交后的蛹个体也比以前的蛹显得较大,在幼虫期表现为杂交种养殖时间短、化蛹较早,蛹体更宽,而且成虫的性状表现介于黄粉虫和黑粉虫之间,鞘翅的颜色不是很黑,近于褐色,亮泽适中。

五、对黄粉虫种质优化的影响因素

1.不同品种杂交对黄粉虫种质的影响

不同品种黄粉虫杂交能使黄粉虫种质得到恢复,从而能获得我们所希望出现的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生殖力高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后代,这就是利用了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黄粉虫种群进行杂交时,可以得到优势互补这样的功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黄粉虫获得生长发育较快、繁殖系数提高的效果。

2.辐射处理对黄粉虫种质的影响

这是科研工作者在对黄粉虫进行杂交育种时发现的,他们在对黄粉虫进行辐射处理,主要是用钴进行辐射研究时,发现如果当钴剂量大的时候,绝大部分经处理的虫卵出现了不能孵化和死亡的现象,即使只有少数卵能孵化,但孵化后的幼虫基本上不能成活,也不能正常生长;当钴剂量小的时候,发现约有一半的虫卵能孵化成幼虫,有大约一半的虫卵已经死亡或者是孵化成的幼虫将很快死亡;另一方面,即使孵化出来的幼虫也仅有少数幼虫能生长发育,但是这些幼虫的生长极为缓慢,且个体很小;当钴剂量很小而且辐射处理时间很短时,这些经过处理的虫卵大多能顺利孵化,那些孵出的幼虫也能正常生长,但是与正常幼虫相比,这些经处理后的幼虫个体非常娇小,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有时就会成为“僵虫”,它们在每次蜕皮后的体重增加非常小,老熟幼虫的体重与正常幼虫对照差异明显,体重减轻了一半左右,这样的黄粉虫基本上没有养殖意义。因此,这种对黄粉虫种质的辐射处理结果告诉了我们,在选育良种时一定不能相信有些广告上宣称的是经过辐射处理的优质良种。

3.饲料对黄粉虫种质优化的影响

虽然黄粉虫的饲料来源很广泛,而且几乎对饲料没有什么选择性,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养殖户采用优质的饲料或经科学配制的颗粒饲料来喂养黄粉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对黄粉虫种质优化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黄粉虫成虫的繁殖力大小,取决于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或多寡。简单地说,这种影响表现为饲料优良,将来培育出来的种质或可供下一代繁殖、养殖用的幼虫质量就好,生长速度就快,怀卵量和产卵量就高,群体增殖倍数就高,养殖效益就好。

曾经有人做过相关的试验,他们在用单一饲料进行黄粉虫的养殖试验时,结果发现不同的饲料对黄粉虫的养殖有明显的不同效果:用麦麸饲喂的成虫寿命最长,产出的卵也最多,平均产卵300多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养殖时基本上都是以麦麸为主要饲料的原因了;用面粉饲喂的成虫寿命也比较长,产出的卵也比较多,平均产卵接近300粒,养殖效果仅仅次于麦麸;用黄豆粉(包括蚕豆粉、黑豆粉、绿豆粉等)饲喂的寿命稍短一些,产的卵也更少一点,平均产卵约250粒;而以面团(与面粉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养殖效果迥然不同)饲喂的寿命最短,平均产卵200多粒。另外在以麦麸为主要饲料进行养殖时,如果在饲料中添喂适量的马铃薯或胡萝卜等淀粉含量高的食料时,成虫的寿命相应会延长15%左右,产卵量也会增加30%左右。在产卵期,给成虫投喂优质配方的饲料,提供足够的营养,可延缓成虫的衰老,延长产卵期,提高产卵量。由此可见,提供适宜的饲料可对种群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4.养殖密度对黄粉虫种质优化的影响

黄粉虫的一个特性就是群居性,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尤其是黄粉虫幼虫更是喜欢集群生活,但是这种集群是有限度的,并不是一味地高密度群居,这是因为黄粉虫的养殖密度对种质优化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合理的高密度是有利于黄粉虫的养殖的,因为在高密度的群体生活中,出于动物的本能,能引起黄粉虫的幼虫相互之间形成取食竞争机制,这种竞争的好处就是能引起彼此快速进食和发育成长。这种情况类似于农村养猪,有这么一句话:一个猪崽不想吃,两个猪崽争着吃。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黄粉虫本身存在几个虫态,而且在蜕皮和变态时极易受到侵害,因此如果在养殖密度过大而且投饵不足或食物缺乏时,轻则会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重则因相互竞争激烈而造成自相残杀现象,导致养殖的黄粉虫死亡率较高,造成极大的损失。

那么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多大呢?考虑到密度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工厂化养殖的要求,我们认为采用4~6头/厘米2的饲养密度比较适宜,具体到一个0.5米2的养殖盘,以养殖2万~3万头(2.5~3.5千克)较为合适。

养殖密度对种质优化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在一定的放养范围内,密度越大,幼虫生长就越缓慢,它的变态期和发育期也就越长,结果导致化蛹延迟和化蛹率降低,使得整体发育速度缓慢。这是因为密度过大,幼虫能获得的饲料空间变小,从而导致它们的生长性能降低,这样的黄粉虫是不宜留做种质的。

另一方面在过低密度下养殖的黄粉虫也不宜留种,这是因为低密度的幼虫由于获得饲料空间较大,相对取食容易,竞争力变小,导致它们好吃懒动、行动迟缓,造成幼虫个体较大、较肥,生长期也拉长,这种黄粉虫留做后代显然是不利于以后的养殖与增殖的。

因此我们建议在选育种质时一定要在合理密度条件下养殖的群体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