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储量分级和计算

因为不同勘查阶段的工作程度和钻孔网度不同,因而获得的储量数据的精确程度和可靠程度有较大差异,储量数据的用途和价值也明显不同。对不同方式获取的储量数据进行分级,便于管理利用储量分析数据,提高储量数据的价值和有效性。

一、储量分类

(一)根据勘查阶段和工程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级别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勘查精度不同和泥炭储量地质可靠程度,泥炭资源储量类型可以划分为:

1.探明储量

控制了泥炭矿体形状、产状及厚度变化,准确圈定边界,能明确划分泥炭品级,掌握泥炭质量变化规律,查明了影响泥炭矿体储量的夹层和覆盖层厚度,控制了岩性和岩相变化的储量称为探明储量。探明储量等同于以前A、B级储量。探明储量是泥炭矿区开采设计依据。

2.控制储量

控制储量是确定进一步部署勘探和制定泥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依据,勘探精度低于探明储量。只有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及矿层厚度变化,主矿体边界已经有工程控制,泥炭品级和质量变化已经明确,查明了影响矿体较大的泥沙、腐木等夹层,初步了解覆盖层厚度、岩性和岩相变化的矿体或块段才能列入控制储量。控制储量类似于以前的C级储量。

3.推断储量

推断储量是进一步布置地质详查和矿山建设所探求的远景规划量,勘探精度低于控制储量。推断的条件是对矿体范围、矿层厚度、产状和质量有初步了解。

4.预测储量

对具有赋存泥炭资源的地区经过预查,有足够的资料、数据估算出的资源量。

(二)根据矿产资源可行性研究程度划分资源类型

根据所获储量的可行性研究程度可分为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概略研究三种,对应的储量经济程度是:

1.经济储量

经济储量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泥炭的平均价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2.边际经济储量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能变成经济有效的。

3.次边际经济储量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有效的。

4.内蕴经济储量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

(三)泥炭储量分类和编码

将上述勘探程度和经济评价程度结合起来,并根据其可靠性的高低,将泥炭储量划分为相应类型(表3-2)。其中在探明泥炭资源储量里,可分成:

表3-2 泥炭矿产资源类型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1.可采储量(111)

指探明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即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证实其在计算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2.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指探明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即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证实其在计算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但该储量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储量。

3.预可采储量(121)

指探明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但仅进行了预可研,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指探明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仅进行了预可研,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且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储量。

5.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

6.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同(2M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8.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同(2S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资源量估算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9.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二、储量计算

(一)泥炭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规定

估算指标:泥炭品级取决于有机质的含量,分为有机质含量30%~50%的准泥炭和有机质含量大于50%的泥炭两个品级。

储量计算时,泥炭有机质含量须大于等于30%,矿层厚度须大于30cm。切忌将有机质含量<30%的腐泥、腐殖土、黑土列入泥炭。

裸露泥炭(不包括泥炭沼泽的草根层)层厚必须大于等于0.3m,埋藏泥炭层厚度大于等于0.5m,剥采比小于3。

复杂结构矿体的资源/储量计算:当夹层大于等于0.1m,应当剔除,并分层估算资源/储量。泥炭资源/储量是按实际勘探获得资源估算的,储量计算不应包括采空区。

(二)储量计算方法

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必须按块段划分的要求,划分各类型块段。块段划分原则上以达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泥炭层顶底板界限或主要层位控制线为边界。对块段边界外部没有控制工程的,可以做适当的外推,但储量级别下降。

矿床储量计算是用各个块段的体积与泥炭矿石的容重乘积计算而得。为了避免泥炭含水量不同导致泥炭储量计算的误差,所以规范中将泥炭的容重统一规定为烘干重,这种测定结果固然有数据精确的好处,但国内外科研和行业多以体积计算泥炭量,用烘干重计算泥炭的总储量,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当一个泥炭矿床有多个块段时,泥炭矿床的储量就是这些块段泥炭总储量的总和。

估算单位以干吨(万吨)计。

(三)泥炭勘查资料编录

1.对原始资料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按勘查设计的要求和有关规程的规定,各种勘查工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资料必须齐全、准确、真实、可靠。对自然露头和各种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都必须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观测、鉴定和描述。各种观测、测量记录资料,都应及时进行处理、解释和整理。原始资料编录的工作程序、格式、内容、表达形式、术语等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各种原始记录、原始编录资料以及岩心、样品、标本等实物资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妥善保管,建立完整的原始资料档案。

2.充分利用勘探资料

按照边勘查施工,边分析研究资料,边调整修改设计的原则,对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所取得的资料均应进行及时且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利用。

3.遵守规范

各阶段地质报告的编制,原则上应按有关地质报告编写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