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泥炭产业是以泥炭、椰糠、木纤维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制备,为现代农业和环境修复服务的新兴产业。同时,泥炭产业也是泥炭等原材料开采供应、泥炭产品研制生产、泥炭设备开发制造、泥炭标准编制宣贯、泥炭行业管理组成的业态总和。泥炭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绿色安全,资金物流横跨境内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和促进泥炭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带动国内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环境修复、健康医疗、生态文明进步、去库存、补短板、增价值,增加优质供给、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泥炭产业发展既离不开深厚的基础研究支撑,也离不开引领泥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工程技术手段。1958年陆续成立的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室(现东北师大泥炭沼泽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沼泽研究室,陆续对全国主要泥炭地进行了重点深入调查研究,1983年地质矿产部组织领导的全国泥炭地质调查,对全国泥炭资源储量、类型、分布、质量、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将泥炭列为我国矿产资源,并根据国外泥炭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泥炭开发利用保护方向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意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泥炭资源利用改变了过去群众运动、简单粗放的开发方式,陆续开展了泥炭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化研究,种苗生产逐渐引入泥炭基质并逐步扩大,城市绿化开始引入泥炭原料。但总体来说,我国泥炭产业规模仍然较低,产品门类十分单一,企业投资不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泥炭产业发展缓慢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难以接受质优价高的泥炭产品和服务的原因,也有我国泥炭产业发展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落后的原因。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进入第二个十年,我国社会经济经过40年改革发展,经济基础明显增强,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科技绿色成为主流和方向,形成了对泥炭产品和泥炭产业的现实需求,我国泥炭产业发展的大好时代才真正来临。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泥炭市场需求旺盛,泥炭产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泥炭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但我国泥炭产业发展受资源禀赋、发展理念、政策法规和工程技术手段制约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国泥炭资源虽储量巨大,但分布不均,交通运输不便;泥炭类型以单一草本泥炭为主,缺乏藓类泥炭和木本泥炭,需要综合分析、从长计议,提出我国泥炭资源配置战略,满足泥炭产业长远发展需求。由于我国泥炭发育形成环境以区域水文条件为主导,水文条件的维持或改变是导致泥炭地变迁的关键因素,需要重新审视我国退化泥炭地恢复重建的自然、经济可行性,探讨可持续发展和责任管理对策。泥炭矿产具有独特的赋存特征、矿体结构和质量品位变化规律,需要从矿产资源角度研究泥炭勘查方式、经济技术指标和评价方式,设计规划符合中国国情的开采开发和迹地修复方案,深入研究泥炭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我国泥炭产品当前集中在种苗基质市场,而栽培基质、土壤调理剂、功能肥料、绿色能源、医药健康领域却少有人问津,尚处于空白状态,需要从概念、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等多领域进行创新发展,广泛借鉴吸收西方泥炭产业发达国家经验和理念,进行改进提高、创新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标准化和检验检测是泥炭产业发展的两只翅膀和两只车轮,是规范泥炭产业健康发展的衡器和法规。我国泥炭检验检测标准尚属空白,泥炭产品标准亟待建立,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泥炭标准化战略。因此,编写《泥炭工程学》一书的根本目标是回答我国泥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为我国泥炭产业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建设思路。这也是《泥炭工程学》写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本书以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地质学、资源学和工程学为手段,针对泥炭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涉及的泥炭矿床成因、勘查评价、开采运输、产品加工、标准检验、迹地修复、保护管理等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论证,力图用最少的社会、经济、环境成本,实现为人类提供高效、安全、绿色、健康的泥炭产品和服务目标。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泥炭开发和保护管理工程的技术专著,可为我国泥炭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和工程技术指导。

本书由孟宪民撰稿,其中泥炭产品能值评价部分参考了学生晋建勇的研究生论文,泥炭地责任管理部分参考了学生徐金斌的研究生论文。全书最后由刘兴土院士审核修改。

本书读者对象为从事泥炭资源勘查规划、泥炭产品开发生产、泥炭地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科研、教学、规划、设计、生产、管理、保护领域的技术工作者,尤其对从事泥炭开采、产品制备、标准检测和保护管理的从业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编著者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