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换热器相关计算公式及数据

4.3.1 换热器分类

(1)按传热原理分类

按传热原理的换热器分类如表4-5所示。

表4-5 按传热原理的换热器分类  

(2)按结构分类

基于结构的换热器分类如图4-4所示。

图4-4 基于结构的换热器分类

4.3.2 常用换热器特点

常用换热器的基本特点如表4-6所示。

表4-6 常用换热器的基本特点  

4.3.3 换热器设计计算

(1)换热器选型考虑因素

换热器选型时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冷、热流体的性质。

②冷、热流体流量及传热负荷。

③冷、热流体温度、压力、允许压降。

④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⑤设备结构、材料、尺寸、空间的要求。

⑥价格。

(2)换热器设计计算基本方程

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基本方程为:

Q=kFΔTM  (4-76)

Q=mHcHTHI-THO)  (4-77)

Q=mLcLTLO-TLI)  (4-78)

式中,Q为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量,W;F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2k为基于传热面积F的换热器传热系数,W/(m2·℃);ΔTM为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之间的平均传热温差, ℃;mH为换热器中热流体的质量流量,kg/s;cH为换热器中热流体的比热容,J/(kg·℃);THI为热流体的进口温度, ℃;THO为热流体的出口温度, ℃;mL为换热器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cL为换热器中冷流体的比热容,J/(kg·℃);TLI为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TLO为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

其中换热器平均传热温差ΔTM与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式密切相关。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典型流动方式如图4-5所示。

图4-5 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典型流动方式

顺流换热器和逆流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沿程温度变化如图4-6所示。

图4-6 顺流换热器和逆流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沿程温度变化

对顺流换热器,冷、热流体之间的对数平均传热温差计算式为:

  (4-79)

对逆流换热器,冷、热流体之间的对数平均传热温差计算式为:

ΔTA=THI-TLO  (4-80)

ΔTB=THO-TLI  (4-81)

ΔT1D=max(ΔTA,ΔTB)  (4-82)

ΔT2D=min(ΔTA,ΔTB)  (4-83)

  (4-84)

当换热器中有一侧流体是相变换热时,则换热器的对数平均传热温差如下。

对冷凝器:

  (4-85)

对蒸发器:

  (4-86)

式中,TC为工质的冷凝温度, ℃;TE为工质的蒸发温度, ℃。

热泵系统中换热器流体温度变化和进、出口温差通常不太大,换热器的平均传热温差也可采用近似计算式计算:

ΔTMTHL-aΔT1-bΔT2   (4-87)

ΔTHL=THI-TLI  (4-88)

ΔTH=THI-THO   (4-89)

ΔTL=TLO-TLI  (4-90)

ΔT1=max(ΔTH,ΔTL)   (4-91)

ΔT2=min(ΔTH,ΔTL)   (4-92)

式中,ΔTHL为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与冷流体的进口温度之差, ℃;ΔTH为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之差, ℃;ΔTL为冷流体进、出口温度之差, ℃;ΔT1为ΔTH与ΔTL之中的较大者, ℃;ΔT2为ΔTH与ΔTL之中的较小者, ℃;ab为修正系数,无量纲,其取值如表4-7所示。

表4-7 换热器平均传热温差近似计算式中的修正系数  

(3)换热器设计方法

基于平均温差法的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如图4-7所示。

图4-7 基于平均温差法的换热器的设计流程

(4)换热器的性能校核

换热器设计完成后,需对其变工况性能进行校核,校核流程如图4-8所示。

图4-8 基于平均温差法的换热器校核步骤

(5)换热器设计及校核时常用的经验数据

①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的允许压降 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时允许压降一般如表4-8所示。

表4-8 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的允许压降  

注:1atm=101.325kPa。

②操作温度 对水箱式(沉浸式)蒸发器,工质蒸发温度宜比水出口温度低4~6℃。

对壳管式蒸发器,工质蒸发温度宜比水出口温度低2~4℃,但不应低于2℃。

对空气为载能介质的蒸发器,工质蒸发温度应比空气出口温度至少低3~5℃。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中载能介质温升一般为1.5~4℃;卧式氟利昂壳管式冷凝器的载能介质温升一般为3~5℃,壳管式换热器对数平均传热温差一般为6~7℃。

氟利昂套管式冷凝器的载能介质温升一般为5~8℃,对数平均传热温差一般为6~8℃。

强制通风冷凝器的空气温升一般为8~10℃,对数平均传热温差一般为8~12℃。

③传热系数 典型换热器的经验传热系数如表4-9所示。

表4-9 典型换热器的经验传热系数  

④换热器内流体速度 对壳管式换热器,流体管内流动的流速范围为(使其尽量处于紊流状态,以获得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淡水0.7~3.5m/s,海水0.7~2.5m/s,有机液体 0.5~2.0m/s,蒸气5~15m/s,气液混合物2~6m/s;流体在壳程的流速为水及稀溶液0.5~1.5m/s,有机液体0.3~1.0m/s,蒸气3~6m/s,气液混合物0.5~3m/s。

由于水对钢管的冲蚀性较强,在氨冷凝器中水速一般为0.8~1.2m/s(海水时小于0.7m/s);对采用低肋铜管的氟利昂冷凝器,水速可在1.7~2.5m/s。

套管式换热器中,水速一般为1.0~2.5m/s。

对空气换热器,其迎面风速一般为2~3m/s,换热器中最窄截面风速应控制在不超过6m/s(车辆等场合可略高,但一般也不超过7m/s)。

氟利昂蒸气在冷凝器进气接管内的流速为10~18m/s(进气接管管径一般与压缩机排气管管径相同)。

氟利昂液体在冷凝器出液接管内的流速一般为0.5m/s(出液管管径一般与干燥过滤器或储液器、电磁阀的接管管径相同)。

在换热器的进、出水接管中,水流速一般为1m/s。

此外,水侧流速也可参考其年运行时间选取,如表4-10所示。

表4-10 年运行小时数与允许水流速的关系  

⑤换热面材料 选择换热器传热面材料时,需考虑与介质的相容性。部分换热管材料对水类介质的耐蚀性情况如表4-11所示。

表4-11 部分换热管材料对水类介质的耐蚀性  

注:A表示适用;B表示有经验时选用;C表示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