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中草药验方与针刺疗法
- 李典友 高本刚编著
- 7532字
- 2020-08-28 03:19:00
五、羊病常用针刺疗法
羊病针刺疗法是应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入羊体某些特定部位(称作穴位),或用火针酒精棉点燃后热灼羊体特定的穴位,给以适当的刺激,借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扶正袪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中兽医临床应用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具有止痛和免疫、调整血液成分和组织器官机能的作用。针刺疗法有治病范围广、疗效迅速、节约药品、操作施术安全等优点。针刺施术前要在羊体表准确地找出穴位,取穴及针刺应用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疗效。
(一)中兽医针刺穴位认定法
针刺施术前要先在病羊体表准确地认穴及取穴,要确定穴位的正确位置,掌握认定穴位的方法。
(1)自然标志法 以羊体表各种外貌标志和解剖特点作为定穴的依据,如在口角后上方处取开关穴;在鼻镜背侧正中点,有毛与无毛交界正中穴,为山穴;在腰荐十字部凹陷的正中处取百会穴等;在羊背中线上的胸椎棘突间的凹陷中取丹田穴等,在尾背侧尾椎棘突间取尾根、尾间等穴。
(2)指量取穴法 以人手指的第一指第二关节的宽度作为取穴的尺度,如食指、中指相并宽度为3厘米(2横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相并为6厘米(4横指)。
(3)体躯比例取穴法 在解剖标志基础上采用连线和延线的交叉点来定穴,例如在羊的两根后缘与背中相交处取天门穴;腰椎骨与荐椎骨十字部中点处取百会穴等。
(二)选取穴位方法
针灸刺血治疗羊疾病的效果与选取穴位的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主治范围,如颈脉穴(大脉穴)退热,关元俞穴助消化,交巢穴止泻,肺俞穴治咳喘,百会穴治风湿病。选取针灸穴位治羊病时,可取一穴治数病,也有一病取数穴。
(1)局部取穴 凡病症出现在某个部位,即可取邻近穴位针刺治疗,内眦痒痛、胬肉攀睛等取睛明穴、睛俞穴和太阳穴;肺热取肺俞穴等。
(2)远隔取穴 疾病属于某内脏神经,取穴针治可根据循经取穴的经络,选与疾病有关的经脉远端的俞穴。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病取关元俞、交巢(后海)、脾俞等穴。
(3)对症取穴 可按羊的一些全身性疾病出现的症状对症选取穴位治疗。如发热时取鼻俞、尾尖等穴。
以上3种选取穴位的原则是以中兽医经络学说为依据,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应用施治。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运用电针疗法和针刺麻醉及其他疗法配合使用,结合神经节段分布和神经干走向来选配穴位。
(三)中兽医针刺穴位疗法的补法和泻法
针刺补与泻是中兽医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定的两种针刺穴位的方法,即针对虚实不同病症而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虚证采用补法,实证采用泻法。中兽医补泻针刺穴位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疾徐补泻 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反之,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2)呼气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3)开合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反之,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4)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反之,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5)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倾斜刺为补;反之,针尖逆经倾斜为泻。
(6)捻转补泻 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反之,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此外,中兽医临床上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针治寒证,可使患羊局部或全身出现热感,针治热证则用透天凉,透天凉因可以使病畜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四)单独针刺或针药交替使用
对全身性疾病可先针末梢穴位,次针躯干穴位;局部性疾病,先从边缘穴位针刺或者远隔部位上扎针。辨证施针原则是:阳证表证、热证宜浅针,不留针,多针少灸;而阴证里证、寒证宜深针,起针缓些,宜多灸少针;虚证宜多灸少针,应用补法;实证宜多针少灸,应用泻法。施针病羊胸、腹、背部等穴位,应控制一定的进针深度,防止刺伤大血管和内脏。
(五)对高热、剧痛等证候
对高热、剧痛等证候切不可轻易针灸,经针治无效时,应另选其他疗法;对体质虚弱、孕畜、大泻、失血或严重危急症的病羊不宜血针,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六)消毒与护理
施针后针孔常用碘酊或酒精严格消毒,并对病羊加强护理,病羊针刺后不得立即下水、淋雨受风寒或饮冷水。
(七)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
(1)弯针 针刺病羊骚动或肌肉强烈收缩引起弯针,此时不宜用力拔针,待施针的病羊安定后再轻轻捻动针体,然后顺针弯方向慢慢拔出弯针。
(2)滞针 针刺入肌肉后不能捻转、提插,多因局部肌肉紧张或针体被肌肉纤维所缠绕。此时应停针片刻,揉按局部,消除紧张或轻轻向相反方向捻转针,即可退出滞针。
(3)折针 进针应留适当长度的针体在羊体外,当出现折针时可迅速取出;若全部针体折于病羊体肌内无法折断,需用手术取出在羊体肌内的针体。
(八)羊常用的针灸穴位的位置、针灸法及主治病症
1.羊头部穴位
山根:鼻镜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1穴。主治感冒,中暑,腹痛。
外唇阴:山根穴下,鼻唇沟正中,1穴。主治口炎,慢草。
唇内:上唇内面,唇系带两侧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主治慢草,腹痛。
顺气:口内硬腭前端,切齿乳头两侧的鼻腭管开口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肚胀,感冒,睛生翳膜。
玉堂:口内上腭第三棱上,正中线旁开1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胃热,慢草,上腭肿胀。
通关:舌体腹侧面,舌系带两旁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主治慢草,舌疮,心肺积热。
鼻俞:鼻孔稍上方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感冒,肺热。
开关:口角后上方6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破伤风,歪嘴风,颊部肿胀。
三江:内眼角下方约1.5厘米处的血管分叉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腹痛。
睛明:下眼眶上缘皮肤褶正中处,左右眼各1穴。主治肝经风热,睛生翳膜。
睛俞:上眼眶下缘正中的凹陷中,左右眼各1穴。主治肝经风热,睛生翳膜。
太阳:外眼角后方约1.5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暴发火眼,肝经风热,睛生翳膜。
龙会:两眶上突前缘连线中点处,1穴。主治感冒,癫痫。
耳尖:耳背侧距尖端1.5厘米的血管上,左右耳各3穴。主治中暑,感冒,腹痛。
天门:两角根连线正中后方,即枕寰关节背侧的凹陷中,1穴。主治感冒,癫痫。
风门:耳后1.5厘米、寰椎翼前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感冒,偏头风,癫痫。
2.羊躯干部穴位
颈脉:颈静脉沟上1/3分点处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主治脑黄,咳嗽,发热,中暑。
鬐甲:第3、4胸椎棘突间的凹陷中,1穴。主治肚胀,脑黄,咳嗽,感冒。
苏气:第8、9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1穴。主治肺热,咳嗽,气喘。
关元俞:最后肋骨后缘,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肚胀,泄泻,少食。
六脉:倒数第1、2、3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3穴。主治便秘,肚胀,积食,泄泻,慢草。
脾俞:倒数第3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便秘,肚胀,积食,泄泻,慢草。
肺俞:倒数第6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感冒,肺火,咳嗽。
腰中:第4、5腰椎棘突间旁开3厘米的凹陷中,1穴。主治腰风湿,肚痛。
肷俞:左侧肷窝中部,即肋骨后、腰椎下与髂骨翼前形成的三角区内,1穴。主治急性瘤胃臌气。
百会:腰荐十字部,即最后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1穴。主治后躯风湿、泄泻,尿闭。
肾俞:百会穴旁开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腰风湿,腰痿,肾经痛。
肾棚:肾俞穴前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腰风湿,腰痿,肾经痛。
肾角:肾俞穴后3厘米处,左右侧各1穴。主治腰风湿,腰痿,肾经痛。
胸堂:胸骨两旁,胸外侧沟下部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主治中暑,热性病,前肢闪伤。
脐前:肚脐前3厘米,正中1穴。主治羔羊寒泻,胃寒慢草。
脐中:肚脐正中,1穴。主治羔羊寒泻,肚痛,胃寒慢草。
脐旁:肚脐旁开3厘米,左右侧各1穴。主治羔羊泄泻,肚胀。
脐后:肚脐后3厘米,正中1穴。主治羔羊泄泻,肚胀。
后海:肛门上、尾根下的凹陷中,1穴。主治便秘,泄泻,肚胀。
尾根:荐椎与尾椎棘突间的凹陷中,1穴。主治便秘,泄泻,肚胀,肚痛。
尾本:尾腹面正中,距尾基部3厘米处的血管上,1穴。主治肚痛,中暑,便秘。
尾尖:尾末端,1穴。主治肚痛,臌气,中暑,感冒。
3.羊前肢部穴位
膊尖:肩胛骨前角与肩胛软骨结合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闪伤,脱膊,前肢风湿。
膊栏:肩胛骨后角与肩胛软骨结合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闪伤,脱膊,前肢风湿。
肩井:肩关节前上缘,臂骨大结节上缘的凹陷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闪伤,前肢风湿,肩膊麻木。
抢风:肩关节后下方约9厘米的凹陷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闪伤,前肢风湿,外夹气。
肘俞:臂骨外上髁与肘突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肘部肿胀,肘关节扭伤。
前三里:前臂外侧,桡骨上、中1/3交界处的肌沟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脾胃虚弱,前肢风湿。
膝眼:腕关节背外侧下缘的陷沟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腕部肿胀。
前缠腕:前肢球节上方两侧,掌内、外侧沟末端内的血管上,每肢内外侧各1穴。主治风湿,球节扭伤。
涌泉:前蹄叉背侧正中稍上方的凹陷中,每肢各1穴。主治热性病,少食,蹄叶炎,感冒。
前灯盏:前肢两悬蹄之间正中稍下方的凹陷处,左右肢各1穴。主治蹄黄,扭伤。
前蹄头:第3、4指的蹄冠缘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稍上方,每蹄内外侧各1穴。主治慢草,腹痛,臌气,蹄黄。
4.羊后肢部穴位
大胯:股骨大转子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闪伤。
小胯:髋关节下缘,股骨大转子正下方约3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闪伤。
邪气:尾根旁开3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风湿。
汗沟:邪气穴下4.5厘米处的同一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风湿。
仰瓦:汗沟穴下4.5厘米处的同一肌沟中,左右侧各1穴。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风湿。
肾堂:股内侧,大腿褶下6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肢各1穴。主治腰胯闪伤,肾经积热。
掠草:膝关节背外侧的凹陷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膝盖肿痛,后肢风湿。
后三里: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下方的肌沟中,左右肢各1穴。主治脾胃虚弱,后肢风湿。
曲池:跗关节背侧稍偏内,趾长伸肌外缘的血管上,左右肢各1穴。主治跗关节肿痛,后肢风湿。
后缠腕:后肢球节上方两侧,跖内、外侧沟末端内的血管上,每肢内外侧各1穴。主治风湿,球节扭伤。
滴水:后蹄叉背侧正中稍上方的凹陷中,每肢各1穴。主治热性病,少食,蹄叶炎,感冒。
后灯盏:后肢两悬蹄之间正中稍下方的凹陷处,左右肢各1穴。主治蹄黄、扭伤。
后蹄头:第三、四趾的蹄冠缘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稍上方,每蹄内外侧各1穴。主治慢草,腹痛,臌气,蹄黄。
(九)羊病针灸治疗
下面以羊的常见病为例介绍羊病针灸治疗方法。
1.中暑
中暑是由于天气炎热、烈日暴晒或车船运输、羊舍拥挤、缺乏饮水,以身热颤抖、弓背夹尾、呼吸急促、厌食停食为主要症状的羊病,羊中暑可采用白针疗法、电针疗法、梅花针疗法进行治疗。
(1)穴位选用 治疗中暑所涉及的穴位及穴位所在位置介绍如下:百会穴位于腰荐十字部,也就是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苏气穴位于第8、9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风门穴位于耳后1.5厘米、寰椎翼前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1穴;耳尖穴位于耳背侧距尖端1.5厘米的血管上,左右耳各3穴;太阳穴位于外眼角后方约1.5厘米处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
(2)白针疗法 百会穴是白针治疗中暑的主穴,治疗时,将毫针刺入穴位1.5厘米;苏气穴是白针治疗中暑的辅穴,它可治疗因中暑引起的气急气喘,施术时,将毫针刺入穴位3厘米;风门穴可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头疼、行走不利,施术时将毫针刺入穴位1厘米。
上述穴位针刺后,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用捻转手法行针1次,留针时间到达即可起针。羊中暑的白针治疗可每日1次,连做2~3次。
(3)电针疗法 羊中暑还可使用电针疗法治疗。治疗时先将毫针刺入羊的百会穴,刺入深度为2厘米;在两侧风门穴也刺入毫针,刺入深度为1.5厘米;最后,在羊的苏气穴刺入毫针,刺入深度为2厘米。
针刺完成后,将电针治疗仪的第一对电极正负极分别夹放于苏气穴、百会穴上的毫针针柄上,然后将电针治疗仪的第二对电极正负极分别夹放于两侧风门穴上的毫针针柄上。
电极夹放好后,将电针治疗仪调整为断续波形,以50赫兹频率、75毫安电流,对羊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治疗时间到达后即可拆去电极,拔除毫针,完成电针治疗。羊中暑的电针治疗可隔日1次,连做2次。
(4)梅花针疗法 由于梅花针疗法刺激较重,对重度中暑的羊治疗非常有效,梅花针治疗时以耳尖穴为主穴,治疗时,用梅花针锤头以中等力度击打耳尖穴皮肤1分钟,待耳尖穴皮肤渗血后即可。
羊中暑头疼严重,视物不清时,需对太阳穴进行梅花针治疗。治疗时,用梅花针锤头以中等力度击打羊太阳穴2分钟,以太阳穴处渗血为度。
羊中暑的梅花针治疗只做1次即可。
2.肚胀
肚胀是因羊过食发酵饲料或腐败饲料所引起的以腹部膨大、腹痛不安、厌食拒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羊肚胀可采用电针疗法和血针疗法进行治疗。
(1)穴位选用 治疗肚胀所涉及的穴位及穴位所在位置介绍如下:关元俞穴位于最后肋骨后缘,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涌泉穴位于前蹄叉背侧正中稍上方的凹陷中,每肢各1穴;滴水穴位于后蹄叉背侧正中稍上方的凹陷中,每肢各1穴;顺气穴位于口内硬腭前端,切齿乳头两侧的鼻腭管开口处,左右侧各1穴。
(2)电针疗法 治疗羊肚胀,电针疗法效果较好,在治疗肚胀的电针疗法中,选双侧关元俞穴,治疗时将毫针刺入羊两侧的关元俞穴,把电针治疗仪的正负电极分别夹放于针柄上,调整电针治疗仪为断续波形、75赫兹频率、100毫安电流进行电针治疗10分钟,治疗时间达到后即可拆去电极,拔除毫针。
电针治疗可每日1次,连做2~3次。
(3)血针疗法 血针疗法又称刺血疗法,多用于羊热性病、肿痛性病症、中毒性病症。针刺羊前蹄头穴主治羊慢草、膨气、腹痛,施术时用小宽针迅速刺入穴位0.5厘米,使穴位处出血即可。
滴水穴可治疗羊因肚胀而引起的拒食厌食,治疗时用小宽针刺入穴位0.5厘米出血即可。
血针治疗只做1次即可。
3.宿草不转
宿草不转是因羊过食草料引起的以厌食停食、不断嗳气、粪干难下、腹痛不安、腹部膨大为症状的疾病。治疗宿草不转可使用白针疗法、艾灸疗法进行治疗。
(1)穴位选用 治疗宿草不转所涉及的穴位及穴位所在位置介绍如下:脾俞穴位于倒数第3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后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下方的肌沟中,左右肢各1穴;六脉穴位于倒数第1、2、3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3穴;百会穴位于腰荐十字部,即最后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2)白针疗法 在白针疗法中以脾俞穴为主穴,该穴可治疗因积食而引起的宿草不转,施术时将毫针刺入穴位3厘米。
后三里穴可治疗因脾胃虚弱引起的宿草不转,施术时将毫针刺入穴位2厘米。
上述穴位针刺后,需留针2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每隔5分钟用捻转手法行针1次。
用白针法治疗本病可每日1次,连做3次。
(3)艾灸疗法 宿草不转用艾灸疗法治疗较好,艾灸疗法首选百会穴,灸疗百会穴可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治疗时,使艾条点燃端距穴位3厘米,进行回旋灸疗5分钟。
六脉穴主治肚胀和便秘。灸疗时,使艾条点燃端距穴位2~3厘米,进行回旋灸疗。六脉穴所有穴位各灸疗2分钟。
艾灸治疗可每日1次,连做2~3次。
4.冷肠泄泻
冷肠泄泻是因羊饮冷水过多、进食霜冻饲料或久卧湿地而引起的以泄泻厌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病治疗可采用艾灸疗法、水针疗法和火针疗法。
(1)穴位选用 治疗冷肠泄泻所涉及的穴位及穴位所在位置介绍如下:后海穴位于肛门上、尾根下的凹陷中;脾俞穴位于倒数第3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的凹陷中,左右侧各1穴;百会穴位于腰荐十字部,即最后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后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下方的肌沟中,左右肢各1穴。
(2)艾灸疗法 灸疗脾俞穴可有较好的消胀止泻作用,灸疗时,将艾条的点燃端在距穴位3厘米处实施回旋灸,灸疗时间为5分钟。
百会穴也是治疗冷肠泄泻的主要穴位,将艾条点燃端在距穴位皮肤2.5厘米处实施回旋灸,灸疗时间为10分钟。
后海穴止泻作用较好,灸疗时使艾条点燃端在距穴位皮肤表面2厘米处实施回旋灸,由于灸疗此穴时艾条点燃端距皮肤较近,因此灸疗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以2分钟左右为宜。
后三里穴对冷肠泄泻引发的肠胃虚弱有较好治疗效果,灸疗时使艾条点燃端距穴位皮肤处2.5厘米实施回旋灸,灸疗时间为5分钟。冷肠泄泻的艾灸治疗可每日1次,连做2~3次。
(3)水针疗法 当患羊冷肠泄泻严重时,需实施水针治疗,水针治疗以后三里穴为主穴。治疗时,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2厘米,注入10%安钠咖注射液5毫升。
水针治疗还需选择后海穴为辅穴,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2厘米,把30%安乃近注射液20毫升注入穴位内。
脾俞穴也是治疗冷肠泄泻的辅穴,治疗时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穴位2厘米,注入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
冷肠泄泻的水针治疗一般只做1次即可。
(4)火针疗法 对冷肠泄泻不止的患羊可采用火针疗法。首先选取脾俞穴作为治疗穴位,治疗时用火焰将针体烧热,趁热将毫针刺入脾俞穴2厘米,捻转行针1分钟后,随即起针。
另外,还要对百会穴实施火针治疗,治疗时,用火焰将针体烧热后迅速刺入百会穴1.5厘米,捻转行针1.5分钟后即可起针。
在对后海穴实施火针治疗时,因此处皮肤较嫩,用火焰将针体烧至温热即可刺入穴位,针刺深度为2厘米,经捻转行针2分钟后即可起针。
火针治疗一般只做1次。
经上述治疗,羊的冷肠泄泻即可治愈。
5.羊角风
羊角风是羊因风热之邪内侵肝经引起的以两目瞪直、口吐白沫、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为症状的阵发性疾病,治疗本病需采用白针疗法和血针疗法进行治疗。
(1)穴位选用 治疗羊角风所涉及的穴位及穴位所在位置介绍如下:天门穴位于两角根连线正中后方,即枕寰关节背侧的凹陷中;龙会穴位于两眶上突前缘连线中点处;山根穴位于鼻镜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百会穴位于腰荐十字部,即最后腰椎与第1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2)白针疗法 在白针疗法治疗中,天门穴为主穴,龙会穴、百会穴为辅穴。
施术时,将毫针刺入天门穴1厘米,将毫针刺入龙会穴0.5厘米。对百会穴的白针治疗可采用温针灸,治疗时将毫针刺入百会穴1.5厘米,在针柄处放置酒精棉球,用火焰将酒精棉球点燃,使热量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处,以增强治疗效果。上述穴位针刺后留针15分钟,每5分钟用捻转手法对天门穴、龙会穴行针1次,时间到后即可起针。
羊角风的白针治疗每日1次,可连做2~3次。
(3)血针疗法 使用血针疗法对羊的特定穴位进行放血治疗,对因风热内侵肝经引起的羊角风疗效较好。血针疗法的主穴首选山根穴,治疗时用三棱针迅速刺破山根穴处的上唇静脉丛,使山根穴处有适量血流出即可。
羊角风的血针治疗1次即可,不需重复。羊体常用针灸穴位见图2-1、图2-2。
图2-1 山羊的骨骼与穴位
图2-2 绵羊的骨骼与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