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中草药验方与针刺疗法
- 李典友 高本刚编著
- 1522字
- 2020-08-28 03:19:00
十一、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或黏膜和皮肤坏死,以及在短期发热为特征。钩端螺旋体很纤细,具有浅而密的螺旋,中央有1根轴丝,菌体两端呈钩状变曲。在一般的水田、池塘、低洼的沼泽及呈微碱性或中性的淤泥和水中可以存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在自然条件下,各种年龄的猪牛羊马及犬猫等动物均可感染发病,鼠类易感性强,人也能感染此病。传染来源主要是鼠类和猪、牛等带菌动物,因钩端螺旋体存在于动物内脏中,常随病羊和带菌动物的尿液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土壤而大量传播。本病感染途径主要为皮肤黏膜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若管理不当,圈舍运动场粪尿污水等常成为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温度较高、潮湿和雨量充足的夏秋季节,每年以7~10月份为流行高峰期,其他月份常仅有个别散发。
1.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5日。一般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例出现以下症状。
(1)最急性型 羊突然发生高热、废食,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贫血显著,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尿呈黄红色,常于12~24小时内发生痉挛死亡。
(2)急性型 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发生突然高热达40~41℃,稽留1~8日。病羊精神沉郁,腹泻,虚弱,黏膜坏死、水肿等,黄色尿;反刍停止,以后因皮肤和黏膜坏死,孕羊流产,常于发病后5~7日内死亡。
(3)亚急性型 病症与急性型基本相同,但发展缓慢,病羊体温有不同程度升高,食欲减退,黏膜及皮下组织发生黄染。泌乳量逐渐减少或停止,乳色变黄并常有血凝块。有的病羊有结膜炎和鼻炎,皮肤坏死,显著消瘦。但很少死亡,经2个月后逐渐好转。
(4)慢性型 呈间歇热,反复发作,病羊逐渐消瘦,发热时贫血症状显著,一些暴发病羊群的妊娠母羊流产是重要的症状,可与急性型症状同时出现。
2.剖检
病变可见黏膜及皮下组织黄染,口腔黏膜有溃疡,皮肤有干裂坏死病灶。肝脏肿大、松软、呈黄色,质地脆弱;肾肿大,皮质有散在的灰色病灶。肺、心、肾和脾等实质器官有出血斑点。胸腹腔内常有黄色液体潴留,还可见到膀胱积有深黄色或红色尿液。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3.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做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血清学诊断,可根据溶血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在病羊发热初期,采取血液、尿液及死后肾脏送实验室检查。
4.防治方法
(1)预防 消除带菌动物。对新购入的羊必须隔离检疫30日,无病方可混入羊群。为了提高羊体免疫力,可用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进行预防接种,同时消灭鼠类,消除和清理被污染的牧场、圈舍、草料、水源。发现病羊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对病羊污染的圈舍、运动场和用具等用3%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2%氢氧化钠或20%石灰乳进行彻底消毒。粪尿堆积发酵处理,防止传染和散播。
(2)治疗
① 中草药疗法 根据病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型。阳黄型发病急,眼、口、鼻及母羊阴户黏膜发黄,宜用加减茵陈蒿汤:茵陈蒿50克,栀子25克,大黄10克,水煎灌服;火毒炽或者加黄连、黄芩、黄柏、丹参。阴黄型眼、口、鼻和黏膜发黄、色晦暗,耳鼻和四肢末梢发凉,病程较长,用加减茵陈术附汤:茵陈50克,白术20克,附子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水煎灌服。
② 西药疗法 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如同时用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混入饲料中喂服,轻者持续2~3日,重者持续3~6日,有良好疗效。严重病例需用葡萄糖、维生素C,配合应用强心利尿剂,在治疗过程中除加强病羊护理外,还应按病情用药,对症治疗。如胃肠弛缓,给服硫酸钠或硫酸镁;黏膜、皮肤坏死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涂敌百虫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