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耕地贫瘠化有哪些表现?

耕地贫瘠化的本质是有机碳养分耗尽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其表现则因地理条件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沙质土上,由于有机碳养分缺失、土壤胶体物质消失、土地完全沙化,保肥保水能力非常差。这种现象在华北北部地区最为明显。大面积耕地沙化,是我国华北干旱和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

在黏质土上,耕地贫瘠则主要表现为板结、不通气不持水,农作物根系发育差,而土传病害日趋严重。

我国重要粮仓北大荒,以黑土地著称,原本土地翻开是黑油油的,但多年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使黑土变成灰沙土,也开始出现沙尘暴了。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本来生态就比较脆弱,那些多年不施有机肥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更跌到“贫线”以下,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干旱,休耕的地里一两年不见野草,更种不出什么庄稼了。

耕地贫瘠化导致土壤失去生命体特有的缓冲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使土壤对酸碱的双向调节功能弱化,从而使弱酸性土壤酸性愈强,南方有些耕地pH值甚至低于4.0;使弱碱性土壤碱性进一步升高,pH值达到8.5以上,地表碱化和盐渍严重,种不出庄稼。我国现在有5亿亩盐碱地,其中一部分属于渤海东海周边“天然”的盐碱地,另一部分在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内陆省区的盐碱地则是由于耕地(牧场)过度贫瘠化而转变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