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三氢键体系

2.6.1 DAD·ADA型二聚体

三氢键体系理论上有DAD·ADA、DDA·AAD和DDD·AAA三种排列方式。DAD·ADA异体三氢键模式产生四个二级静电排斥作用。因此,这一氢键模式总体上强度较弱。几乎所有的单体都是杂环酰胺衍生物,因为这类分子可以密集的并入氢键供体和受体,通过骨架的刚性和分子内氢键使其同向排列,从而达到协同增强效应。这类分子还易于引入不同的侧链,从而调节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在氯仿中,较弱的二聚体的结合常数在102L/mol(HB-139~HB-142),而较强的二聚体的结合常数在103L/mol(HB-143~HB-146[32]。把两个氢键模块并在一起,可以产生加倍的结合位点,可以提高二聚体的结合强度。一个例子是所谓的Hamilton氢键(HB-147[33],两个2,6-二酰胺基吡啶模块由苯环连接,形成一个V形的单体,其与巴比妥或三聚氰酸衍生物形成两组DAD·ADA三氢键。定量的研究揭示,这一氢键结合模式在氯仿中的结合常数达到105L/mol(HB-148),是早期构筑超分子聚合物的重要的氢键结合模式。氯仿是测定氢键二聚体的常用溶剂。在后面的例子中,如果没有特指,所使用的溶剂皆指氯仿。

2.6.2 DDA?AAD型二聚体

鸟嘌呤(G)和胞嘧啶(C)碱基对(HB-149)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DDA·AAD三氢键结合模式。异鸟苷(29)和异胞苷(30)也可以形成类似的DDA·AAD三氢键二聚体(HB-150[34]。并入十二个这一碱基对的核酸的解链温度与同样长度的G·C碱基对核酸相同,显示出这两个碱基对具有相当的结合稳定性。这类结合模式产生两个静电吸引二级作用和两个静电排斥二级作用。因此,相对于DAD·ADA结合模式,这类结合模式总体上要稳定很多,在氯仿中的结合常数大多在104~105L/mol[32]HB-151~HB-155是其中代表性的例子。

2.6.3 DDD·AAA型二聚体

DDD·AAA三氢键体系产生四个静电吸引二级作用。因此,这类氢键二聚体的稳定性都很高(HB-156~HB-159[35,36]。所有报道的单体的氢键供体或是刚性胺类分子的N—H基团,或是杂环N原子质子化形成的N—H基团,它们并排同向排列,形成一个阵列。酰胺类分子难以构筑全供体单体,因为酰胺羰基O能够形成稳定的分子内六元环O…H—N氢键,阻止酰胺本身的N—H同向排列,并锁住相邻的N—H,会严重降低其作为全氢键供体形成分子间氢键的能力。受体单体都是N杂芳香多环化合物,其N原子朝向分子的一侧,有利于相互间的协同。相对于中性的类似物,正离子性的供体形成的氢键显著增强,因为正离子增加了相应N—H键的极化性。尽管相应的氢键稳定性高,这些分子单体大都合成困难,缺乏可修饰性,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它们作为一类重要的氢键模块,是验证氢键二级作用的理想结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