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陈述与答辩技巧

7.2.1 评委定位

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评委,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遴选:a.熟悉所评审专业,学术上有一定造诣;b.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熟悉本领域发展动态;c.热心此项活动的评审工作,能胜任繁重的评审工作。由上述条件可以看出,担任评委的不但有来自高校的,还有来自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的相关人员。

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委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担任(图7-2)。

图7-2 评委团的构成

不同身份的评委,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同。答辩者要找准突破点,从容应答,化繁为简。对于来自于高校的专家,他们常常会从技术的原理层面来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这时就需要团队中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技术人员来应对;对于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他们会从项目所具有的商业机会、市场价值,公司的运作模式、推广营销手段等层面来进行综合考察;对于风险投资家,他们最关注的一方面是创业团队的人员构成,创业团队的领导者是否有独到的眼光、是否有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成员是否技能互补,在技术、市场上是否分工合理;另一方面便是创业企业的财务计划,在财务计划中,风险企业家对创业企业的股本结构非常重视,因此,答辩者要针对股本结构做详尽的介绍。关于创业计划书各部分的内容评审,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见表7-1。

表7-1 创业计划书评审重点

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评委大都是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这类评委的思维活跃,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对国际的最新前沿科技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又不保守,很乐于对一些有特色的作品进行了解,并提出个人意见,对于答辩者来说,就要配合评委的提问,尽量能够把科研最新的成果引申到作品上,这样必定会给评委带来超前的意识感触,从而为作品增色。

7.2.2 答辩准备工作

(1)撰写答辩提纲

答辩者必须对作品的内容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作品的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进行反复推敲、仔细审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对答辩提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a.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b.介绍作品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安排;c.强调论文的新意及贡献;d.说明做了哪些必要工作。

(2)熟记讲稿,灵活表现

答辩者应熟悉项目内容,并且反复进行模拟练习。因为到了比赛现场,各种外来因素可能会影响发挥,这样可能会大大削弱答辩效果。在进行模拟练习时,可以预先准备一份口语化的答辩讲稿,避免在答辩时因一时想不起合适的词而出现过多的停顿现象,以便应对答辩现场不可预知的情况。

(3)做提问准备

“挑战杯”系列竞赛已经举办过多届,每一届都会有很多资料留存。虽然个别评委的问题会出乎意料,但是提问的范围是大致相同的。如在创业计划竞赛中,评委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的:商业模式、市场价值、股本结构、融资方式等。又如在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评委会围绕作品的技术指标、工作原理等方面发问。因此,在答辩前,团队成员要综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与课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罗列出来,并制定合适的回答方案,使提问准备更具成效。

(4)进行模拟答辩

进行模拟答辩就像彩排,但是决不能应付了事。通过反复练习,肯定会有所收获。把台下的观众当成评委,由他们提出建议,也可采取录音回放的方式,找出问题所在。同时还要有效控制各部分内容的陈述时间,随时调整语速和叙述内容,以免出现时间截止时关键内容还没有介绍完整。

模拟答辩过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参赛者的陈述是否准确到位、重点突出、逻辑严密;b.参赛者的外在形象、肢体语言是否妥当;c.其他展示形式是否配合流畅,是否和谐统一;d.参赛者回答问题是否随机应变;e.参赛者的学术用语、礼貌用语等是否得当。

(5)心态调整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参加答辩对于很多参赛者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表现紧张也是很正常的。在准备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在事先观摩其他作品后,可能会发现自我作品的不足之处,但是也要看到自己作品的亮点,决不可妄自菲薄;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说服他人相信自己;另外,应调整心态,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在过程中不断丰富经验,开阔眼界,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自我,获得成长。

7.2.3 陈述及答辩技巧

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为作品做一个精彩的陈述是有难度的,如何突出重点就需要陈述者借助各种手段,如可以尝试使用恰当的表情和语言,包括手势、眼神等,从而吸引评委的注意力。

当陈述结束后,就进入了答辩阶段。所谓答辩,就是有“问”有“答”,也可以“辩”。答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评委沟通的过程。当遇上评委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的情况,答辩者要诚实应对,切不可强词夺理,同时要保持平心静气;当评委的理解出现偏差时,要态度谦和地向评委解释,避免出现急躁反感的情绪;并且尽量避免出现以下语言上的不当:犹豫的神态(嗯、啊、唔)、模棱两可的回答(有点、我认为、我感觉、我想)、反义疑问句的使用(不是吗、不好吗、不对吗)、寻找理由(借口或者辩解)。

答辩最能考察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回答评委的问题要做到结构清晰、反应敏捷。通常用一些表示层次结构的短语,如“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来回答。回答的完善程度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面广度、思维层次的深度以及理论水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