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山事故隐患识别与防控
- 唐敏康 丁元春 黄磊编著
- 1409字
- 2020-08-27 16:19:13
第二节 矿山安全生产的特点
矿山生产的对象是矿产资源。特别是地下开采的矿山,由于矿床类型和性质不同,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开采技术条件千变万化,无一固定的生产模式,随着井下客观条件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尤其是煤炭开采的地质条件和作业环境更恶劣,而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自然灾害是煤矿特有的。因此,特殊的生产条件使采掘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带来了矿山安全的特殊性。
1.工作面空间狭小
矿山井下生产环节多,工艺复杂。例如,地下采矿,既要进行凿岩、爆破、支护、装载(渣)、运输、提升等生产活动,又要进行钉道、铺轨、充填、通风、排水等辅助工作。此外,井下生产设备多、管线多。各种生产设备,如提升运输设备、通风压风设备、供电及电气设备、排水设备、采掘设备等,另外还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安全监测监控及瓦斯抽放设备等。还要求一定生产空间,许多管线(压气、供水、电缆线等)要沿巷道通向各工作面。尤其是煤矿,采煤工作面空间依据煤层厚度而定,中厚煤层空间稍大,薄煤层、极薄煤层作业空间非常狭小,给行人和运输造成不便。于是,井下有限的空间更显狭小,给安全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2.工作面不断变位
在井下,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作业场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经常发生变化的。煤矿的采掘作业面经常处在交替衔接之中,采掘作业的条件变化较大。因而,工人、设备和各种管线也要随着工作面不断移动。这一特点,同样潜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3.工作面环境差
矿井通地表的出口较少,空间有限,生产中还可能产生有害的气、尘、声、水;井下没有阳光、阴暗潮湿,作业环境差,不但易于发生事故,而且易导致职业病。作业场所没有自然采光,井下作业人员要靠矿灯照明,采掘设备和各种运输设备运转声响大,经常造成噪声超标。有的井下作业场所和巷道经常出现淋水现象,或者巷道存有积水,导致井下环境湿度较大。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粉尘、有害气体的产生,采深大的矿井伴有地热现象,环境温度较高。井下作业,井深巷远,加上辅助时间,作业人员在井下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作业疲劳,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4.爆炸和火灾的可能性大
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瓦斯等气体和煤尘、硫化矿尘均具有爆炸性,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还将引起火灾;炸药和爆破器材在使用、管理和运输中也易爆炸。
5.地压现象明显
在掘进和回采的过程中,岩石的完整性及原岩内的应力平衡关系被破坏,在强大的地压作用下,可能导致冒顶、片帮、底鼓、支架变形,甚至大面积塌落、地表移动以及煤和瓦斯喷出等一系列事故。
6.生产系统复杂
矿山井下生产具有多工种、多方位、多系统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特点。采矿、掘进、通风、机电、排水、供电、运输等系统中,任何部位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酿成事故,甚至造成重、特大事故。有些矿山常常多中段开采、多种采矿方法开采。而且矿山生产和建设常常同时进行。要保证矿井持续生产,保持采掘平衡,必须要在工作面回采的同时,不断进行巷道开拓准备,保证生产接替,这些生产建设环节的交叉,增加了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复杂性。
由于矿山井下生产条件复杂多变,作业环境差,空间小,人员集中,加之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装备条件有限,难以预见和控制的不安全因素是比较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工作,力争控制和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