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
- 丁焕中主编
- 1926字
- 2020-08-27 15:35:15
四、肺
1.肺的位置、形态
肺位于胸腔内、心脏两侧,分左肺和右肺,右肺较大。肺呈底面斜切的三面棱柱状,有3个面和3个缘。肋面隆突,与肋接触,可见肋压迹;膈面略凹,与膈相邻;内侧面较平,与胸椎椎体(脊椎部)和纵隔(纵隔部)接触,有大血管、食管、心等器官的压迹,中部有肺门,为支气管、血管、神经出入肺的门户,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肺根。背缘隆突;腹缘较薄,有心切迹,左侧与第3~6肋相对;底缘薄,为从第6肋软骨交界处至第11肋骨上端的弧线,在临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肺的分叶以主支气管在肺内的第一级分支为准(气管支气管属肺叶支气管),左肺分三叶,即尖叶、心叶和膈叶;右肺分四叶,即尖叶、心叶、膈叶和副叶,副叶位于后叶内侧,其外侧有沟供后腔静脉通过。
2.肺的组织结构
肺表面被覆一层浆膜,称为肺胸膜。浆膜下结缔组织伸入肺内形成肺间质,将肺组织分隔成许多肺小叶。左、右主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后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分出肺段支气管,如此反复分支,形成各级小支气管。当管径细至1mm以下时,称为细支气管。细支气管继续反复分支,管径至0.5mm以下时,称为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再次分支,管壁上出现肺泡开口,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后者进一步分支形成大量肺泡开口,致使管壁失去原有的连续结构,称为肺泡管。由数个肺泡围成的结构称肺泡囊。由于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成树状,故名支气管树。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其所属分支和周围的肺泡共同组成一个肺小叶。临诊上的小叶性肺炎,即指肺小叶的病变。
(1)肺的导气部 管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随管道反复分支,管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内有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包括基细胞、刷细胞、K细胞和分泌细胞);随管径变细,杯状细胞逐渐减少,固有膜外方出现平滑肌并逐渐增多形成完整一层;黏膜下层的腺体数量逐渐减少;外膜结缔组织中的软骨环逐渐变为软骨小片,数量逐渐减少至接近消失。在终末细支气管,黏膜形成皱襞,上皮转变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完全消失,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形肌层。
(2)肺的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每个终末细支气管可以分出两支或两支以上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后者的管壁上有零散的肺泡直接开口。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或单层立方上皮,上皮下有少量结缔组织或平滑肌。
肺泡管:管壁上出现大量肺泡连续开口,致使管壁结构只有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才出现,该处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上皮下有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的环形平滑肌,因此,在切片上肺泡管壁断面呈现结节状膨大。
肺泡囊:为数个肺泡共同开口处。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呈半球状,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另一面则与结缔组织的肺泡隔相贴。相邻肺泡之间相通的小孔称为肺泡孔,是沟通相邻肺泡内气体的孔道。当细支气管发生阻塞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气道。但当肺发生感染时,微生物也可通过肺泡孔扩散,造成炎症蔓延。肺泡壁薄,腔面衬以上皮细胞,上皮下即为肺泡隔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等。肺泡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分为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Ⅰ型肺泡细胞呈扁平状,是执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Ⅱ型肺泡细胞是分泌细胞,常单个或三两成群地镶嵌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呈立方形,突向肺泡腔,胞核大而圆,胞质呈泡沫状。电镜下Ⅱ型肺泡细胞的胞质内含大量嗜锇性板层小体。板层小体周围包有界膜,内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后,分布于肺泡上皮表面。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形态的作用,当呼气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降低,从而防止肺泡过度回缩而塌陷;吸气时,肺泡扩张,表面活性物质密度降低,表面张力增大,肺泡回缩力增强,进而防止肺泡过度膨胀。临诊上,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与分泌受到抑制或破坏,可引起肺泡塌陷,造成肺功能衰竭。
肺泡隔: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其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等。在肺泡隔结缔组织中,还分布有巨噬细胞,胞体大而不规则,具有明显的吞噬功能。这种巨噬细胞还可以穿过肺泡上皮进入肺泡腔,并能逆着支气管树的分布方向排出体外。当肺内巨噬细胞吞噬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它们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气-血屏障:机体的气体交换发生于肺泡上皮和肺泡隔毛细血管之间。Ⅰ型肺泡细胞下方及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之外各有一层基膜,两层基膜间夹有薄层结缔组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至少要通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细胞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合称为气-血屏障。气-血屏障的任何一层发生病理变化时,都会影响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