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五大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向琳
- 1236字
- 2020-06-25 06:42:24
第2章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进展
2.1 发展质量的理论渊源
“质量”一词出现在较多领域中,并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在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的“质量”是三国刘劭提出的,最初为资质器量之意。新华字典中关于“质量”的解释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商品质量、教学质量、建筑质量等;其中:“质”为本体、本性、本质、品质、性质,“量”为能容纳、禁受的限度,数的多少。
从质量的分类上看,经济发展质量属于宏观质量,是相对于微观(产品)质量而言的。对宏观质量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者高度关注的热点课题,但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概念在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本书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就是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历史上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从古典经济学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学界均认为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并得到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其中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等古典经济学家为代表。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并通过恰当分工提高劳动效率,市场能实现福利最大化,政府应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观点与斯密类似,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价格能反映市场信息,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高效率的企业获得高利润,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而西斯蒙第的经济增长观点则有所不同,他认为国家应该限制竞争和干预经济,实行公平赋税,控制人口生育等,以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幸福。二战以后,亚、非、拉众多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各自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道路发展经济,从此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经济学家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和框架中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有效分析经济的现状和前景,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学体系中衍生了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贫困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经济学,从此,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区分开了。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两者的界定存在本质差别,其中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较多的产品和劳务,使得该国家(地区)人均产出持续增加,用数量反映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来表示,现价GDP反映总量,不变价计算的GDP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投资、劳动和生产率水平。而经济发展质量侧重的是最终福利的增加,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数量的增加,更多的反映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1)、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2)、经济开放和共享程度提高等质的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讲,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结构变化(于红英,2006)。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协调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