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棋局的主要特征

2.2.1 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

经济带是由若干个城市群通过交通干线连接形成的带状经济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经济带在“十八大”以来,受到中央层面的高度重视。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要着力重点打造的国家级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包括东南沿海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随着沪深高铁的全线贯通,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粤港澳合作区等助其提速,一个连接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沿海经济带已经呈现。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陆海,总人口2.5亿人,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1/4,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和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今后与环渤海经济带、东南沿海经济带连接,将形成中国最大、有重大世界影响的沿海经济带。

沿江经济带:包括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做强上海、武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开发,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组成的黄河经济带,东到黄海,西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脊梁。与长江经济带平行、支撑我国南方发展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是一个以珠三角为龙头,涵盖整个西江流域的经济整体,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区域经济空间。

沿线经济带:主要是沿交通骨干线路展开。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哈—大经济带从黑龙江北部一直到辽东半岛,形成一个纵贯东北平原腹地的经济带。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粮食等资源产品。东北中部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利于本区的东北亚区域中心作用的发挥。

中国经济带的建设是为了构建中国区域空间的战略格局,形成我们全部国土的科学开发的框架体系。因此,目前还是处在“织网”的阶段。待经济带全部形成之时,中国区域空间的新格局就将最后形成。

2.2.2 城市群:城镇化的基本载体和战略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2016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到57.35%。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基本载体和战略模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并提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的战略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国家将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等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城市群多达20多个,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真正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起到支撑作用的,仍然是10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它们以不到10%的国土面积,承载中国44%以上的非农人口以及1/3以上的总人口,创造了60%的GDP总量,这说明10大城市群在聚集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城镇化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将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空间骨架。

2.2.3 多点多极:区域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可喜现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上来了,超过了东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投资和出口的大幅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不断推进。东部地区呈现出率先发展的新气象。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内蒙古、福建、广东9个省区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总人口超过4亿人。中国区域经济从聚集到扩散,在区域空间上逐步均衡,多点多极的格局正在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空间结构需要多个战略支点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战略支点主要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崛起促成了新的战略支点的形成,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也促成了若干新的战略支点,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均衡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地区,更多的战略支点可能会出现。包括北部湾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东北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地区等,都可以形成新的战略支点。

2.2.4 主体功能区与国土空间开发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确立了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一是以“四大板块”为基础,即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还有“三大战略”为引领,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为重点,打造若干国土开发重要轴带和重点集聚区,构建“多中心网络型”的集聚开发格局。二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针对五大类资源环境保护主题,区分3个不同保护级别,形成覆盖全域“五类三级”的国土保护格局。三是以主要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及海岸带和海岛地区为重点,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形成“四区一带”的国土综合整治格局。

2.2.5 “一带一路”: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适应全球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发展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的互利合作关系,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东西双向互动、沿海一线与亚欧大陆桥“大T字形”发展格局,构建一条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我国沿海地区要加快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港口、码头建设为龙头,建设以远洋运输为主、内联外接、贯通内陆、通江达海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推动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融合互动。以“一带一路”为东西重要两翼,让中国经济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实现中国经济更大发展。“一带一路”致力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