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与工业化水平差距缩小

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1.4个百分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部署,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44639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32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3.5%,远高于同期全国5‰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业化通过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变土地形态等方式影响城镇化,两者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1978年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为47.7%,而城镇化水平仅为17.92%,二者的差距高达29.8%。此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近些年,各大中城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注重产业发展,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99%,工业化率为46.9%,二者一致。从2008年开始,城镇化水平开始逐渐超过工业化水平,到了2015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为40.9%,而城镇化水平为56.1%,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15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如表4-3所示。

表4-3 1978年以来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

续表

1978年以来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发展趋势如图4-2所示。

图4-2 1978年以来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城市+建制镇”的框架体系以及以多个城市群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从宏观空间看,我国城镇空间合理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态势。从微观角度看,我国城市内部空间,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日益显现。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分别有89个和124个,中部地区分别有80个和89个,西部地区分别有94个和92个,东北地区分别有34个和55个。2016年末,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比2012年末增加1002个。在地级以上城市中,按2015年末市辖区户籍人口划分,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迅速,达到121个,比2012年增加15个;3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3个,增加4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增加1个。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73.3万平方千米,比2012年增长11.6%。其中,建成区面积40941平方千米,增长13.3%。城市分布状况如图4-3所示。

图4-3 我国城市分布状况

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5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后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