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从条件层面表现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过程层面表现为经济要素的联结关系,从结果层面表现为增长成果的有效性与包容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而较少涉及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章探究了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为此,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提出:劳动收入份额会通过人力资本机制的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消费需求机制的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单向效应与交互效应而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在上述机制下,本章以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量确实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是同向变化的,过低的劳动收入份额会阻碍经济增长质量,而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会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贡献主要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通过经济增长条件维度的人力资本机制、经济增长过程维度的消费需求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结果维度的收入分配机制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实现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核心目标,这一增长导向的转变意味着政策着眼点也需要从数量型增长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扩展到质量型增长的技术创新政策、人力资本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政策中,还需要充分关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而看待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必须立足于特定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才有意义。通过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再平衡,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机制的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消费需求机制的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单向效应与交互效应,借助于分配杠杆激活经济增长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变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2]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

[3]蔡跃洲.投资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及合意投资消费区间——基于跨国数据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率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4(9).

[5]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

[6]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

[7]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J].经济研究,2013(6).

[8]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9]范从来,张中锦.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产业与部门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10]高帆.劳动者报酬占比、城乡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率[J].学术月刊,2014(11).

[11]高帆,汪亚楠.城乡收入差距是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

[12]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3]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

[14]郭庆旺,吕冰洋.论税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6).

[15]郭庆旺,吕冰洋.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2(12).

[16]胡秋阳.产业分工与劳动报酬份额[J].经济研究,2016(2).

[17]黄乾,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4).

[18]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9(7).

[19]姜磊,陈坚,郭玉清.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

[20]康梅.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与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

[2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22]李萍,冯梦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一个新的解释思路[J].经济评论,2016(2).

[23]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J].思想战线,2002(4).

[24]刘盾,施祖麟,袁伦渠.利润拉动还是工资拉动?——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4(2).

[25]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J].管理世界,2009(5).

[26]吕冰洋,郭庆旺.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测算[J].经济研究,2012(10).

[27]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28]石涛,张磊.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8).

[29]邵敏,黄玖立.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4).

[30]邵帅,李欣,曹建华,杨莉莉.中国雾霾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6(9).

[31]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32]随洪光,刘廷华.FDI是否提升了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来自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

[33]谭晓鹏,钞小静.中国要素收入分配再测算[J].当代经济科学,2016(6).

[34]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1).

[35]王雄元,黄玉菁.外商直接投资与上市公司职工劳动收入份额:趁火打劫抑或锦上添花[J].中国工业经济,2017(4).

[36][印]温诺·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增长的质量》翻译组.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7]伍山林.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制:一个微观模型[J].经济研究,2011(9).

[38]吴江,周秀帅.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J].求索,2011(7).

[39]肖文,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0(5).

[40]徐蔼婷.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J].统计研究,2014(4).

[41]余泳泽,张少辉.城市房价、限购政策与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7(6).

[42]张杰,陈志远,周晓燕.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抑制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7).

[43]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2).

[44]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45]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2006(12).

[46]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47] Acemoglu, D. The Rise of Europe: Atlantic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5 (3): 546-579.

[48] Acemoglu, D. Theory,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 24 (3): 17-32.

[49] Acemoglu, D. When Does Labor Scarcity Encourage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6: 1037-1078.

[50] Barro, R. J.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 Working Papers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 2002: 1-39.

[51] Bhaduri, A., Marglin, S. A. 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Wage: The Economic Basis of Contesting Political Ideolog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14 (4): 375-393.

[52] Blanchard, O. J. The Medium Run[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7, 2: 89-158.

[53] Galor, O., Zeira, J.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 60 (1): 35-52.

[54] Harrison, A. E.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 UC Berkeley and NBER, 2005, 4, Mimeo: 46.

[55] Hong, S. Greenland Ice Evidence of Hemispheric Lead Pollution Two Millenia Ago by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s[J]. Science, 1994, 265 (5780): 1841-1843.

[56] Judson, R., Owen, A. L. Estimating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A guide for macroeconomist[J]. Economics Letters, 1999, 65 (1): 9-15.

[57] Kiviet, J. F. On Bias, Inconsistency, and Efficiency of Various Estimators in Dynamic Panel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5, 68 (1): 53-78.

[58] Marouani, M. A., Nilsson, B.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Malaysia[R]. Working Paper, 2014, 12.

[59] Mccleary R. M., Barro R. J. Relig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an International Panel[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02, 45 (2): 149-175.

[60] Mezzetti C., Dinopoulos E. Domestic Unionisation and Import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1, 31 (1): 79-100.

[61] Murphy K. M., Shleifer A., Vishny R. W.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104 (3): 537-564.

[62] Mlachila, M., Tapsoba, R. and Tapsoba, S. J. A. A Quality of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Countries: A Proposal[R]. IMF Working Papers, 2014: 1-32.


(1)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而言,消费需求是一个适度变量。低于适度消费率的经济体,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可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相反,高于适度消费率的经济体,这一机制是反效应,而且综合效应难以确定。当然,对于当前中国问题的研究来说,这一假定是适用的。

(2) 直接效应是指某因素变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影响,其包含空间反馈效应,即本地区某因素变动通过影响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反过来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某地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为间接效应,即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

(3) 限于篇幅,书中并未列出扩展后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 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人口占比×0年+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6年+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9年+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1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16年。

(5) 人口加权城乡收入比具体公式如下,,其中,T1表示人口加权城乡收入比;y表示收入;p表示人口;i=1时,表示城镇,i=2时,表示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