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助养老与社区时间货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创新
- 郑红
- 8093字
- 2020-06-25 05:54:20
2.1 现代货币理论
信用货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国家可以从信用货币的发行中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福利。凯恩斯认为,记账货币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决定的,是人们衡量债权、债务以及价格的单位。计量单位一定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一定时间、空间和价值内选择自己独特的记账单位,但这些计量单位必须经过社会批准后才能被广泛采用。探究政府应该如何利用社区货币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的公共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现代货币到底是如何运作以及政府发行货币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2.1.1 发行货币——国家信用创造的价值
国家信用为什么能够创造价值?主要源于货币的发行。通常我们会将基础货币的发行量当作发行货币所创造的价值,同时也是市场流通对货币价值的需求量。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货币被当作社会流通对货币需求的最低值,并且基础货币的发行量同时也实现了对货币的永久占用,这种占用是指在流通中永远都不用收回的量。基础货币的发行所创造的价值是客观要求,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基础货币的数量就是一个国家在货币发行过程中通过国家信用所能创造的价值量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社会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其发行必须通过财政赤字或者是永不偿还的国债等国家占有价值的形式,只有这样基础货币的价值才会被创造出来,而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和贴现的方式发行货币的过程是不能创造出货币的价值的。
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方式全部采用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且贴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货币贷款,这部分借款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负债,而商业银行的这部分负债只有通过向居民和企业贷款的方式才能够使得货币再次流向社会。假设居民和企业、银行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获得货币,那么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就是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负债,负债是要求强制归还的,那么就要出售同等价值的劳务或者是商品才能够实现对这些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保持长期持有。可是假设社会所有成员都只能通过出售商品的方式才能获得货币价值的持有权时,根据社会供需平衡原理,社会因为流通的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加之这些商品一直都不存在买家,因此社会总供需就会存在这样一个差额,相同价值的商品需求存在缺口。这个需求的缺口会造成社会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是生产萎缩使得市场消费水平没有一个上升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货币的价值会上升。
从货币发行过程可以看出,货币发行其实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窗口:货币价值的发行窗口和货币的发行调节窗口。货币的发行价值只有在基础货币的限额内,通过国债这样不用偿还的方式发行货币才可以被创造出来。由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通常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量,而基础货币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量,这样就需要调节货币发行窗口来补充基础货币发行量来应对货币需求的短期波动。通过货币调节窗口发行货币的方式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等方式。增发货币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货膨胀,主要还得看货币是通过哪个窗口发行的,并且也需要看所增发的货币是否能够按货币供求规律及时收回。在正常情况下,社会流通需要的货币量是基础货币,但在当前经济或金融危机来临时,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功能丧失,此时实体经济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就会超过基础货币的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增发货币就会使国家经济瘫痪,只是此时对于货币的需求量是货币发行不正常情况下的量。而当货币流通速度修复正常时,假设所发行的货币不能以贷款的渠道收回,就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根据货币的内生需求机制,再贷款和再贴现方式发行出去的货币也会自动返回中央银行。
基础货币作为一种不用返还的国债发行货币,在长期和短期都需要进行调节的。调节窗口发行货币的最大特点是,假设社会流通不需要多余的货币时,就可以将所发行的货币回收。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是通过负债的方式发行货币的,通过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调节机制,货币可以自动地从市场的流通中退出,而后重新返回中央银行的账户里,这部分货币在账目上表现为商业银行归还中央银行的贷款,其中这部分货币的发行价值也就经历了从创造到湮灭的完整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发行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主要是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社会对货币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影响。调节性的货币发行是一个进出流水口,它是根据对货币的需求量自动地做出流动性的调节。
2.1.2 什么是货币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社会创造的、被普遍接受的记账单位,以及以记账单位计价的债务。国家货币制度,就是由一个国家来选择计价货币,制定责任与义务,以该货币单位计价,以及发行按照上述义务付款的、被认可的货币。政府发行货币,让其在市场中流通,纳税人则使用这些货币来履行其对国家的纳税义务。货币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是:货币是债务的证明。纸币硬币、国债或央行票据都是政府债务;商业银行票据或存款是银行债务;甚至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份额等,也是发行人的债务。主权政府在本国的货币制度下不可能破产,政府完全可以偿还任何以该国货币支付的债务。
发行债务的逻辑顺序是先创造后偿还。人们需要得到货币或先有债务,以后才需要支付或偿还。政府发行债券,当政府收回自己的借据时,也就偿还了债务。央行发行准备金存款作为其债务——通常是在其向私人银行贷款时或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时,这些准备金存款总是可以按需兑换为货币——这使央行产生负债,央行在支付中接受自己发行的货币和存款准备金,以此来偿还债务。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存款作为其债务——通常是在其向私人家庭或私营公司贷款时,当它接受银行存款支付时,也就偿还了债务。政府发行信用货币之前,必须使纳税人负债,而履行纳税义务必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这样就为供求双方同时创造了需求。收到税收、存款准备金与银行存款都始于偿还行为,且创造必须先于偿还,要先创造债务,才能偿还债务。
货币性负债比其他类型的负债更易令人接受。主权权力归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其责任——货币与准备金——在其司法管辖权下被普遍接受。银行和其他机构通常将其自身的责任转化为国家的责任,银行承诺将根据需求将其责任转化为国家的责任。因此,现代货币理论所述的“货币金字塔”将本国的货币放在了金字塔的顶端,将银行的存款货币放在国家货币(准备金与货币)之下,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处于金字塔中银行的存款货币之下,通常以银行存款支付,也可以在更低的层级看到非金融机构的负债。其实,政府货币并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政府必须持有债券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在底层,还可能看到家庭的借据,通常也以金融机构的债务责任支付。银行是通过使用在央行的准备金来清算各银行间的账户的。在现代经济中,利用负债使某一方的借据可以与债务金字塔中更高一层的借据相互兑换。最终,所有债务都集中到央行——国家自己的银行身上。主权政府可以轻易找到接受者——一定程度是因为数千万人欠政府的税款,但政府也受到货币创造的制约,如强制实施债务上限,控制货币的发行。
2.1.3 货币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政府负债支出的公共目的是有益的,至少是为了实现国家资源的充分就业。由于国家信用是事实存在的,是以一国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是全国人民劳动的结晶,所以以国家信用发行货币所创造的价值是本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应该用于国民福利建设,是不能被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占有的。货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借助两部门模型进行分析。区分经济中不同类型的部门对分析研究非常有利。其中最基本的方式便是将经济分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包括家庭和公司)。如果我们只考虑所有私营部门发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从逻辑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和必须等于金融负债的和。换言之,如果我们仅考虑私营部门所发行的借据,那么净私营金融财富必须为零(除非政府持有部分私人债务)。私营金融财富处于私营部门内部,有时又被称为内部财富。如果私营部门需要积累金融财富,便必须以外部财富的形式来完成,即拥有另一部门的金融债权。基于最基本的将经济分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方式,外部金融财富以政府借据(货币或债券)的形式出现。私营部门以持有的政府货币以及各种政府债券作为其净金融资产,是其正金融财富净值的一部分。在我们的两部门模型中,私营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净额与政府发行的金融负债净额完全相等。
在两部门模型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分不可能同时出现盈余。如果公共部门出现盈余,那么根据恒等式,私营部门将必然出现赤字。如果公共部门在同一时期出现充足的盈余直至收回全部未偿债务,相应地,私营部门将出现等值的赤字,其金融财富净额将不断减少直至为零。现代货币理论主要关注私营部门金融资产净额的来源,即外部财富。在封闭经济下,金融资产净额的唯一来源便是政府,政府支出才是创造金融财富净额的原因;在开放经济下,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债权便成为金融资产净额的另一来源。由于每一项在部门内部创造并持有的金融资产都会被一项负债所抵销,本国私营部门无法产生金融资产净额。一个部门的赤字支出会带来其他部门的盈余(储蓄)。当收入真正被创造出来时,出现赤字的部门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决定支出大于收入的部门,出现盈余的部门单位则决定支出小于收入。政府部门的赤字支出带来了非政府部门的盈余(储蓄)。因为政府赤字支出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提供了资金,即政府赤字支出为非政府部门提供了收入以实现盈余。就存量指标而言,为了让一个部门积累金融财富净额,必须至少有另一个部门增加同等的负债,所有部门不可能同时通过预算盈余来累积金融财富净额。从个体层面是收入决定支出,从总体层面则是支出决定收入。一方不能确定是否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可以决定是否要支出,而所有的支出都必须被另一方在某处作为其收入而接收。
2.1.4 税收驱动货币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如果公民需要将某一种货币上交给货币发行者以履行其义务,这种货币就会被公民所接受。因此,国家可以征收税款,同时,以政府债务的形式发行纳税时所需要的货币,从这种意义上说,税收驱动货币,税收足以创造货币需求。发行货币的权力与征税的权力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我们有纳税义务,且必须用国家的货币履行义务,我们就一定会接受国家的借据——货币。不需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义务,只要税收基础足够广泛,货币就将被普遍接受。同样,人们接受银行存款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至少有很多人——对银行负债,可以用银行存款支付。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央行可以按票面价值清算银行间的账户,因此,我们可以交付任何一家银行的存款借据来抵销对其他银行的债务。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需要支付钱给某个实体,他就会想要获得该实体的借据,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非主权发行人的借据可以被广泛接受。如果有人承诺自己的借据可以按需兑换为其他更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借据,该借据的可接受性就会提高。在任何社会中,政府发行的借据是最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税收的目的在于创造货币需求。只要缴税(或相似的义务)需要支付该种货币,税收和其他强制性义务就可以创造这种货币的需求。纳税人需要货币,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履行公共职能,其他人也会接受这种货币。由于人们必须把政府的货币还给政府才能履行纳税义务,因此人们需要政府货币。从这种意义上说,纳税义务激发了人们获得政府货币的欲望。需要上缴货币的强制性义务是驱动货币的必要条件。仅仅是义务是不够的,这些义务还必须被强制实施。不被强制实施的纳税义务永远不可能驱动货币,它也许可以创造一些货币需求,但会比纳税金额少一些,因为许多人期望自己可以逃掉义务。如果社会中的某些人要用货币缴税,其他人就会接受这种货币。政府不需要税收来弥补政府支出,相反,政府必须在纳税人用货币交税之前,就向市场支出(借出)货币。先支出,后收税才是合乎情理的顺序。
为什么会有人接受政府的货币?因为政府的货币是缴税和偿还政府其他债务时,政府接受的主要货币。为了免受逃税的惩罚,纳税人需要获得政府的货币。正是由于任何有纳税义务的人都可以用货币来消除这些义务,人们在购买或履行私人义务时都可以用它来支付,政府发行的货币才有需求。只要政府接受缴税时所用的货币,就可以发行以同样的记账货币为单位的货币。税收是用来为货币创造需求的,政府需要税收,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促使人们为了得到货币而出卖劳动力、资源和产品。只要可以征税和收税,政府便可以保证人们对于至少一种不可兑换货币的需求。政府坚持税收必须以政府发行的货币来支付。承诺接受以货币支付的税款,对于产生一种货币需求来说已经足够了,此即为税收驱动货币。
政府为什么需要税收呢?一是体现国家在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共政策;二是将特定公共项目的开支分摊到受益人身上。税收创造了必须缴税的需求,并允许政府花钱购买资源,以实现公共目的。税收会使部分资源只能为政府的公共事业所用,而不能为其他目的所用。货币是计量单位,最开始是由统治者创造的,用来衡量公民所欠的税收的价值。通过让公民负债的方式,实际资源将进行流动,服务于公共目的。税收驱动货币,政府创造货币是为了控制社会创造的资源。税收的首要功能是使卖家提供货物和服务,其他功能则还包括追求公共目的。这就是货币与主权权力(控制资源的权力)相联系的原因。人们提交政府的借据(货币)来偿还税款债务,对政府的负债越多,越能保证人们接受政府的借据(货币)。政府越来越依赖税收,这就是现在主权政府控制资源并使其流向公共部门的最常用的方式。税收的目的在于释放资源,追求公共目的,不能掩盖税收的公共目的。如果征税的目标是使资源流动到公共部门的话,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税收。从创造货币的政府的角度来看,金融体系的存在是为了使资源向公共部门流动。显然,公共部门不需要所有资源,还有一些资源可以留用于私人用途。税收既可以鼓励更多资源向公共部门流动用于公共目的,又有利于资源向私人部门流动用于私人目的。
2.1.5 主权货币发行国适用原则与发行数量限制
主权货币发行国适用原则如下:
(1)政府可命名一个记账单位,以该记账单位征税,并发行以该记账单位计价的货币,以该货币缴税。
(2)政府通过贷记银行准备金进行支出,通过借记银行准备金进行征税。
(3)银行将作为政府及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媒介,贷记储户账户作为支出,借记储户所缴纳的税款。
(4)可将政府财政赤字视作向银行系统储备及银行存款的贷记净额。
(5)隔夜利率目标是央行设定的,因此是外生的,而准备金的规模则由私营银行的需求决定,因此是内生的。
(6)存款乘数仅仅是根据过去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而得来的准备金与存款的比值。更好的做法是:将存款视为可以在以准备金为基础发生杠杆效应时自发增加,而不是根据既定的杠杆比率而产生的。
(7)发行国债并不是主权政府的一种借款行为,而是帮助央行达到目标利率的工具。
(8)尽管政府对于支出始终会有所约束,但财政部总是支付得起以其发行的货币为单位的任何事物。
货币的发行必须有数量限制。货币发行是一种以某种储备为基础的货币发行。如果对货币的发行没有特别的限制,它的可兑换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应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货币量M是指某一时点意义上的货币量,是一种存量的概念;而货币流通速度V则是指某一时间区间内货币的周转次数,是一种流量的概念。凯恩斯把货币需求都作为存量来处理,将交易动机解释成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进行的价值储藏。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点上的值,它只能在某个时点上进行衡量,其量值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只能在一定时期内衡量,其量值要有时间维度。在资产选择分析中,如果承认存量是瞬间均衡的,就不能揭示流量的波动;而如果承认流量的波动性,存量的均衡关系就会受到破坏。要真正认识货币的本质,必须基于对某个时点上的分析。而在一个时点上,货币最多只能流通一次,因而也就不存在流通速度的概念了。交易所需的货币量最终应等于服务的生产能力(个人的劳动贡献)。消费满足程度越高,愿意支付的货币量也就越多。货币发挥了穿针引线和交换媒介的作用。
本质上,货币是一种公共资源或公用工具。货币币值的稳定或购买力不变,是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主要原因。因为若持有的货币在下一期无法换回至少是同样多的商品,那么将不管再出于何种理由(包括便利交易、安全需要等),都不会再有人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对于货币而言,其作为一种交换工具,如果在下一期交换时会因自身变质等原因失去功能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当期就无人肯接受它,由此递推至初次交易时便无人会愿意接受它。当期只能消费当期生产能力所能供给的最终产品,当期供给的最终产品一般会在下期消费到来之前便已消耗殆尽了,下期所能消费的最终产品也只能是下期生产能力所能供给的数量。简言之,在每一时点上与货币长时期积累所形成的数量相对应的,应该是最终产品当期的生产能力,而不应是多时期最终产品的产出累积量。货币的支付是购买力的供给,货币的供给是购买力的需求。t时刻的货币存量应等于t时刻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随着最终产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其货币存量也相应增加。经济体要求货币与最终产品(服务提供)的生产能力始终保持在一种动态的均衡水平上,或者说,货币存量始终将与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固定比率上。某个时刻货币存量与该时刻最终产品供给数量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也就等同于货币存量与社会总边际效用水平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
2.1.6 银行的主要功能
货币对经济资源的良好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用最少的货币量完成商品服务的交换流通任务?如何利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精确地映射服务能力数量的变化,促进资源的市场配置?完成这些职能主要依靠现代银行制度。从宏观角度,找出服务总量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强调国家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作用,强调国家对货币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结合供需两方面的情形估计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对货币总量的需求,这些都是现代银行的职能。现代政府都拥有自己的银行——央行,代替政府支出和收入。政府指导央行以贷记银行账户的形式支出,以借记银行账户的形式获得税收收入。政府需要先行支出,家庭才能缴税。当政府售出债券时,银行通过支付它们在央行的储备购买债券。央行借记购买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国库证券贷记银行账户。银行通过接受借据以及创造银行存款的方式提供贷款。在现实世界中,银行先提供信贷服务,然后在此过程中创造存款,最后才去寻找储蓄。银行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把货币或对货币的支配权从一个人或一家公司手里转给另一个人或另一家公司;二是决定应该向谁提供信贷,信贷额应该多大,应该以什么作为担保品;三是银行有助于增加货币供应,利用银行来增加货币,是迄今所采用的最好方法。
运行一个现代化的货币体系,却没有可以创造货币式借据的私营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集中保管、便利支付、资金归集、风险识别和贷款发放。集中保管是银行的基本功能,也是其他所有功能的基础,这一功能的良好发挥能够促进货币在银行体系内的沉淀,从而为银行的便利支付和资金归集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而风险识别和贷款发放是现代银行承担货币创造功能的关键功能,也是现代银行业竞争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性指标,由其形成的信贷质量好坏将影响着银行其他所有功能的发挥。在某一时刻,如果有人愿意以储蓄的形式将一部分货币存入银行,那就意味着该人愿意放弃此时存入货币数量所对应的最终产品及时消费的权利,也就是愿意放弃经济体对相应数量最终产品生产能力的索取与支配。而银行的资金归集功能,便在于收集这些储蓄者暂时放弃的零散的对生产能力的支配权利,经聚少成多、风险评估后,将其转让给风险最小的需求者。银行只是改变了货币的使用权人,并没有增减货币存量或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利率是银行提供贷款资金的价格。提供更低的利率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银行更有效率,也意味着该国的资本转化效率更高。低利率是说明一个国家繁荣状态的最可靠的标志。利率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强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经济个体到银行存款的主要动机是保管货币,而不是赚取更多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