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1.1.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的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

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度概念。它是衡量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和结构之间的协调状态。不仅表现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而且是一种水平高低的价值判断,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对经济发展质量作出科学的评判。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国民福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也就是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关系及它们综合运用的一切结果的总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制度环境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经济资源运用效率决定着经济质量的高低,即资源之间的配置关系至关重要,包括配置比例、配置方式和配置结构等。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较,经济发展质量在强调数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质量。

从宏观上看,经济资源的配置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影响等。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不仅仅意味着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多,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等量的资源可以使用更长的年限,可以保证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寻找到替代资源、新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技术,并且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提高教育水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被恶化的生态环境,转变落后的价值观念乃至文化习俗。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数量的增加,而且包括质量的改善,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经济发展质量是优劣程度的判断,而高质量发展是质量水平是否高的评判,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是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高的经济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状态下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消耗低、环境成本小、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水平。在理论上,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的综合,是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水平。在实践上,高质量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使中国经济进入高水平状态。

1.1.2 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比较

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相对应的是过去的高速增长。在21世纪初的10年间我国经济完成了经济起飞,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增长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但伴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少、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市场结构的不断升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应当关注如何释放潜在增长率,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本质是不同的:

(1)目标不同。高速增长体现的是发展的目标,它是以投资驱动从而带动规模扩张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在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更多追求的是经济总量的扩大。而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的目标即要求我们做好信息化、工业化及城镇化。在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与潮流,“两化融合”也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这也是高质量增长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浪潮和德国工业4.0计划,工业化再次引发人们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我国也推出了制造业2025的计划。总体而言,我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总体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其结构也正面临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型,这也正是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递进的过程,而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以往城镇化过程中“不完全城镇化”“拼资源”“摊大饼”式的“跑马圈地”需要被关注并矫正,在高质量发展下,我们追求的是新型的城镇化,一切以人为核心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2)内涵不同。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多以总产出来衡量,常用的评价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而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内涵都更为丰富,它以总量为基准但又不仅仅关注经济总量,还包含对经济的效率、结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角度的多维衡量,是量与质相协调下的演进发展。在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只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经济的持续与健康。而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体现的是人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一种包容性的增长。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甚至机会的分配都被考量在高质量发展中。其中,经济效益主要指在高质量发展中要稳中求进,不能放弃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社会效益包括社会保障、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更为关注社会的安定协调与健康发展;生态效益则强调了在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

(3)价值判断不同。高速增长的价值判断是快和慢,是通过一系列要素数量的作用发挥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规模,高速增长的特征是高速度、高投入、低质量和低效益,而新的发展需求下,传统的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价值判断。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是好与坏,是对经济发展优劣程度的判断。高质量的发展是高速增长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更高层次的目标,它是在数量的基础上对质量的进一步追求,它抛弃了过去一味追求速度的价值判断,而力求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成为“千年大计”,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与追求,衡量经济发展状况不再仅看总量与规模,而是追求多个方面的协调共生。高质量发展下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是从整体出发,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需求,具有全局观。

(4)要求不同。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所追求的是单一的经济总量与增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高质量发展比高速增长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我们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并通过创新驱动来消解全球化红利和我国传统的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的不利影响,培育高素质劳动力来创造新型人口红利,从而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尽快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高质量发展阶段还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紧跟全球趋势,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全球的经济浪潮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当前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从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加大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并通过投资结构改革、要素结构改革和消费结构改革来推动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升级。

1.1.3 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从上述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来看,高质量发展比高速增长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

(1)经济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平均福利的增长,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是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而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这一阶段我们已经不再仅关注经济的总量和规模,而是更加辩证地看待“量”与“质”、“速”与“效”的关系,把评判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好不好”的问题上。高质量的经济应在结构和动力上更加合理完善,同时,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也将更加健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应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以及经济总量与规模的蓬勃发展;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进上表现为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表现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2)改革开放高质量。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就是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开放则是指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交往。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40年,前期的成果使我国创造出了中国增长的奇迹。高质量发展下的对内改革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首先,应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其次,应促进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体制创新,以政府政策改革为突破口创造出联动效应,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改革与突破;最后,应遵循制度变迁的规律,汲取过往的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而高质量发展下的对外开放高质量更是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扩大与各国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往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还要求我们通过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人文环境与物理条件,扩大全球的有效需求,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3)城乡建设高质量。城乡建设是指通过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来合理安排城乡发展的建设空间布局,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缩小城乡差距。高质量的城乡建设首先应当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其次应当做到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城乡总体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建设的融合,建立打造城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化。高质量城乡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我们计划并预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但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是城乡建设的唯一内核,高质量的城乡建设追求的应是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其核心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帮助农民增收、加大城乡互动来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尽量消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与调整。如果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那就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初衷。在高质量发展下,生态环境应得到改善,资源的消耗强度应得到降低。此外,合理地应对气候变化也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内涵,需要我们加强能源资源节约,长期坚持并落实好《巴黎协定》的内容与要求。

(5)人民生活高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内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保障状况,是反映人民生活的经济社会条件质的方面的具体水平。社会民生的持续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内涵之一。高质量发展下更突出的是百姓的获得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再简单指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是包含着生活的幸福度、尊严感等多维度的提升,是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全方位的高质量。此外,在把握高质量发展中人民生活质量的内涵上,要注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概念并不相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生活劳动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生活中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应当是社会人均收入呈枣核状,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明显较大差距,在劳动安置、休息和居住的权利上做到全社会人人平等;在政治生活中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应当是公民都享有并积极行使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社会民主权利和自由程度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中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应当是人们享有丰富多彩又休闲益智的闲暇生活;在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中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应当表现在社保费用占国民收入比例较高,就业率较高,每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及离婚率较低;在生活劳动环境中高质量的人民生活表现在较高的城市绿化面积、人均环保费用和工业“三废”处理率等方面。

1.1.4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和迈进,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直面新时代和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从三次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但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主要出现在第二、第三产业内部。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业产能明显过剩,制造业大而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这都是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所遗留下的问题。而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其产业结构应显现出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特征。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产业形态上呈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不断攀升的特征。也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阶段的演进,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是从单一结构转向多元产业结构、再转向产业机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产业结构转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没有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2)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过去的高速增长是通过要素投入、粗放型增长的路径实现的,这种路径在促进增长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资源、生态、社会问题,使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外,创新能力缺乏也制约了经济的竞争能力,虽然我国研发总支出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在高速增长阶段很多行业主要还是依靠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战争来争夺市场的,缺乏竞争力,这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将得到深化,同时,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显著提升,科技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也会得以破除,最终在创新的推动下全要素生产率跃上新的台阶。创新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互联网创新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的重点,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会带来新的机遇。

(3)供给体系有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今后改革的聚焦点,同时,优质的供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供给的水平。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供给体系能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通过供给体系和需求结构的不断配合适应,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提高。二是表现为产业上、中、下游之间协同性不断增强,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为核心的要素流入流出更加自由、顺畅、高效,同时价值链也在不断攀升,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强。三是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不断得到提升。高质量发展将通过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要素报酬率才会提高,高端要素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供给体制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才会提高。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得到不断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民的闲暇偏好增加,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新时代下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障及更优美的居住环境,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的质量,从而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长期提高。因此,高质量的发展要更注重满足人民在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得到不断的满足。在这一阶段,改善民生和富民产业将成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同时脱贫攻坚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艰巨任务。此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全社会水平的共同提高,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克服民生健康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和基建方面做好全国的协调发展与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