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任保平
- 2936字
- 2020-06-25 05:48:04
3.2 新时代中国实体经济质量的评价体系
3.2.1 对实体经济的界定
近年来,“实体经济”一词频频出现在政府报告和政策会议中,学术界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对实体经济是什么却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界定。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思考,在此类文献中对于实体经济的表述大多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从理论方面来说,成思危和刘骏民从产品定价的角度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进行了区分,认为实体经济依据成本进行定价,而虚拟经济的价格体系则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成思危、刘骏民,2003)。王永钦等从投机的可能性出发,界定了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相对的实体经济(王永钦、高鑫、袁志刚、杜巨澜,2016)。也有观点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边界趋于模糊且彼此渗透,实体经济已不同程度地被“金融化”或“类金融化”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实体经济中资产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一旦资产有了较高的流动性,便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货币化”和“金融化”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服务业自身并不创造价值,可视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但如今制造业已经广泛服务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难以分割(李扬,2017)。从实证方面来说,李青原等通过分析工业行业数据来研究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问题(李青原、潘雅敏、陈晓,2010)。黄群慧基于产业分类的视角提出了实体经济的三层次分类框架。其中第一层次的实体经济为制造业;第二层次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及其他工业;第二层次的实体经济和除金融和房地产业以外的服务业一起构成了第三层次的实体经济(黄群慧,2017)。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所在(中国制造2025,2015)。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着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发展下的新产品、新产业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制造业的变革依然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动力。本章借鉴黄群慧对于第一层次实体经济的界定,选择制造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实体经济进行研究。
3.2.2 实体经济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1)行业归并与缺失值处理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中的工业行业划分,制造业大类分为31个中类,本章构造的实体经济质量分行业数据正是针对这31个中类而言的。由于数据缺失严重,我们剔除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行业代码42)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处理业(行业代码43)。由于年鉴的统计口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变化,为了统一口径,本章对2012年之前的橡胶品制造业和塑料品制造业进行合并(行业代码29&行业代码30),统称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对2012年之后的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进行合并,统称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终本章一共估计了27个制造业行业的分行业数据,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制造业两位数行业代码及行业名称
续表
(2)评价体系构成
本章借鉴任保平等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从发展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见图3-1)。①发展基本面包括强度、稳定性、外向性和竞争性四方面内容。我们采用利润和销售产值的比值来测算各产业的强度,此时强度表示每单位销售产值获得的利润,强度越大,企业综合效率越高,经营状况越好。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由滚动的主营业务收入3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求倒数而得,变异系数越大,进而代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波动越大,实体经济发展不稳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外向性也可以被看成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质量高,其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可以通过出口水平加以体现;另一方面,出口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技术引进与外商投资,反过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所以我们选取各产业出口交货值和销售产值的比值来度量外向性,外向性越高,实体经济质量越高。竞争性方面,市场竞争能促进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也可以提升生产创新的活力。本章借鉴师博等(2018)对于分行业竞争水平的测算方法,用(工业增加值-工资总额)/工业销售产值来估算PCM(Price Cost Margin),并用1/PCM表示制造业产业内的竞争水平MS。②我们把社会成果分为福利成果、创新成果和生态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大但人均GDP仍然相对落后上。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应该可以更好地拉动就业,创造高收入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藏富于民。注重实体经济质量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充分问题。本章采用人均工资和销售产值的比值来测算实体经济的福利成果。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向着高质量发展。本章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值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环境污染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负外部性之一,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成本,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作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我们用单位二氧化碳销售产值(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销售产值之比)来代表社会生态成果。根据201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对于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参考方法,将制造业行业八种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和火力发电消耗碳排放量加总,得到总CO2排放量。公式如下:
图3-1 实体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成
具体而言,Ct表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Ci,t为化石燃料i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Ei表示化石能源消耗量。EEi为电力消耗量,RFFi是电力消耗中火电占比,CEFF是火电厂供电煤耗,三者相乘即可把火电消耗转化为标准煤。我们参考师博等(2018)的处理方法,用全国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替代各行业电力消耗中火电占比。NCVi代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i为IPCC(净发热值)温室气体清单提供的各类能源含碳量,COFi表征各类能源碳氧化因子,NCVi×CEFi×COFi即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44和12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碳的分子量(见表3-2)。
表3-2 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章测度了2004—2015年的实体经济质量指数。上述数据中的利润、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均选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其中,由于2004年之前的统计年鉴中缺少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我们用产品销售收入加以代替,并且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平减后计算平均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因为2007年之后的统计数据无工业增加值,本章通过用2001—2007年的平均毛附加价值率和2007年后各年的工业总产值相乘,进一步估算出工业增加值。除此之外,工资总额和人均工资选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新产品销售产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二氧化碳相关数据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测算
由于上述指标的性质和量级均不同,如果直接进行加总会造成偏差。为了在保证指标经济意义不受损失的基础上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本章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均等权重赋值加权得到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具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