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章: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圣人

一、导言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及《道德经》以其杰出的辩证法思想、人生哲理及治国哲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老子有三大贡献:

第一,卓越的“道法自然”世界观

老子是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下万事万物都应遵循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

第二,杰出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是哲学家,在其《道德经》中有非常杰出的辩证哲理。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为”等充满了矛盾法则的哲理,是老子的又一伟大贡献。

第三,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鼻祖,道家思想渊源于老子,如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清静虚无等主要思想,均传承于老子,这是老子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难怪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书,不知中国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位圣人的智慧吧!

图1 老子骑牛图

二、老子思想的哲理大智慧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道”代表规律,“自然”即天然,“道法自然”,即天下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就是说:“顺其自然者成,逆其自然者败。”

原文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图2 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指为人处事、治国治世都应遵行自然之道,也即凡事要顺应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指的就是客观规律。正如老子所解释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道德经·六十四章》,下引该书只引章次)就是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按照自然规律治国治世,万不可无事生非,人能如此,则无败事。

所以老子的“无为”,绝非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可见老子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实物,而是指一种规律,一种天然而成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

人→地→天→道(天然,自然而然)

2.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老子哲学的又一高境界。它出自《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无为而治”。无为是不能妄为,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六十四章)可见无为其实就是弗敢、弗为,就是说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只有这样的无为才能有为,也才能无所不为。

无为的最终目的是无为而治,最终是有为。这是无为和无不为辩证统一的结果。

老子的无为,其实也是无欲无为,就是指无妄欲才能无妄为,无妄为才能有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遵循万物的规律,道法自然,才不会妄为,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也就是说无为是自然无为,所以老子无欲无为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

所以,老子的无为是指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非无所作为。

3.上善若水

第一,水德是大善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老子是水龙,崇尚水德。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老子认为这是水德,水的高尚品质就是默默地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斗。水是天下第一大善。

老子水德的主题是造福万物而与世无争,这是天下第一大善,第一美德。足见老子最崇敬的品德是善良。

第二,水德刚坚

老子既高度强调水的柔弱,又高度重视水的刚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性柔弱却也坚强,滴水穿石,即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于治国而言,别看一个国家小弱,必要时也可以最坚强。从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就可见水的能耐是无穷尽的。

第三,水德宽广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的水德强调要“心善渊”,指心要像水那样深沉能容纳,要能海纳百川,要像长江大海一样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就是说,人心要能虚怀若谷,要能博大宽广。

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强调水德还要尚容忍,忍字心上一把刀,在处“众人之所恶”的情况下,还要谦下,真正是“天下莫柔弱于水”,但只要有博大的水德,最终必能“柔之胜刚”,必能“弱之胜”。

上述可见,善、柔、谦是老子水德的三大核心。

4.出世在野

“老子出世”,不是指老子出生,而是言老子离官归隐,原因在于周室内乱。“老子出世”在后世主要指舍弃凡尘、归隐山野的志向。

图3 上善若水

老子骑青牛出了函谷关,周游天下,沉浸于天地自然之中。老子本是周室守藏史,他选择出世,周室的血腥仅是导火索而已。老子推崇无为,所以他的出世是他无欲无为思想升华的结果,无欲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涅槃”境界,出世在野是这一境界的必然结果。

三、老子的辩证哲理

1.矛盾转化哲理

老子最杰出的辩证哲理就是强调事物的转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正如“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依存的两方面,比如有无、刚柔、祸福……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互相转化着的,变化着的、而非固定不变的。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即蕴含了天下事物都会向它的反面转化的道理,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说明万事万物“物极必反”的道理。

2.贵柔哲理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伟大的哲理,“弱者,道之用”,天下一切柔弱的事物,都会发展壮大,最后都能战胜它的强大对手。

在发展壮大之前老子又提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三十六章)这是后发制人的哲理。老子贵柔的最高境界是以柔克刚,最终是“柔弱胜刚强”。

3.不争哲理

争与不争是老子著名的辩证哲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老子不争哲理,并非真不争,而是老子的权宜之计,争与不争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体现。

老子贵阴柔,所以主张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貌似消极,其实是最大的积极,是后发制人的权宜。

老子争与不争哲理与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的,其实质都是体现老子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哲理,如刚与柔、强与弱。

四、老子治国哲理

第一,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哲理的核心

无为,指不妄为,并非无作为,无为而治的目的是达到天下大治。无为的哲学深意是自然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常言道,天有天的规律,地有地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

图4 柔弱胜刚强

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前提。

顺应自然规律,就是要求得天时、地利、人和,否则就会天下不宁。

无为,就是要与民休息,少扰民。老子著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比喻治国也犹烹鱼一样,要少翻动,少搅拌。老子这句名言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引用,从而使老子及《道德经》在美国引起轰动。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的最高境界,老子无为而治的原话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法自然”的治国大智慧。治国者如能不妄为,少干扰,遵循规律治理,国家就能平安有治。

第二,以民为本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根基

图5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深意是以民为本: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就是说,要做到无为而治,必须以民为本。人民是治国的根本。

第三,以正治国是老子治国的要诀

老子“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以正治国。

要行为正,走正道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只有走得正,才能无事,才能无为,所以,以正治国,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主要前提。

总括之,道法自然、以民为本、以正治国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三大法宝。

五、老子的人生哲理

1.知足哲理

《道德经》四十四章说:“知足不辱。”

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还不仅仅是为了得其乐,知足的更高境界是要有忧患意识,是避免灾祸。老子还说:“知足则富。”(三十三章)

人内心的欲望好比蛇吞象,所以不知足的根源在于欲望,在于妄念。

故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

没有了祸害,没有了过错,人自然就会快乐,这就是后人感悟到的知足常乐。

2.知止哲理

《道德经》四十四章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

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

可见,知止是一种大智慧,即大智知止,怎样止?适可而止。

何谓知止?从哲学的境界看即该行则行,该止则止,适可而止。也就是指凡事要把握好事物的本末,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度。从社会道德的层次看,怎样知止?知止,是止于仁义忠孝四个字。这就是说,知止不仅是哲学的“度”,更是一种德行,一种修养。

3.少私寡欲

出自《道德经》十九章:“少私寡欲。”

少一份私心,才能少一分贪欲。这是老子的人生哲理。“少私寡欲”也即清静无欲,其实就是要人们尊重人的素朴本性,淡化一点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多一些淡泊和宁静。

怎样才能达到“少私寡欲”?其前提是“见素抱朴”,就是要像没有加工过的树木的本来面目一样纯洁、质朴。

六、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鼻祖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道家思想和老子思想一脉相承。

1.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十分崇尚老子的“道法自然”,特别遵循天地自然,尤其崇尚融入天地自然修身养性,以清静无为、修养心身而自然成仙。所以道家都主张与世无争,回归山野寺庙修身养性。

“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为,不是刻意的“为”,而是遵循自然的“为”。

所以,“自然无为”的核心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老庄共开创了为道家无为思想的先河。

2.贵柔崇善

“贵柔”原出《道德经》四十章“弱者道之用”,就是贵柔处弱,但老子柔弱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推崇柔弱处世,给道家很大影响,因为老子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此时的至柔,就会是彼时的至刚,所以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名言。

“贵柔”,就是要像水一样柔,像水一样善,正是老子所说,上善若水。

人要像水一样表面柔弱,实际最刚强,它或如涓涓细流滋润大地生万物,或如汪洋海纳百川,所以道家推崇老子的柔,老子的善就是要像水、像土地一样博大宽容,厚德载物。

所以这样的柔,绝不是懦弱,而是中国人特有的阴柔。

3.致虚守静

这是老子修心的功法,致虚方能守静。怎样才能达到致虚?那就必须达到无欲。无欲的前提是少私,所以老子说“少私寡欲”,少私才能去贪,少贪才能寡欲。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十二章)

人要少一些诱惑,才能做到恬淡虚无。只有清心寡欲才能恬淡,才能虚无,也才能守静。

(1)“复归于婴儿”

这是老子摄生的高境界,老子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象征纯天然。正如老子所说: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

“复归于婴儿”,就是指老子希望返朴归真,回归到婴儿般的纯真境界,持这种状态的人将处于无恶念、无贪妄、无妄欲的真朴状态,这也就是老子的“见素抱朴”的概念。

(2)“见素抱朴”

抱朴,出自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

就是去除外在的修饰,回归原来的真朴,亦即后来之“返朴归真”。这是道家对老子从原朴回归“婴儿”真朴的体现。

返朴归真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在道家的修炼之中,主张去除世俗的修饰,还其原始的淳朴,也就是还原求真之意,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自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