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翠英风湿临证传薪录
- 孙素平 李大可 刘英主编
- 3419字
- 2020-06-26 03:44:28
“毒邪致痹”学术思想探析
周翠英教授以中西医理论及临床为基础,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其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与毒邪密切相关,提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毒化于脏,痹由毒致,变由毒起”的观点,形成“毒邪致痹”的学术思想,并从毒邪论治风湿病。本文系统阐述了周教授“毒邪致痹”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一、毒邪学说源流概说
毒邪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的“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等概念;《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73味药物载有“解毒”、“主蛊毒”、“逐毒气”等功效,为毒邪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最早的药物学基础。汉代《金匮要略》中有“阴毒”、“阳毒”之病名,对毒邪学说已有发挥。唐代医学文献中有“时气瘟毒”之记载。金元四大家中刘河间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为毒邪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温病学派更是将“毒”作为病因加以深化,如吴又可提出了“杂气论”,将“毒”涵盖了外因六淫之邪及其他的一些特殊致病因子;喻昌在《寓意草》中指出:“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郁怒横逆之火毒也”,明确把“毒”作为疾病的内因来认识。在病机上,毒邪致病,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遂致变症丛生。在治疗上,解毒是其根本大法,并根据病因、病机、证候的不同,灵活采取多治法的联合应用,如清热解毒、活血解毒、益气解毒等。方药上选用苦寒、咸寒等寒凉性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及方剂。显然,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来看,毒邪学说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毒邪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中从毒。”是为毒之本意。尤在泾于《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指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说明邪气不去,蕴久则可化生为毒,由此产生了“邪盛谓之毒”的观点。纵览历代医药典籍,毒具有多重含义,或言病邪,或言病证,或言药物,或言治疗等。但就病因学而言,毒是指病邪。现代认为,毒邪是长期蕴积达一定程度,引起机体严重阴阳气血失调,具备一定特点和特殊症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导致脏腑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由此逐渐发展为毒邪学说。
就毒邪的来源而言,有外感之毒与内生之毒。外感之毒概指六淫邪毒,主要有邪化为毒或邪蕴为毒两种致病方式。前者如温病学中所言“毒寓于邪,毒随邪入”,天之六气,过与不及,化为六淫,六淫邪盛,则化为毒。《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言“寒毒”、“湿毒”、“热毒”、“燥毒”即属此类。后者乃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成毒,多具有明显的从化性。内生之毒系多种原因所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产生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代谢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毒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外毒与内毒两者互为因果,既是疾病之因,又是疾病之果,互相作用,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又可衍生新的病证。
三、毒邪致痹的立论依据
毒邪在病因病机中有其重要作用。周教授认为“毒”邪是风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并存在于风湿病发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风湿病的发病、演变过程与内毒和外毒都有密切的关系。周教授归纳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毒化于脏,痹由毒致,变由毒起”,提出“毒邪致痹”的学术观点,强调了毒邪在风湿病发病及病理变化中的地位。
(一)“毒邪致痹”的理论渊源
《素问·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毒邪的强弱、正气的盛衰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来邪气致痹的论述最早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变成癫病,不可不知,古今以来,无问贵贱,往往哭之,此是风毒之毒害者也。”中唐时期的王涛提出“风寒暑湿之毒”,完善了外毒致痹的理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被认为开创了内毒致痹学说的先河。
(二)毒邪致痹的特点
随着对痹证研究的深入,周教授认为痹证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与毒邪的深伏密切相关。毒邪致痹具备毒邪致病的多种特点。①暴戾性(凶):致病暴戾,病势急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急性期及危重狼疮。②难治性(难):多因素致病,常规辨治难以奏效,如干燥综合征。③顽固性(痼):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如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④广泛性(广):致病区域广泛,可侵犯不同的脏腑、经络,既有外周躯干症状,又有内在脏腑病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⑤兼夹性(杂):内外之毒交错为患,相兼致病,如重叠综合征。凶、难、痼、广、杂概括了毒邪致痹的特点。痹证之所以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难以根治,终因一个“毒”字作祟。
四、从毒论治风湿病
基于毒邪致痹的学术思想,周教授在风湿病的治疗上突破传统观念,提出辨病、辨证与分期相结合,从毒论治风湿病,灵活选用解毒药物,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强调解毒是治疗的重要治则之一。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依据病因、病机、证候、体质的不同,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衍化为两种或以上治法结合的多种治法,如活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凉血解毒、养阴解毒活血等,常能取得单一治法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干燥综合征强调燥毒为患,治疗重在清解燥毒;狐惑病强调湿热蕴毒,治疗重清热利湿,解毒通络;系统性红斑狼疮强调热毒为患,清热解毒贯穿治疗的始终。周教授强调分期与辨证有机结合,抓住不同病期的病机本质从毒论治。治疗风湿病一般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热毒蕴结为主要病机特点,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缓解期以余毒未尽,正气亏虚为主,此期虽有正气亏虚,但热毒之邪未清,也需用清热解毒药物清解余毒。
清热解毒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基础治法,常用药物有金银花、红藤、板蓝根、连翘、半枝莲、蒲公英、贯众、大青叶、虎杖、猫爪草、猫眼草等。同时结合临床辨证、辨病灵活用药,如白塞病活动期以湿热毒邪蕴结为主,以清热利湿解毒法为主,方用化裁甘草泻心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把雷公藤作为首选药物。清热药具体应用随病位、病性而择药。四肢小关节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房;肩关节选用桑枝、忍冬藤;膝关节选用土茯苓、红藤、虎杖、猫爪草、黄柏;踝关节选用土茯苓、漏芦、车前草;四肢关节疼痛多选用藤类药物如红藤、忍冬藤、青风藤。
五、解毒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物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龙胆草、大青叶、青蒿、败酱草、黄柏等,不仅有杀菌抑菌、抗病毒的作用,且具有减毒、解毒,或抗炎、抗渗出作用;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大黄、虎杖、丹参、白头翁、苦参、黄连、地榆等对杆菌有较强抑杀作用,且有中和毒素作用。凉血解毒药物中,赤芍、丹皮有很好的抗炎、抗菌作用,能显著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祛瘀解毒药物中,土鳖虫、水蛭、穿山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抗凝作用强大,防止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三棱、莪术、桃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在实验研究方面,周玲玲等发现白芍总苷能拮抗实验小鼠IgG自身抗体水平、抑制ConA及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和IL-1生成增多;赵国庆等发现大黄和黄芪水提醇沉液能降低狼疮鼠的尿蛋白含量及血清ANA滴度,减少肾内免疫物沉积;蔡小燕等证实黄芪能下调Fas抗原表达、上调bcl-2表达、上调CD4+/CD8+比值、增加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效果;王晓琴等发现黄芪多糖低剂量能使抗磷脂抗体升高,而高剂量则明显抑制其产生;彭学标等发现雷公藤能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配体的RNA表达、影响CD40-CD40L信号传导、抑制IL-10和NF-κB表达;许迅辉等发现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红素能减少BWF1小鼠尿蛋白和病理学改变、缓解免疫损害;徐瑞宏等证实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内酯醇一定滴度下能抑制CD86表达;杨德森等证实雷公藤双层片能降低血清IL-2,抑制Th细胞和B细胞功能,并有类激素样抗炎作用;张剑勇等证实青蒿琥酯能降低模型鼠IL-2的表达,减少激素用量,升高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朱卫星等证实青蒿琥酯能降低模型鼠IL-6的表达,升高TGF-β的表达。
由此可见,解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非简单的抗菌、解热作用,能通过提高机体吞噬毒素的能力,对抗各种毒性反应,并从细胞、分子水平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整体调节作用。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