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翠英风湿临证传薪录
- 孙素平 李大可 刘英主编
- 2605字
- 2020-06-26 03:44:28
消痹灵袋泡剂的临床研究
我们经多年临床研制的消痹灵处方,运用现代工艺制成袋泡剂,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8月共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100例,与对照组相比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甲、乙组。治疗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32.4±13.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平均病程2.65±2.74年;RA患者58例,AS患者42例。对照甲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0.1±12.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1年,平均病程2.76±3.45年; RA患者32例,AS患者18例。对照乙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1.3±12.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6年,平均病程2.78±3.09年; RA患者30例,AS患者20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RA及AS分布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诊断标准:RA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标准,AS诊断标准参照Van der Linden的AS修订纽约标准,活动期RA及AS诊断标准参照《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湿热阻络证。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证):①虽为本病,但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者,应停用。如不能立即停用者,只限于使用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而且只能维持原剂量或减量,否则应排除。②晚期关节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应排除。③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胃、十二指肠活动性溃疡者。
二、治疗方法
(一)治疗组
消痹灵袋泡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剂改室提供)药物组成:金银花、土茯苓、黄柏、土贝母、赤芍、蜂房、牡丹皮、细辛等。每次1袋(15g),200m l沸水浸泡20min后饮用,浸泡2次,每日2袋。
(二)对照甲组
消痹灵水煎剂(方药组成同消痹灵袋泡剂,剂量为袋泡剂4倍量),水煎服,日1剂。
(三)对照乙组
湿热痹冲剂(大连长白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60102),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疗程: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三、疗效评定标准
(一)疾病疗效
①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除,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②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③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由不能自理转为能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和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
(二)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后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症状、体征积分改善2级以上者。②有效:治疗后原有症状、体征积分改善1级,但未消失。③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四、治疗结果
(一)对RA主要症状、体征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对关节疼痛数目、肿胀数目、20m行走时间的作用有显著差异(P<0.001),且治疗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甲、乙组,见表16。治疗组和对照乙组在对RA的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乙组,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见表17。
表16 对RA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分析(x±s)
注:△:治疗组与对照甲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乙组对比。**:P<0.001 *:P<0.01。
表17 对RA的主要症状、体征分析表 例
注:治疗组和对照乙组各项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甲组各项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二)对AS的主要症状、体征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对AS患者疼痛数目、肿胀数目、20m行走时间、胸廓扩张度的作用有显著差异,P<0.001,且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甲、乙组,见表18。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AS患者的疼痛、肿胀、压痛、晨僵的改善方面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对压痛的改善与对照甲、乙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对疼痛、肿胀和晨僵的改善与对照甲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乙组,P<0.05,见表19。
表18 对AS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分析(x±s)
注:△:治疗组与对照甲组相比,△△:治疗组与对照乙组相比。**:P<0.001 *:P<0.01。
表19 对AS的主要症状、体征分析表 例
(三)对RA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甲、乙组在血沉(ESR)和免疫球蛋白(Ig)疗效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在降低ESR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甲、乙组有显著差异(P<0.01)。对IgA的作用,治疗组较对照乙组有显著差异(P<0.01),对IgG和IgM的作用,三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阳性者42例,治疗后转阴19例;对照甲组治疗前阳性者22例,治疗后转阴9例;对照乙组治疗前阳性者17例,治疗后转阴5例。三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四)对AS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和对照甲、乙组在ESR和Ig的疗效方面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01)。降低ESR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甲、乙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对IgG、IgA、IgM的作用,三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五)对RA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94.83%,对照甲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乙组为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乙组(P<0.05),与对照甲组相比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
(六)对AS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95.23%,对照甲组为94.44%,对照乙组为70%。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乙组(P<0.05)。
(七)总疗效分析
治疗组疗效与对照乙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意义,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意义(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乙组(P<0.05),见表20。
表20 总疗效分析 例
五、毒副作用观察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除个别患者空腹服药出现轻度上腹部不适外,其余未见不良反应,其中92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
六、讨论
(一)发病机理
RA和AS活动期多属祖国医学“热痹”范畴。《内经》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汉·张仲景则又立“历节”病名,其症状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彻”,“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唐·孙思邈首次提出“热毒流于四肢,历节肿痛”这一病理机制,并以犀角汤施治。朱丹溪则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较详细地讨论了痛风的发病原因:“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先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冷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由于《内经》首提“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脏腑内因的基础作用和感邪后的转化。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汪蕴谷则在《杂证会心录·痹证》指出痛痹“肝肾为病,筋脉失于荣养,虚火乘于经络而红肿疼痛”;如治疗不当,病者“服热药太过,胃中蕴热日深,筋脉不利,不能转移,手足肿痛如锥,苦楚异状,以阳明主宗筋,筋热则四肢缓纵,痛历关节而为热痹也”;治法“宜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参之属,清阳明之湿热,降有余之实火,然后热解筋舒,而痛方定”。这都为我们治疗热痹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我们认为RA和AS活动期多为感受湿热或脏腑先有积热,复感外邪,从阳化热,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而发病。
(二)组方分析
金银花甘寒,性偏宣散,能泄脏腑中之热毒,清络中之湿热,清热解毒而不伤胃,芳香透达而不蕴邪;土茯苓甘淡性平,能利湿毒、祛风湿、强筋骨、舒关节,搜剔湿热之蕴毒,二药共同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君药。黄柏泻火除湿痹,入肾经直清下焦之湿热毒邪;土贝母味苦性凉,能散湿毒、消痈肿,二药共同清热利湿为臣药。赤芍清热凉血、行瘀消肿止痛;蜂房甘平,能祛风攻毒、消肿止痛;牡丹皮辛苦性凉,能清热凉血、和血消瘀,三药共同清热凉血,散瘀消肿为佐药。细辛则“善开结气,宣泄邪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为使药。全方既清热利湿,通利关节,又能散瘀肿,祛风寒。
周翠英 孙素平 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