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

1.3.1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波及范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汶川特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同时,也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包括震中50千米范围内的县城和200千米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例如,处在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上的青川、平武、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都江堰等许多地方,受地震影响巨大,全国大半地区都有明显的震感,甚至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之后在地震灾区还发生了数千次余震,最大余震震级为里氏6.4级,同2008年5月12日那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样,引发了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

1.3.2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展过程

汶川特大地震是板块活动的结果。进入新生代以来,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从而造成深远的影响。

影响之一即是经过强烈挤压,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在第三纪全球性的地壳运动活跃期间,印度板块以俯冲的形式,揳入青藏板块下面继续挤压,褶皱隆起生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阻碍南方海洋气团进入,致使中国西部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了干燥的气候。

影响之二即是迫使青藏板块向东挤压扬子板块,致使处于两大板块之间的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产生强烈地震。“5·12”汶川里氏8.0级地震即板块活动的具体表现。

走向为北东—南西的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包括三条平行的深大断裂。它们分别是龙门山与成都平原直接连接处的山前断裂,又名彭灌断裂;中央断裂,又名北川—映秀断裂;后山断裂,又名岷江断裂。三者平行排列,通过一些横向断层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了巨大而复杂的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体系。

引发此次地震的焦点,实际上是处在中央断裂带上,以汶川境内的映秀镇牛圈沟为中心。地震波一面顺着横向断层,传播到该横向断层的两个端点,也正是其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另外两条巨大断层——岷江断裂带和彭灌断裂带的交点,所以两地也发生了强烈地震。另一面顺着三条主要的平行断裂带,继续向其延展方向传播,几乎震动了整个龙门山。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央断裂带,从南西方向的映秀镇开始,经过都江堰、汶川县城、彭州的龙门山镇、茂县、什邡蓥华镇、绵竹汉旺镇、安县晓坝镇、北川县城和陈家坝镇、平武、青川,直到川陕甘边境,无不受影响。

1.3.3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国民经济损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17939人失踪。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10个极重灾区和41个较重灾区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彭州市龙门山镇、什邡市红白镇、绵竹市汉旺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大量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大面积损毁,主要产业、众多企业遭受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山体滑坡垮塌,森林大片被埋被毁,野生动物栖息地或丧失或破碎,野生动植物伤亡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汶川地震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37.7亿元,其中损毁公路34125千米,受损水库1263座,受损35千伏以上变电站250座,受损输电线路61524千米,受损学校7444所,受损医疗卫生机构11028个,农村居民住房倒塌10709.6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严重受损9432.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倒塌或损毁1887.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严重受损5836.2万平方米。转引自《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