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重建:“5.12”汶川大地震遗址区旅游开发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傅广海
- 24字
- 2024-11-02 16:30:19
1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及“5·12”汶川地震的发生
1.1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简介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带——南北地震带的诸多次级地震带中的一条,沿着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它北起青川,经北川、茂县、汶川、都江堰一直延伸到宝兴、天全、泸定附近,与我国另外两条地震活动频发的鲜水河构造活动断裂带和安宁河构造活动断裂带呈“Y”字形交汇。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长约400千米、宽约70千米,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阶段。龙门山的最近一次构造运动是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在其影响下,青藏高原隆升,在从北西向南东方向的强大推力作用下形成了现代具有独特地貌景观的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体。若干条近乎平行的大断裂将本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带: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冲断带、龙门山前陆盆地(或成都盆地)和龙泉山褶隆带(或前陆隆起)(见图1-1)。三条主干断裂(江油—灌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又将龙门山冲断带划分为前陆磨拉石建造带、前缘冲断带、中央冲断带和后缘韧性变形带(见图1-2)。地质学家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运动一直在持续,由此引发龙门山构造活动异常活跃。据文献记载,近300年来,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过十几次。每年龙门山都在向成都盆地进行逆冲运动,其幅度为1~3毫米。上述构造决定了龙门山的走向和奇特秀美的地貌景观,也正是上述龙门山的逆冲构造运动引发了“5·12”汶川特大地震。
图1-1 龙门山大地构造位置略图(林茂炳等,1996)
图1-2 龙门山冲断带—龙门山前陆盆地—龙泉山前陆隆起地质剖面示意图(林茂炳等,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