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研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可以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经济增长研究无论是作者群,还是成果数量,都应当处于前列。学者们从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不知疲倦地审视、研究经济增长的状况,探索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以及经济增长中的诸多关系等,试图发现经济增长的规律,并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饶有趣味的结论。而在众多研究中,我要向读者隆重推出的一项成果是,青年学者曾永明博士即将付梓的新著《空间异质性、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人口密度的理论与实证》。该书以空间经济学或新经济地理学、空间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基本的理论工具,引入人口分布中的人口密度空间范畴,不遗余力地描述和揭示了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的分布,譬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得更大、更显著。同时,人口分布及不平衡分布特征,也更加突出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过去,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忽视或轻视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或许是一种不大不小的错误或遗憾,抑或他们的探索还未走到这一步。难怪20世纪90年代初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一诞生,即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其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颠覆了主流经济学家抛弃空间元素阐释经济学的传统路径,使人口分布等空间元素进入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框架中。从此,从包括人口分布在内的空间视角研究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崭新范式。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或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早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论文中,为我国国土空间所划定的“瑷珲—腾冲”人口分布线(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就隐藏了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学之谜。这条线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却分布了94.1%的总人口并占据绝大多数的GDP份额。几十年过去了,分布线的稳定性和人口、经济社会特征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2000年,中科院国情小组的调查也表明,“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毫无疑问,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人口空间分布必然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口分布。李克强总理曾从区域协调、城市化推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提出破除“胡焕庸线”的主张或建议。这一主张或建议能否实现,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即使可以破除,人口空间分布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质也不会改变。或许可以讲,胡焕庸的人口分布线,抢占了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先机,从一定意义上开创了空间人口经济研究的新范式。

其实,还有一个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人口密度和空间异质性概念值得提出来分享,这也是《空间异质性、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人口密度的理论与实证》一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①关于人口密度,这是人口分布最核心的反映。实际上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在亚洲,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等都是高人口密集区。非洲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包括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美洲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包括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总体而言,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业、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在此不予赘述。②关于空间异质性。按照人文地理学的理解,位置可以引起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两类空间效应。空间异质性是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Complex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我们说,与空间依赖性相左的是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与人口分布结合起来就有了人口分布空间异质性或人口空间分布异质性一说,成为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人口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所反映的或所指的在于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人口分布的无异质性所反映的或所指的在于人口在单元内均匀分布,各个单元的人口密度一样。当然,现实的人口空间分布总是介于异质性和无异质性之间。人口空间异质的分布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在于:它将影响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布局、经济集聚规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深入理解、全面把握人口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对于研究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并通读书稿,《空间异质性、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人口密度的理论与实证》一书具有如下三大鲜明特点:

第一,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极富特色。理论分析框架全面而系统,研究内容、研究主题都围绕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到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主线展开,贯彻了空间和空间效应的思想,具有理论开放性、逻辑严密性、解释说服性特点。该书结合经济地理学对中国人口分布进行了新描述,展示了中国分县、市、省尺度的人口密度分析,并开展空间自相关的实证分析。对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度及密度函数进行模拟预测,并进一步就人口密度影响机制进行微观区域实证研究。有了这些微观基础及其所获得的基本认知,水到渠成地构建起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证明人口空间分布(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聚集效应与拥挤效应并存的事实,获取了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使引导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转变有根有据。总体而言,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方法适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逻辑严密,整体理论体系较为完善,解释力较强。

第二,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创新尝试,拓展了创新领域,开阔了理论视野。研究将人口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结合起来介入该议题的研究,这对目前国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同类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和创新努力,也是空间人口学研究的有益尝试。①选题视角新,试图给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微观基础。②研究始终注意把握空间及空间效应这一人口分布本质,合理应用空间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在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给人口布局引导政策提供有力支撑。③获取创新性发现,梳理清晰了政策含义逻辑: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不平衡性将持续—中国特大城市拥挤效应凸显而人口限制迁入政策效果甚微—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聚集效应又有拥挤效应—资源再分配引导人口主动再分布—特大城市人口降低、新兴城市人口增长—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都增长。

第三,研究有不少新的发现,观点和研究结论耐人寻味,实践指导性强。该书将空间、人口和经济三个基本要素融合,得出了六大主要研究结论:中国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胡焕庸线”下人口分布格局未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持续扩大;微观化人口分布特征比宏观人口分布更加复杂,可能具有新特征甚至反例;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单维的促进或阻碍;理论模型证实,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既有聚集效应又有拥挤效应,两者存在二次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该书明确提出: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落脚点在哪里?应该追求怎样的人口空间均衡?作为对前一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人口空间分布的政策落脚点在于“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聚集效应又有拥挤效应—资源再分配引导人口主动再分布—特大城市人口降低,新兴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都增长”。作为对后一问题的回答,作者认为人口空间上的均衡,显然不是人口平均分布,事实上人口也不会平均分布;人口空间分布的均衡,是追求人均意义的空间均衡,包括人均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空间均衡”。这些观点和结论都是有的放矢,分量不轻,对于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然,本书是一部创新探索之作,既然是创新,就必定有所不足,甚至错误也在所难免。我认同该书作者的看法,针对已往学者研究的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梳理尚有欠缺;文献与该书内容布局关系逻辑尚有展示空间;该书较多地着力于实证检验,而对经验理论模型分析不足;人口密度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间接作用的可能性;对策方案的理论化取向弱化了对策方案的实际效用。该书最大的不足可能在于未将人口空间分布置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似乎缺乏严谨性;如果在互动关系中考察,可能会加深对人口空间分布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理解,从而得到新的一些认识和结论。尽管如此,仍瑕不掩瑜。该书达到了相当的学术高度和水准,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这不仅反映了作者求真务实的学风,敏锐开阔、深邃独到的洞察力,而且也为读者查阅关于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这一议题下的有关资料、数据提供了渠道和方便。

该书作者曾永明作为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在校期间有过被西南财经大学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培养一年的经历。他对空间经济学、空间人口学、西方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造诣,在《经济地理》《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等高级别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多篇,是一位怀揣学术理想、用笔用键盘用头脑勤奋耕耘的青年学者。该书是他的专著处女作,是他在2012—2015年期间攻读博士学位所写的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时间认真修改和补充完善而成的。作为曾永明当时的博士生导师,我对本书的公开出版感到由衷高兴,并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深信,曾永明博士一定会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学术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成为勇攀科学高峰和富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是为序。

王学义

2017年12月20日于光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