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涉及实务领域的产品功能效果分析,是一个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选题,研究方法也是围绕理论构建和产品效果评估这两个核心主题的综合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我国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实现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升级,这就需要涉及该结构构建的理论基石问题,即农业保险产品结构为何需要“多层次”,这种多层次的结构为什么需要人为构建而不能由市场自发形成的问题。在本书的理论分析部分,将该问题进一步分解为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供给侧”改革和“多层次”结构的理论依据三个部分进行阐述。梳理、归纳和总结出农业保险、供给侧和“多层次”结构的特征因素并与相关理论相对应,再由理论推演出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构建的合理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多层次结构相关理论一起构成了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的理论基石。在此过程中,通过运用了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方法,先归纳出一个多层次产品结构构建需要具备的一般基础和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并将其迁移到农业保险领域,得出我国当前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具备可行性,并且能与我国农业生产主体风险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本书要构建的产品结构是一个人工组织系统,其现实表现相较于理论价值而言更加重要。因此,验证现实中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对农业风险的管理效果优于单一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是进行本研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世界上具有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的国家与我国现行农业保险产品结构的横向比较,以及各国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从单一到多层次的发展历史的纵向比较,总结出其中的差异性和历史经验。并且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提炼出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构建的趋势规律和所需条件,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对照,以便我国在多层次结构构建过程中对他国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迁移。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基于前述的理论基础,通过借鉴他国在层次性农业保险产品结构中形成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并且基于该结构的基本框架,对各层次的产品范围划分和功能定位以及层次间的贯通机制进行了规范分析。针对每个层次内农业保险产品对农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或效果,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回归分析使用的微观数据采用实地调研法获得,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调研地点;为了研究地域差异所产生的影响,采用了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了分组,再对分组后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案例分析则在综合实务报道和大连保险学会提供的项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险+期货”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其中可以改进和优化的部分提出了相应思路。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的对比和相互印证,最终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4)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实证分析部分所采用的数据为微观调查数据,数据来自笔者亲自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灾害管理制度演进与工具创新研究”子课题在2014—2015年间所开展的调研。本次调研采取了一对一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范围涉及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的大部分省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特征、经济特征、灾害感知与风险管理策略、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新型农业保险的需求及负担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实地调研方法的采用不仅实现了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还帮助解释了实证分析结果中与理论影响方向相悖的情况,使本书的研究结果更具现实解释力,同时也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能令人信服。

(5)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农业保险本身就横跨多个学科,而农业保险产品结构的构建由于涉及框架设计和各层次产品的安排等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本书综合应用了保险学、金融学、农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本书构建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