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微观家庭能源消费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并且采用了最新的微观数据和技术手段,弥补了家庭能源消费行为领域的空白。相比宏观能源领域的研究,现有文献在微观家庭能源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研究对象还不够全面,更多的研究停留在描述统计基础上的简单模型回归。针对以上不足,本书探索了面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三个研究命题。具体而言,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我们提出了家庭能源使用效率与能源阶梯理论的研究命题,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我国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优劣;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潜在类型研究是对经济学长期以来的疑难问题——异质性的探讨,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理性程度;针对能源贫困的研究,我们挖掘了真正意义上的多维能源贫困,并且得出我国不同维度能源贫困的全国分布情况。本书谨慎提出研究方向、严谨探索研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微观能源消费领域的研究。

本书以中国家庭为研究对象,这为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微观消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虽然能源效率的定义、多维贫困的衡量以及微观家庭异质性的理论探讨均起源于西方社会,这些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文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开展研究,而非仅仅将西方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嫁接在我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中。例如,本书充分考虑中国家庭城、镇、乡的差异性,不是直接比较我国家庭能源使用效率的估算,而是通过一条所有需求前沿函数的下包络线,运用共同前沿函数的方法实现了我国家庭能源使用效率的全样本估算。又如,我们在多维能源贫困研究中将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为经济贫困问题是我国家庭“奔小康”的突出问题。以上方面均结合中国家庭实情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我国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潜在特征,并为政策的高效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保障。

2.3.2 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着眼于现阶段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贫困问题,我们率先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我国家庭的能源消费行为。具体而言,首先,能源使用效率的研究能够帮助政府了解我国家庭能源使用效率的相关信息,并引导家庭合理消费能源,在此基础上寻找到提升社会整体能源消费效率的方式;其次,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能源消费行为潜在类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追踪宏观背景下的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最新变化趋势;最后,针对能源贫困的度量能够加深我们对我国家庭能源贫困的全面认识,从不同视角获悉我国家庭能源贫困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和贫困程度。此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效率与公平,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研究结果对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家庭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全世界瞩目。以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研究为基础,可以延伸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即将走上快速发展的地区。本书所囊括的样本包含位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家庭,他们具备经济富裕、设施齐全、资源充足等特征。这些城市的家庭的能源消费行为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城市的家庭能源消费有相通之处。除此之外,样本中也包括偏远乡村的家庭,他们无法获取高级燃料、居住条件相对恶劣且社会配套设施比较落后。我国偏远地区的能源贫困和能源低效现象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十分常见。除了最富裕和最贫穷的群体,我国大多数家庭处于两者之间,这些处于中间家庭的能源消费特征也可以推广至世界上其他群体。因此,本书在优化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提高家庭能源效率方面的研究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2.3.3 政策指导意义

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能源使用效率的研究能够帮助政府为不同家庭提供相应的能源消费引导,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整体社会福利。本书还提出对低能效的富裕家庭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力度和实施严格“阶梯电价”的收费标准。潜在类型研究探讨了不同能源消费行为的潜在因素,据此帮助政府获悉我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类型以及优化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模式。进一步地,我们通过估算家庭的多维能源贫困,发掘我国家庭能源获取维度和经济因素维度的贫困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在引导资源分配中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本书在能源效率和能源贫困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资源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难题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