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众满意度的领导干部环境责任激励机制设计

骆映竹 蔡慧琴 俞雅乖

作者简介:骆映竹,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审计;蔡慧琴,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审计;俞雅乖,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经济。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研究课题“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研究”(NZKT201713);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培育项目“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及问责机制研究”(XPYB15002);宁波大学商学院高级别项目培育“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和优化路径研究”。


2010年,中国的GDP为4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的GDP为74.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经济增速重新回到全球第一。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其纳入“五位一体”布局中,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出台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反映出,虽然领导干部受托履行环境责任,但我国环境保护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政府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未履行环境责任或者环境责任履行不到位,从而需要中央政府制定政策措施以加强对环境责任的监管。

因此,加强领导干部履行环境责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尝试设计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激励机制,这将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环境责任。首先,对领导干部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内涵进行界定,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对浙江省湖州市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200份问卷,收回974份有效问卷),基于问卷结果,分析居民对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满意度,了解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明确设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型,分析领导干部的激励因素,并从目标驱动机制、培训协同机制、报酬优化机制和综合考评机制四个方面设计激励机制,以促进领导干部履行环境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来促进领导干部履行环境责任,这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政绩观,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