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研究
- 杨小杰 朱广财 陈昌华主编
- 804字
- 2021-03-12 18:42:12
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峨边县农业产业扶贫为例
作者简介:杨小杰,男,山东沂水人,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黄河,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四川藏区生态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YZX2016004。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探寻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破解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是四川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对峨边县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地区产业扶贫需要尊重生态环境这个前提,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搭建人才支撑体系,开展生态扶贫,建立有效的鼓励公众参与机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13年,随着习近平在视察湖南湘西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由最初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将精准脱贫列入三大攻坚任务。
四川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408万少数民族人口,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川西山区,该区域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四川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同时,该区域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区域。总之,四川民族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其他地区更为尖锐。
抓住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探寻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保护与发展相统一,是实现该区域精准脱贫的关键,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