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是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其自由贸易思想是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参见专栏1-1。

本节关键术语:

绝对优势 劳动生产率 劳动价值论 自由放任

一、斯密为自由贸易所做的理论贡献

第二次对重商主义的挑战来自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在其著作中对国际贸易学说主要有两大贡献。

第一,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理论基础,抨击重商主义。斯密发现,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力上,即其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能力上,而不是其拥有的贵金属水平。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获取货币转向了扩大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来。斯密认为,一个人们能自由追逐自身利益的环境最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追求自身利益就会导致人们根据各自专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交换商品和劳务。对商品和劳务“交换、交换、再交换”的自然趋势通过不断深化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催化剂,竞争是经济活动的自动调节机制,自由放任的政府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增进一国财富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二,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用此概念来论述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他通过对国家、家庭进行对比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的优势商品同他们进行交换。”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利,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在一国内,不同人的不同劳动生产率和职业分工是贸易的原因。裁缝从鞋匠那里买靴子比自己制作要便宜,裁缝擅长做衣服,他应该用衣服来交换靴子。

在国家之间,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有绝对差别,这种绝对差别就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就具有绝对劣势。

专栏1-1 人物简介: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这位被称为经济学鼻祖的苏格兰社会哲学家虽然已逝世200多年了,但他的有关经济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别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采用市场体制,“看不见的手”理论已成为经典中的著名经典。

斯密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克考第镇(Kirkcaldy),这是一个只有1500人的小镇。斯密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聪明的天分,自小博览群书,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学习,17岁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学习6年。

1751年他接受了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职位,两年后获得道德哲学教授职位,直至1764年。这时期,他写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这本著作对道德标准的本源进行了探究,并提出质疑,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道德情操论》的创作过程中,内在的兴趣和时代的需要(格拉斯哥工商业发展)使斯密沉湎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在1762-1763年的讲稿里经济学部分,已出现在《国富论》中得到发展的思想萌芽。

1765-1766年在法国巴黎期间,斯密批判性地借鉴重农学派,沿着英国传统的道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斯密通过“经济人”这一概念,提出了关于人的经济活动动因动力这样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问题。而“看不见的手”指出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斯密还把利己主义和经济发展自发规律相结合,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作为自由放任的原则和目的。他把竞争和自由作为经济学的基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部《国富论》之中。

《国富论》的写作开始于1767年,当时他在法国担任年轻Buccleuch公爵的家庭教师。虽然这部杰作初稿于1770年就基本完成,但他继续用了6年时间对其雕琢,最终于1776年3月在伦敦出版,并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誉为现有经济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

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斯密一生都在著书立说以及给他的学说演讲,和同时代的思想家们,如大卫·休谟,本杰明·富兰克林,弗朗索瓦·魁奈和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对话交流。过惯了单身生活,斯密在爱丁堡度过了他的余生,他曾在那儿就职于海关税务局,并照顾他的母亲。斯密逝世于1790年7月17日,享年67岁。

资料来源: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3;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5-51。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现在,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该模型一般也被称为2×2×1模型。

1.模型基本假设

(1)2×2×1,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投入要素:劳动。

(2)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生产技术不同,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3)生产投入的要素劳动是给定的,且在国内可流动国家间不能流动。

(4)规模报酬不变。

(5)完全竞争市场。

(6)不考虑运输成本。

(7)不借贷,即两国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绝对优势衡量方法

根据前面的假设,绝对优势从形式上有两种衡量方法(实质是一种衡量方法)。

(1)用劳动生产率衡量。

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V来衡量。设L为劳动投入,Q为产量,有A、B两国,那么: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就为,如果, 即VAj>VBj就称A国在产品j上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衡量。

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与第一种衡量办法是倒数关系)。

设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即劳动使用量

如果,即(aj) A (aj) B,就称A国在产品j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产品j上具有绝对劣势。

3.实例判断分析

如表1-1所示,假设有A、B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都具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例如都拥有24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即便拥有同样的劳动人数,也可能产出不相同。

表1-1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在表1-2中,对于1单位大米的生产,A国投入3个单位劳动则B国需投入12个单位劳动。因此,A国大米的生产成本小于B国大米的生产成本,A国在生产大米上有绝对优势;而在小麦的生产上,B国只需投入4个单位劳动,小于A国的6个单位劳动投入,B国在生产小麦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表1-2 A、B两国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在表1-3中,把生产成本换成了生产率来进行比较。对于产品大米,A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3,而B国为1/12,在大米生产上劳动生产率A国大于B国,那么A国在大米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同样可以看出,B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1-3 A、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4.生产和贸易模式

由前所述,很显然,我们可从不同方面判断某一国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并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但两国要开展贸易,必须要各自有一产品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各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任何一种产品上都不具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就不可能发生。所以,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