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个国家最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要素的那些商品,最不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国内拥有量最小或完全不拥有的要素的那些商品。

——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

只要两个国家的要素比例不完全一致,只要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各异,(国际贸易的展开)都有望达到要素价格的完全相等。

——保罗·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

本章知识结构图:

本章内容提要: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具有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的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古典劳动价值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抹杀了劳动要素的特殊性,并将资本要素引进模型,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劳动价值理论分道扬镳。新古典贸易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向新古典和现代理论发展的标志。

在前面的分析中,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不同的相对价格体现了比较优势的存在,这是两国互利贸易的基础。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里,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国际差异被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但是对有关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怎样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做出进一步探究。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假说,或者说它是外生的比较优势理论。现在,我们要更深入地解释产生不同的相对价格和比较优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