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信息收集、整理与评价
信息分析是建立在占有丰富而可靠的信息资料基础之上的一项智力劳动。在进行信息分析之前,必须针对课题需要,进行广泛而必要的信息收集、整理,并对信息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做必要的评价。
2.2.1 信息源
要想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必须对信息源有较为明确的了解。所谓信息源是指一切借以获得信息的来源,产生和持有信息的人、机构或负荷信息的载体,产生信息或为了传递而持有信息的系统,都可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信息源产生信息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科技信息源、管理信息源、生产信息源、金融信息源、市场信息源等。
2)按信息源的生产过程来划分,可分为原始信息源和加工信息源。原始信息源即一次信息源,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或得到的各种数据、概念、知识、经验及其总结。加工信息源则是有关机构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原始信息源进行加工、分析、改编、重组后生成人们社会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源。根据其加工方式和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二次信息源和三次信息源。
3)按信息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和网络信息源。口头信息源是指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人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渠道相互之间进行传递的信息。实物信息源是指存在于各种实物之中,人们通过收集、观察等形式进行传播的信息。文献信息源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进行广泛传播的信息。网络信息源是指互联网上一切以电子化、数字化形式存在并进行传递的信息。
4)一般按信息源的载体,并结合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特征将信息源分为文献信息源和非文献信息源。其中,文献信息源是指有正式记录的信息源,是最主要的信息源;非文献信息源是指没有正式记录的信息源,是难以保存的信息源。
1.文献信息源
文献信息源是指信息内容借助某种物质载体记录下来的信息源,并通过对物质载体的保管、复制、传播和开发利用而达到对所载信息内容的保管、复制、传播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信息载体有很多。例如,古人曾将文字、图案等信息刻在甲骨和青铜器上、焙烧在陶瓷制品上以及书写在泥胶、贝叶、竹简上。造纸术发明后,纸张便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物质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磁性载体(如磁带、磁盘)、光学载体(如光盘)等新型载体层出不穷。尤其是因特网出现后,人们更是普遍地将信息存储在因特网上,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1)印刷型文献信息源。印刷型文献信息源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手写、印刷为记录手段的传统纸质文献信息源;这是当前承载信息内容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源。印刷型文献信息源的优点是阅读和利用方便;缺点是信息存储密度小、体积大、分量重、收藏和管理困难。
2)缩微型文献信息源。缩微型文献信息源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照相设备和其他缩微设备将印刷型文献信息源按照一定的缩小比例摄录在胶卷或胶片上,其产品称缩微品或缩微复制品,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平片)、缩微卡片等几种形式。缩微型文献信息源的优点是存储密度大、寿命长、易于还原复制和多功能使用;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还需要配备专用的显示还原设备等。
3)声像型文献信息源。声像型文献信息源是以电磁材料为载体,以电磁波为信息符号,将声音、文字及图像记录下来的一种动态型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拷贝、幻灯片等。它记录的对象主要不是文字,而是富有动感的声音和图像。声像型文献信息源的优点是能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觉,可以逼真地再现事物和现象,记录的对象主要不是文字,而是富有动感的声音和图像。
4)机读型文献信息源。机读型文献信息源是指是以磁性材料、光学材料为载体,存储时要将相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理解和处理的二进制代码,如磁带、磁盘、光盘等。机读型文献信息源的优点是信息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缺点是要通过计算机或具有功能的设备存储和阅读。
5)数字网络型文献信息源。数字网络型文献信息源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按使用形式来划分,可分为联机检索信息资源和因特网信息资源两种类型。
从目前文献信息源的发展来看,出现了印刷型文献信息源和其他多种文献信息源形式并存的现象。如许多书目、索引、文摘、手册、年鉴等各类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既有印刷版,也有缩微版和声像版,还有数字网络版。
2.非文献信息源
非文献信息源是指信息以没有正式记录形式存在的信息源,主要提供口头信息、实物信息等。非文献信息源具有直接、简便、迅速、新颖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是信息分析人员普遍感兴趣的活的信息源。要对非文献信息源进行保存和传播,往往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转换,使之成为可记录型的文献信息源。
1)口头信息源。口头信息源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面谈或电话交谈等,一般通过参加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访问或个别交谈等形式获得。
口头信息源的主要优点是内容新颖、传递迅速。大部分以面对面或电话的方式直接传递,省略了累积、深思熟虑、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时滞,传递速度快。有些甚至是智慧的火花,能够导致伟大的发现和天才的创造。例如,头脑风暴法就是获得口头信息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口头信息源的缺点是信息搜集和保管困难,传递范围小,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例如,湖南电视台曾经有个《快乐传声》节目,节目中让一组被试人员一传一地将一句口语进行传递,当最后一名被试者说出所听到的信息时,绝大多数竟与最初的信息完全不同。
2)实物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是指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源,如一些产品样本、标本、种子、苗木、试剂等。实物信息之所以能成为信息分析活动的信息源,是因为其加工、制作凝聚了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通过对实物材质、造型、规格、色彩、传动原理、运动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利用反求工程,人们可以猜度出研制、加工者原先的构思和加工制作方法,达到仿制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目的。
实物信息源的优点主要有信息可靠、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等;缺点主要是搜集、保管、传递困难,利用时需要进行信息挖掘。
一般来说,信息源是广泛而分散的,使用前需要对信息源进行筛选和判别,有效地排除其他不需要的信息源,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源。通常会根据信息源的权威性、可靠性、客观性和原创性等标准来筛选信息源。
2.2.2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根据特定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信息收集是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也是信息分析活动的起点。信息分析必须充分地占有信息“原料”才能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因此,信息收集决定了信息分析的成败。
1.信息收集原则
为了提高信息收集的效果,信息分析人员应遵循以下信息收集原则:
1)全面系统。信息收集的全面系统原则是指在信息收集时要保证信息在空间上的完整性(空间上的横向扩展)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延伸)。从空间角度来看,要把与某一问题有关的散布在各个领域的信息尽可能收集齐全,才能对该问题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从时间角度来看,要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收集,以反映事物的真实全貌。
2)针对适用。信息收集的针对适用性原则是指信息分析人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收集和管理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分析的需求。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可能绝对做到对相关信息收集齐全,并且对于某一特定的信息分析课题,信息分析人员的信息需求是特定的。因此,信息收集应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收集价值大、相关性强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收集信息也要针对课题需要,做到去粗取精,才能集中精力进行信息分析。缺乏针对性的信息应被视作“信息垃圾”,不应收集,否则会扰乱信息分析人员的视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甚至伪化信息分析产品。
3)真实可靠。信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管理和决策,而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信息分析人员应该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采用科学严谨的收集方法,遵循科学合理的收集流程,不受个人主观意志和感情因素影响,否定和杜绝虚假信息,做到去伪存真,确保信息源真实可靠。
4)及时新颖。任何信息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用,使信息能够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信息内容的新颖性,要尽量获得课题所属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动态、新技术成就等。信息内容的新颖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当时所处的领域里是最新的;二是指相对于特定课题所涉及的特定用户及特定需求而言是新颖的。
5)效益最大。信息收集需要考虑时间、人力和费用等因素,所以必须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这就要求采用科学的信息收集方法。对文献信息源,应在充分了解各种信息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采集,首选信息密度大、权威程度高、获取成本低、信息价值高的信息源;对非文献信息源,应遵循齐普夫“省力法则”来设计信息收集路线和对象,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名人那里获取口头信息,从驰名厂家那里获取实物信息;在信息源质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获取成本最小(如路径最短、收费最低、获取最容易)的信息收集路线。
6)计划预见。信息收集是一项规模巨大、耗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既要立足于现实,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因此需要信息收集人员事先制订一个比较周密而详尽的信息收集计划,还要求信息收集人员随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面向未来,对未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信息收集计划一般要考虑“4W1H”,即为什么(Why)收集、谁(Who)收集、收集什么(What)、何时(When)收集以及怎样(How)收集,具体项目通常包括收集目的、内容范围和重点、经费预算、收集方式、收集对象、收集步骤、收集程度、组织分工、奖惩措施等。
2.信息收集方法
信息收集方法因信息源类型的不同而所有不同,针对不同的信息源应采用适应的收集方法。
(1)文献信息源收集方法
1)借阅。借阅是指用户向文献信息收藏机构或个人借取所需文献信息的方法。一般来说,国家有专门的收集文献信息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等,用户向文献信息收藏机构借阅所需文献信息是应用最广泛的信息收集方法之一。
2)购买。一般对于重要的图书、期刊、报纸及数据库等信息源采用购买方式收集。购买有预订购买和现场购买两种方式。预订购买一般根据出版发行部门或数据库商编印的征订目录购买。优点是:使出版、发行、图书馆三个部门能做到计划出版、计划发行、计划补充;文献选择性强,订到率高。缺点是:征订目录内容过于简单,且经常带有广告色彩,容易错购或漏购。现场购买就是到出版物的销售处或书市现场直接采购。优点是:可凭文献内容、价值进行取舍,质量可靠,到书速度快。缺点是:受货源与市场调节的制约,易出现重复采购。
3)交换。交换通常是在等价、互惠、对口的原则基础上进行信息源交换,以达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目的。交换形式主要有:①双边交换,即有交换意向的双方之间直接交换信息源;②多边交换,即以第三者如交换书目中心、协调机构等为媒介交换信息源;③集中式交换(服务中心式交换),即在一定地区内,由某一机构集中人力、财力统一办理信息源交换;④国内交换,即一国之内的信息源交换,包括临时性一次交换和长期性固定交换;⑤国际交换,即不同国家间的信息源交换;⑥等量交换,即信息源数量对等交换;⑦等价交换,即信息源价值对等交换。
4)征集。征集通常是对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源,如档案文献、地方文献、古旧书刊、革命史料、作家手稿等,采用主动发函、上门访求或在报刊上发表征书启事、广告等方式进行收集。
5)复制。复制包括抄录、复印、缩微复制、录音复制、网上下载复制等。一般适用于罕见信息源,如绝版书、孤本书、善本书、外文原版书、缺期报刊、残缺丛书、重要内部资料等。
6)检索。信息检索就是从浩繁的信息源中检索出所需信息的过程。信息检索是目前收集信息的最主要方法,信息检索的方法主要三类:①系统检索法,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如学科、主题)或外部标识(如著者、题名),通过检索工具或数据库全面系统地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②追溯检索法,是指以已知文献(或信息)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或链接)为线索进行追溯查找,逐步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③浏览检索法,是指对各种相关信息广泛浏览以收集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信息检索一般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三种方式。手工检索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部门收集和建立的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参考指南和文献综述等来查找有关的信息。计算机检索是信息检索的计算机实现方法,其特点是检索速度快、信息量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信息收集系统自动完成的网络信息检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2)非文献信息源收集方法
非文献信息源主要是指口头信息和实物信息,大多尚未经过系统化处理,未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下来,难于收集,但具有很高的价值。非文献信息源一般采用各种社会调查(一切以信息收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收集。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信息分析人员向被调查者发放格式统一的调查表并由被调查者填写,通过调查表的回收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也是收集非文献信息源的主要途径。
问卷调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收集活动,一般包括问卷设计、选取样本和实施调查三个步骤。开展问卷调查之前要设计调查方案,涉及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对象、拟订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地点、调查方式和方法、组织调查人员、经费预算和安排等信息。调查问卷的关键是调查表的设计,包含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被调查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城乡状况,被调查者所处社会群体及规模、结构等)、行为信息(如被调查者在购物、旅游、服务、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行为信息)和态度信息(被调查者对本人或他人(或事件)能力、兴趣、意见、评价、情感、动机等方面的态度,如科研人员对科研条件的评价、消费者对计算机产品捆绑销售的看法、网络用户对因特网安全的感受、体育迷对足球明星的态度等)。问卷调查一般采用邮寄问卷、入户问卷、拦截问卷、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包含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的信息收集方法,重点考虑所收集信息的内容范围和数量、所选定的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数量、问卷的精心设计、问卷的回收率控制等问题。问卷调查法具有调查面广、费用低等特点,但对调查对象无法控制,问卷有效回收率难以保证,被调查者的态度对该调查方法的实际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2)访谈法。访谈法又叫采访法,是通过收集访问对象的信息,并与之直接交谈而获得有关信息的方法。访谈法包括直接面谈和间接访谈两种形式,具体有座谈采访、会议采访、电话采访和信函采访等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各类实时互动、全天候交流软件,如QQ、博客、微信、微博等,极大地提升了访谈法的质量和效果。
访谈法是通过向访问对象询问以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访谈的关键是要准备问题、引导积极回答。采访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认真选择访问对象、充分了解访问对象、系统地收集有关业务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等。
3)观察法。观察法又叫实地考察法、现场调查法,是一种通过开会、参加生产和经营、实地采样、现场参观和观察等方式深入现场并准确记录(包括测绘、录音、录像、拍照、笔录等)调研情况以收集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观察;二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现场调查法是信息分析人员深入现场参观考察或参加现场活动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方法,如实地参观、参加会议(如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座谈会、贸易洽谈会、订货会、产品展销会、信息发布会、博览会)、出国考察、演唱会等。信息收集人员在现场,可直接利用感官和仪器及时捕捉到一些难以明确表达或难以传递的信息。例如通过现场调查,可以观察到文献资料上无法看到的现象(如现场表演、靶场试验、生产过程、辩论场面、实物展览等),也可以直接目睹国内外发展动态。另外,通过现场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是第一手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真实、生动、可靠的特点。例如,通过直接测量获取生产车间生产流水线的立体布置,通过直接观察记录获取生产现场工作仪表动态显示的数据,通过亲自操作和使用设备或技术体验其价值。
4)实验法。实验者通过主动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对参与者类型的恰当限定、对信息产生条件的恰当限定和对信息产生过程的合理设计),可以获得在真实状况下用问卷调查法或观察法无法获得的某些重要的、能客观反映事物运动特征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观察研究某些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实验方法也有多种形式,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人机结合实验等。
5)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是指以专家作为收集信息的对象,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专项调查形式。专家调查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如头脑风暴法)和发放专家调查表(如德尔菲法)等形式进行,以座谈、讨论、分析、研究、征询意见等方式获得专项调查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据缺乏、新技术评估和非技术因素起主要作用等情况下,专家评估法是行之有效且唯一可选的调查方法。
(3)网络信息源收集方法
网络信息源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信息源,又具有许多非文献信息源的特征。网络信息源收集的方法主要有:
1)网页访问或网站浏览。这即平时所说的网上冲浪,通过对网页和网站的浏览,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每个网民一般都有自己熟悉的网站,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网络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是跨越计算机在网络上创建、运行的数据库,它将数据存放在远程服务器上,用户通过Internet直接访问,也可以通过Web服务器或中间商访问,是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具有收录范围广、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异地检索、易于使用、更新速度快、不间断服务等特点。
3)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引导用户查找网络信息的工具。搜索引擎一般包括数据收集机制、数据组织机制和用户利用机制三个部分。数据收集机制用人工或自动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站点进行搜索,并将搜索得到的页面信息存入搜索引擎的临时数据库;数据组织机制对页面信息进行整理以形成规范的页面索引,并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用户利用机制帮助用户以一定的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获得用户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搜狗等。
2.2.3 信息整理
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原生信息往往繁杂无序、真假难辨,需要进行整理。信息整理就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排序,使之成为便于研究的形式表达并存储起来。信息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序化过程,目的是减少信息混乱程度,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条理化、层次化、有序化的高级信息产品,以便于信息分析人员有效利用。
信息整理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方面:①形式整理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凭借某一外在依据或特征对原生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处理。②内容整理是在形式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是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再处理,通常包括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内容的揭示和按内容细分归类。内容整理过程的实质是对原生信息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信息整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信息分类与序化、信息提炼与重组等。
1.信息分类与序化
分类是指根据信息分析课题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类的过程。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信息管理、检索和利用。分类时通常用类号来标引各种信息概念,将信息内容一一予以揭示,并分门别类地将其组织起来,形成信息分类目录。信息经过分类整理,便能有效地显示出各类信息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性质相同的可以聚类,相近的可以建立关联。在信息分类整理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科学规律,依照科学分类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兼顾信息需求者的利用要求和使用习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信息类型,对原生信息分门别类地整合和整序。
信息序化即排序,将鉴别、分类后的所有信息排列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便于信息分析人员获取和利用。分类是信息序化的常用方式,此外还可以按照主题、字顺、号码、时空(时间和空间特征)、超文本和超链接、数据库等方式序化信息。
2.信息提炼与重组
信息提炼与重组就是对原生信息进行汇编、摘录、分析、综合等浓缩和精深加工,即根据用户需要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提取有关信息并适当改编和重新组合,形成各种集约化的优质信息产品。信息提炼与重组通常采用汇集、摘录、浓缩、概括、综合等方式形成资料汇编(如剪报资料、文献选编、年鉴名录、数据手册、音像剪辑等)、摘要、提要、文摘、综述、述评等高级信息产品。
2.2.4 信息评价
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除了要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化的资料以外,还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价。
1.信息评价标准
信息价值评价主要是鉴别信息的可靠性、新颖性(或先进性)和适用性等。
(1)可靠性
可靠性一般可从信息源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进行鉴别。信息源鉴别包括该信息源以往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提供信息的动机是否良好、权威性如何等方面。信息内容鉴别一般根据信息内容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翔实、逻辑结构是否严谨来判断。另外,还可以根据信息提供者以往所提供信息的可靠程度及信息被传播引用的情况来分析。
(2)新颖性
原生信息的新颖性是指该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在某一领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假说、新的发现,或者对原有的理论、原理、方法或技术加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般来说,反映人们各项社会实践的新进展、新突破的信息,都可以认为具有新颖性。
在具体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一些易于操作的指标来判断信息源的新颖性。例如,对于文献信息的新颖性,可借助于文献的外部特征(如类型、出版机构、发表时间)、计量特征、内容特征、信息发生源、实践效果等指标加以考察。以文献信息为例,一般最近发表的文献信息的新颖性强,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的试验小结、刚刚更新的数据库以及新近出版的专利文献、研究报告、上市公司文件、会议文献等所含信息的新颖性强等。
(3)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原生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可以利用的程度。一般来说,原生信息的适用性取决于特定研究课题和信息用户两大因素,如特定研究课题的背景、内容、难易程度、研究条件以及信息用户的信息吸收能力、条件、要求等。
原生信息的适用性鉴别通常是在可靠性和新颖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可靠而新颖的信息按照适用性的要求做进一步筛选。通常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发生源和信息吸收者吸收条件的相似性和实践效果来加以鉴别。一般而言,信息源和信息吸收者相似性越强,适用性越好。实践证明,信息源具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越高,适用性越好。
2.文献信息源评价
(1)可靠性
可靠性是衡量文献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通用采用以下指标来判断:
1)作者身份。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献比较完整成熟,水平较高;专职研究人员受过较系统、严格的科研基本功训练,具有深厚的科研功底,所发表的科技文章可靠性较强。
2)出版物类别。期刊论文、会议文献、专题报告等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和评议,较为成熟可靠;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要求较高,可靠性高于一般书刊;学位论文、试验报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一般不够成熟和完善;科技图书一般成熟可靠,比新闻消息可靠性强。
3)出版机构。官方机构和政府出版的出版物较为可靠。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质量较高;大公司的出版物比小公司的出版物要完整可靠。
4)被引情况。文献若被他人反复引用,说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可靠性较强。
5)引文情况。文献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如果比较全面,且权威性高,说明作者文献调研比较周详,可靠性较强。
6)内容本身。如果文献内容本身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翔实、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则可靠性较强。
(2)新颖性
新颖性是衡量文献信息的内容是否先进,评价指标通常有:
1)文献类型。新近出版的科技文献,刚刚更新的数据库,近期公开的专利文献,研究报告、上市公司文件、会议文献等所含的信息新颖性较强。
2)出版机构。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文献水平较强,新颖性较强。
3)发表时间。近期发表的文献信息新颖性较强。
4)信息老化规律。根据文献信息所属学科领域的半衰期及信息老化规律来判断信息的新颖性。
5)文献内容。通过判断文献内容中是否含有新观点、新理论、新假说,应用上有无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案等衡量信息的新颖性。
6)经济效益。看文献信息是否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观察产量、品种、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劳动条件等经济指标是否具有显著改善和提高来判断信息的新颖性。
7)社会环境和效益。根据文献信息对实践的贴近程度和超前水平以及信息使用前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小来判断信息的新颖性。
(3)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原生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对信息接受者的适用程度。一般来说,原生信息的适用性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所选课题和信息用户。可靠性、新颖性强的原生信息并不一定适用,因此,需要在可靠性、新颖性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评价,最后做出总体评价。
3.非文献信息源评价
(1)口头信息源评价
1)看发言者。知名人士、权威人士、行业领域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发言时所传递的口头信息可靠性、新颖性较高。
2)看场合。在重要的、正式的场合传递的口头信息价值高于一般场合、非正式场合传递的口头信息。
3)看发言时间。发言时间越近,新颖性越强。
4)看内容。内容系统、全面,尤其是发言者做出承诺的发言,可靠性较强;关于进展、趋势方面的前瞻性发言新颖性较强;信息内容所涉及的地区或部门越发达、水平越高,新颖性越强。
5)看其他听众反应。如果有其他听众,则其反应或间接评价可作为参考依据。
(2)实物信息源评价
1)看实物研制(设计)者。具有较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者、知名研制(设计)者所研制(设计)的实物中所含信息价值较高。
2)看生产机构。国家大型企业、重点企业生产出来的实物产品所含信息可靠性较强;外向型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属于行业“领头羊”性质的企业、新近投产的企业生产的实物产品所含信息新颖性较强。
3)看商标。拥有著名商标的实物产品所含信息的可靠性较强。
4)看关键技术内容。专利产品所含信息可靠性较强。
5)看实践效果。经长期使用证明功能强、效益高、性能稳定、故障率低的实物产品所含信息可靠性较强;正在使用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物产品所含信息的新颖性较强。
4.网络信息源评价
网络信息源的价值评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
(1)出版信息
1)是否正式出版。正式出版的信息比非正式和半正式出版的信息权威性高;非正式和半正式出版信息的权威性主要是通过网站的性质和知名度来判断。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或大学发布的信息一般权威性较高,信息被其他权威站点摘引、链接或推荐过也可以说明信息的权威性。
2)作者声望。作者、编辑或出版者的背景与声望可以作为评价网络信息源是否具有权威性的重要衡量指标。作者或信息提供者是信息内容所属主题领域的专家、权威人士或专门机构,一般可靠性强、可信度高。
(2)信息内容
1)信息来源。网站在引用、摘录、推荐其他信息源时需要注明出处,根据网络信息源的出处可以对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客观性进行判断。
2)写作质量。网上信息内容大多依靠文字传递,文字表达质量对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文字写作是否符合语法和文章写作规范,标题是否明确且概括全面,信息表达是否清晰且具有逻辑性。
3)深度与广度。这主要是衡量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3)信息时效性
1)出版日期。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一个好的网站应当明确地说明其创建期和最近更新或修改日期,便于用户根据日期进行信息选择。
2)更新频率。随时更新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大优势,网络信息资源可以24h进行更新与维护,具有较高的更新频率。信息的内容及链接也较新颖。一般来说,网站更新的频率越快,它所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就越强,利用价值也越大,反之亦然。
(4)其他指标
1)检索功能。在一个内容丰富、设计完整的网页中,单靠层层点击是很难找到需要的信息的,因此,以网页内容为检索范围具备一定的检索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检索功能的完备与否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率有很大的影响,完善的检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有效利用网站资源。
2)链接数量。网站的链接数量,尤其是外部链接数量是衡量一个网站信息资源权威程度的重要指标。
3)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人们进入一个网站查找信息的指示性工具,反映了一个网站信息的组织与分类情况,完善的导航系统可以帮助访问者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