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果记录与结果分析

在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后,需要读出测量结果,并与相应的正常值进行比较,以决定其正常或异常,若为异常,物理治疗师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找出异常原因。并且,需要进行多次测量,进行前后对比,以评价治疗效果。

一、体温

(一)正常和异常体温

正常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腋窝体温为36℃~37℃,口腔体温为36.3℃~37.2℃。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均为异常体温。

1.体温升高 机体温度升高通常被称为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按体温状况,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原因可分为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种。发热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的临床症状随不同病因而不同,症状主要包括:一般不适感、头痛、脉搏增加、呼吸加快、畏寒、寒战、缺乏食欲、皮肤苍白等,体温升高达高峰一段时间后,可出现意识混乱、抽搐或昏迷,这些症状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易发生,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2.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是指暴露于低温环境时导致低体温。暴露于低温环境时,机体代谢率降低,体温逐渐降低。当机体体温低于34.4℃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将会严重受损,当体温低于29.4℃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将会丧失。体温过低的症状包括:脉搏降低、皮肤苍白、发绀、皮肤感觉降低、反应降低、昏睡,直至昏迷,如果治疗延误,会导致死亡。

(二)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时,应使患者感觉温度舒适,避免外界温度对体温的影响,康复训练室内应有空调设备,以控制室温。体温超过38℃的发热患者禁忌进行康复训练,在体温正常2~3天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可恢复训练。对体温低于38℃的低热患者在训练时应降低训练强度,同时注意观察体温情况。

二、脉搏

(一)正常和异常脉搏

检查脉搏时应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弱、波形等情况,两侧均需触诊,以作对比,正常人两侧差异很小,难以察觉。但在某些疾病时,两侧脉搏会出现明显差异。检查脉搏时,必须注意脉搏的脉率、脉律、强弱、波形等。

img

图4-3 正常和异常脉搏波形

1.脉率 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每分钟75次(正常范围为60~100次),与心率相一致。有许多因素影响脉率,如:年龄、性别、情绪、身体活动状况。体形也影响脉率,瘦高体形的人通常脉率要低于肥胖体形的人。病理情况下,脉搏可增快或减慢,增快(>100次/分)可见于发热、贫血、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减慢(<60次/分)可见于伤寒、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服用某些药物(心得安、地高辛等)。另外,要注意脉率和心率是否一致,正常人脉率和心率相等。某些心律失常时,如心房颤动,脉率少于心率,这种现象又称为脉搏短绌。

2.脉律 是指心脏搏动之间的间歇,是心脏搏动节律的反映。正常人脉律是规整的,其心搏之间的间歇是相等的。在心律失常时,脉律出现不规整,如心房颤动时脉律完全无规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激动不能下传心室,出现脉搏脱落,脉律不规则,称为脱落脉。

3.脉搏强弱 取决于每次心室收缩时流经动脉的血流量。血流量多时,脉搏增强,称为洪脉,多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血流量减少时,脉搏减弱,称为细脉,见于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和休克等。

4.波形 正常脉搏波形包括升支、波峰和降支,升支陡直,降支较平缓,降支上有一切迹,继之一小的波峰。重搏脉是指脉搏降支后的小波峰增大,能够被触及,即收缩期和舒张期各触及脉搏一次,脉搏重复见于伤寒、长期发热。交替脉是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减弱而呼气时脉搏恢复的现象,多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正常人吸气和呼气时脉搏强弱无明显变化。脉搏波形见图4-3。

(二)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在康复训练中,应将运动训练对于心率及脉率的影响作为观察康复疗效的一个指标进行常规监测。安静时脉搏超过100次/min的患者应禁忌进行康复训练。在心率和脉率一致的前提下,可通过观察脉率来判断运动强度。一般来说,一个健康成人在训练15~30min的后期其最大脉率不应超过其预测最大脉率的60%。训练后患者的脉搏比平时加速30%以上,脉搏增快超过120次/min,心律失常超过10次/min,应停止训练。

三、呼吸

(一)正常和异常呼吸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运动稳定而有节律,正常情况下吸气为主动运动,呼气为被动运动。

1.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18次/min,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呼吸频率超过24次/min称为呼吸过速,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呼吸频率低于12次/min称为呼吸过缓,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2.呼吸深度 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腹水、肥胖以及肺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等。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时、情绪激动、紧张,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这种深快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3.呼吸节律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节律均匀,在病理状态下,会出现呼吸节律的变化(图4-4)。

(1)潮式呼吸 是指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及某些中毒,如巴比妥中毒等。

(2)间停呼吸 是指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又称Biots呼吸。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多不良,常在临终时多见。

img

图4-4 正常和异常呼吸模式

(二)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在康复评定及训练时,尤其是呼吸训练时,物理治疗师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胸廓形状、胸壁的运动形式、呼吸运动有无异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呼吸频率及幅度、辅助呼吸肌参与情况)、有无发绀等缺氧体征,如有呼吸困难,要注意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如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康复计划。在康复训练时,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

四、血压

(一)正常和异常血压

1.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血压标准 收缩压<18.6kPa(140mm Hg),舒张压<12.0 k Pa(90mm Hg),脉压标准为4.0~5.3 k Pa(30~40mm Hg)。

2.高血压 收缩压为18.6k Pa(140mm Hg)或以上,和(或)舒张压为12.0k Pa(90mm Hg)或以上,称为高血压。其症状可包括:头痛、头晕、烦躁、恶心、呕吐及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其他疾病继发的高血压,如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和髓质肿瘤等。

3.低血压 血压低于12.0/8.0kPa(90/60mm Hg)时,称为低血压。症状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细而快甚至晕厥,多见于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4.脉压增大和减少 脉压≥5.3kPa(40mm Hg),称为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脉压≤3.9kPa(30mm Hg)称为脉压减少,多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包积液等。

(二)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体位(仰卧或直立)以及运动训练对血压的影响。对血压不正常(安静时舒张压在120mm Hg以上或收缩压在200mm Hg以上),有临床症状(如心力衰竭失代偿状态,有心源性哮喘状态、呼吸困难、全身浮肿、胸水、腹水等症状;心肌疾患发作在10日以内;重度心律不齐;安静时有心绞痛发作;持续的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后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心肌梗死等)的患者应禁忌进行康复训练。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管壁的紧张度降低,血压可扩张性增高;在由仰卧位突然转换为直立位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出现血压下降,即直立性低血压,严重时可出现晕厥;脊髓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卧位或坐位,在康复训练时,尤其是在进行体位变换时,物理治疗师应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若血压反应显著异常应停止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正常情况下,训练时的收缩压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舒张压一般保持不变或轻度下降。在运动过程中,血压变化的观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在发生高血压性反应(收缩压>200mm Hg,舒张压>110mm Hg),或收缩压下降10~20mm Hg,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恶心、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训练,给以必要的处理。每次训练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都要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使心血管系统逐渐适应,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小 结

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物理治疗师可以获得很多有关患者生理状况的重要信息。这些测量结果可协助物理治疗师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从而制订相应的治疗计划和评价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反应。关于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在本章里已经描述,但是由于许多因素影响生命体征的测量结果,所以应该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并将其记录在专门的表格里,以获得患者具体的、系统的测量信息,便于进行前后对比,了解康复治疗的效果。

思考题

1.测量血压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2.在什么情况下脉搏与心率不一致?

(胡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