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疗法评定学(第二版)
- 恽晓平主编
- 2781字
- 2020-06-26 03:24:54
第一节 肌 力
一、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肌肉力量的临床评定是在肌力明显减弱或功能活动受到影响时检查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最大收缩力量。
肌无力(muscle weakness)指一块肌肉或一组肌群产生张力的能力下降或丧失。肌力减弱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原发性肌病、神经疾病,引起肌肉废用或长期制动的情况如烧伤、关节炎、截肢等也可以引起肌力下降。
二、肌的分类
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肌肉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组肌群共同作用而完成的。这些肌群来自关节的不同方位,使关节具有不同方向的运动,根据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等。
(一)原动肌(agonist)
又称主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如股四头肌是伸膝的原动肌。
(二)拮抗肌(antagonist)
是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例如膝关节伸展时,股二头肌使膝关节屈曲,是股四头肌的拮抗肌。在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必须同时等量放松。
(三)协同肌(synergist)
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或肌群。根据作用,将协同肌分为三种类型,即产生与原动肌相同功能的肌(联合肌)、限制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运动的肌(中和肌)以及具有固定功能的肌或肌群(固定肌),共同保证完成特定运动。
1.联合肌(副动肌) 2~3块肌肉一起收缩产生特定运动。例如,伸腕时,为了防止出现腕关节桡偏或尺偏,桡侧腕长、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必须同时收缩。
2.中和肌 一组肌群收缩以消除原动肌收缩时在中间关节产生的不必要的运动。例如,指长屈肌分别跨越腕关节和指间关节。因此,当指长屈肌收缩产生屈指时,为了防止出现屈腕,此时腕伸肌群随指长屈肌一起收缩。
3.固定肌 肌收缩时固定近端关节,为远端关节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使原动肌工作得更有效。例如,上肢提起物体时,肘关节屈肌收缩。此时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肌收缩以稳定肩胛骨和肩关节,从而为肘关节屈肌(肱二头肌)收缩,有力地提起物体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一般来说,当负荷非常小的关节运动时,仅原动肌产生收缩。如果负荷稍增加,固定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随着负荷增加协同肌参与援助,当负荷过大时,拮抗肌也被调动起来固定关节。
三、肌收缩类型
(一)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从而有助于固定体位。等长收缩是由于使肌肉拉长的外力与肌肉本身所产生的最大张力即内力相等所致。
(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缩短,引起关节运动。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两类。
1.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长度缩短,故又称为短缩性肌收缩。向心性收缩是作用于关节并使关节产生运动的主动肌的收缩。
2.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两端彼此远离,使肌长度增加。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用于稳定关节、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
四、影响肌力的因素
(一)肌肉的横截面积
肌肉的力量是全体肌纤维收缩力量的总和,所以肌力大小与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成正比,肌纤维的数量越多,肌纤维越粗,肌肉的横截面积就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生理横截面积的大小,反映了该肌肉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由于肌纤维在不同类型的肌肉内排列方向不同,所以相同体积的扇形肌、梭形肌、半羽状肌和羽状肌,其生理横截面积亦不相同。羽状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大于扇形肌,而扇形肌大于梭形肌。
(二)肌纤维类型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按照形态或功能分类,骨骼肌纤维可分为白肌纤维(快肌纤维)、红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人体骨骼肌中,无论男、女、老、少均含有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肌力的大小主要由肌肉中白肌纤维的数量决定。白肌纤维所占的比例高,则肌肉收缩力大。因此,白肌纤维比例高者最适于做短距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而红肌纤维比例高者适合于强度小、工作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项目。两者之间的区别源于氧的供应与能量代谢方式的不同。前者以无氧代谢为主,后者则以有氧代谢作为主要的供能方式。
(三)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一条运动神经纤维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是肌肉的最小功能单位。当神经冲动沿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至该运动单位的所有肌纤维时,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因此,运动单位募集得越多,肌力越大。研究表明,在20%~80%最大收缩时,肌力的改变是靠神经系统募集不同数量的运动单位而实现的。当肌力达到80%以上最大收缩时,肌力的增加则通过增加神经中枢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而实现。因此,神经冲动发放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四)肌肉的初长度
所谓肌肉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肌肉收缩时会产生较大的力量。这是因为被牵拉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腱梭)受到刺激,从而反射性地增加了肌肉收缩力。
(五)肌收缩类型
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产生不同的力量,其中离心收缩过程中产生的肌力最大,其次为等长收缩,最小的为向心性收缩。
(六)年龄与性别
肌力约在20岁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肌容积、肌肉的横截面积因肌纤维变细而减小,55岁以后衰退速度加快。此外,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增多也可以影响肌肉的力量。就性别而言,男性肌肉的力量较女性强。
五、评定目的
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在肌力评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基于其自身专业特点,在评定的目的上又各显其特殊性。
(一)物理疗法评定目的
1.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
2.软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
3.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例如,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等。
4.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
5.评价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二)作业疗法评定目的
肌力状况与个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例如,完成进食、穿衣、梳洗等动作需要上肢一定肌力作保证;行走购物、上下楼梯则要求下肢具备相应的肌力。肌力减弱将使患者完成这些日常活动变得困难,甚至不能进行。因此,当肌力下降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时,作业治疗师有必要对肌力减弱的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检查。评定目的包括:
1.判断肌力减弱是否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作业活动。
2.从远期目标判定肌力减弱是否需要采用代偿措施或使用辅助具与设备。
3.判定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力是否失衡,制订肌力增强训练计划或使用矫形器以预防畸形。
4.工伤、运动损伤、事故所致的残疾鉴定和丧失劳动力程度鉴定标准。
六、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横贯性脊髓炎。
2.原发性肌病 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3.骨关节疾病 截肢、骨折、关节炎、手外伤、烧伤。
(二)禁忌证
1.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
2.局部严重的疼痛。
3.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