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改革: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
- 张晖明 钟宁桦 黄少卿 潘英丽主编
- 20字
- 2021-03-31 09:56:05
第5章 “垂直结构”下的国有企业改革[3]
王勇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部市场需求长期疲软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结构性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杠杆率上升等问题,尤其在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最为突出。与国有企业债务不断上升相对应,民营企业杠杆率则出现了持续下降,我国国企杠杆率不断上升,这与2001—2007年工业中的国有企业整体利润率(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高于民营企业整体利润率的情形完全不同。尤其是201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下行期,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已经从危机前2007年的7.56%下降到2016年的不足3%。2016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为-6.8%,表明出口已经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这一新常态下,如何正确处理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如何理解2008年后国企整体利润率出现反转开始低于民企利润率?如何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此消彼长的相对变化?如何推动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客观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活力和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含义。
图5.1 中国工业企业中的国企与非国企的利润率(总利润/总产出)趋势图
如图5.1所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绩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以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利润率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而2001—2007年间,国有企业利润率高出民营企业近2个百分点。然而,2008年后,国企利润率不断走低,尤其在2013年后,国企利润率出现显著下降。2015年,国企利润率已低于民企1.6个百分点(如图5.1)。同时,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国有企业利润率与出口率(总出口与GDP之间的比值)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性。总出口占GDP中的比重与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同步变动。然而数据显示,该段时期内,我国国企的直接出口量一直远远低于非国企的直接出口量,而且国企出口比重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一直在不断下降,2012年以后已经降到14%以下。尽管如此,与民营企业利润率相比,国企利润率与出口的相关性却更高。
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企与民营之间关系经历了动态调整和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使得国有企业逐渐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制造业(比如服装业、家电产业等等)与消费型服务业(比如酒店、餐饮、娱乐等等)这些下游产业中退出,而在能源、金融、电信等生产中间产品和中间服务的这些关键的上游产业中依然处于主导甚至垄断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上游国有企业主导、下游民营企业主导并且更加开放的“垂直结构”。在这个“垂直结构”中,上游国企向下游的民营企业提供不可贸易的(或者虽然可贸易但是受到政策规制的)中间品或者中间服务,而下游民营企业则向国有企业购买这些关键的中间品与中间服务,并利用其他可贸易的中间品生产最终产品。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在下游产业的“国退民进”,到了2000年左右,“垂直结构”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好处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不断转移的结构转型过程(主要是工业化)以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重新开启的积极参与到世界贸易体系中去的贸易全球化过程,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处于下游的民营企业更是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出口导向型的政策环境下,出口与产出都迅速扩张,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这种“垂直结构”,处于上游的国企能够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在这个工业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向下游的民营企业销售更多的中间产品与中间服务,从而能够不断获得整个生产过程中更大比例的利润。因此,也就出现了图5.1所示的相比民企,国企利润与我国出口相关度更高的事实。也就是说,由于产业价值链的关系,上游国企可以通过下游的民企实现间接出口,而且上游的垄断使得国企能够从下游的出口中得到比下游民企更多的利润。
以上这种“垂直结构”的逻辑阐述最早是由李系、刘学文和王勇(2014)提出并且系统论证的。迄今为止,基于这种垂直的产业结构特征来分析国企民企关系的视角尚未引起学术界与政策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将重点根据这篇论文以及杜巨澜与王勇(2015)这两篇论文的核心思想来进一步阐述2007年之后这种“垂直结构”对国企与民企绩效变化的解释,强调的是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具体应用(王勇,2017)。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降低,加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国的外需相对下降。在内需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外需下滑限制了下游产业的产量扩张,同时劳动力与土地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等等,也在不断挤压下游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又通过产业链导致对上游企业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下降,而上游国企征收的是垄断加成价格,所以当需求量下降时,收入以及利润的下降幅度甚至要高于下游的民企。这就是为何图5.1中2007年之后,国企与民企利润率普遍下降,前者甚至下降得更快。同时,根据这个“垂直结构”的分析,与下游民企相比,上游国企的供给由于生产周期更长,生产计划调整更加缓慢,从而更容易出现产能过剩以及“僵尸企业”的现象,这个推论与相关数据也是一致的。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种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解释我国目前国企和民企之间“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资源配置效率、去“过剩产能”以及要素市场等领域的影响,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更加详细地论述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垂直结构”的数据证据,并且充分阐述其内在逻辑;第三部分论述这种“垂直结构”的危害性以及相关国企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第四部分讨论按照这一思路推进国企改革将会带来的经济效果;第五部分进一步提出如何推进国企改革的有关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