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衣卫
  • 易强
  • 2976字
  • 2020-06-24 21:13:22

东厂平衡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祖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机构——东厂。关于东厂设立的时间,大多数史籍的记载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罪惟录》的记载则是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即掌锦衣卫事都督佥事刘忠擅自将后军都督府都督程宽逮捕下狱一事发生后,过了大约五个月。《罪惟录》,帝纪之卷三。奇怪的是,在如此重要的机构的初创一事上,官修史籍的态度似乎讳莫如深。《明史》的记载不过一句话而已:“是年(永乐十八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刺事。”《明史》,卷七、卷三百四。《明太宗实录》则索性没有记载。

根据明人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以及清人陈鹤的《明纪》的记载,东厂的办事机构位于北京东安门北(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厂督都是当红太监;东厂的职责是“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明纪》,卷第十。

东厂之设,在某种程度上与迁都北京有关。《明通鉴》编著者夏燮考证,东厂设立的时间是永乐十八年八月。《明通鉴》,卷十七。当时,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的北京宫殿接近完工,《明通鉴》,卷十五。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占卜国运的钦天监上奏称,次年正月初一是大吉日。一个月后,成祖诏定“两京制”,以次年改北京为京师,南京原有各曹皆保留,不再称京师,而且原京师各曹印信要转交北京各曹使用,自身别铸印信,其上加“南京”二字。十一月,成祖将迁都一事诏告天下。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落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贺,大宴群臣。北京正式成为新都。《明纪》,卷第十。

夏燮在《明通鉴》一书中写道,永乐十八年八月,因北京初建,格外锐意防奸,故广布锦衣卫官校,专司缉访事宜,可是又担心外官徇顾私情,于是在东安门北边设立东厂,交给太监督掌。从此以后,“中官日益专横,不可复制”。《明通鉴》,卷十七。《明纪》提到的一个细节是,东厂与东安门外新建的“十王邸”相去不远。《明纪》,卷第十。另,“十王邸”可能并非十位亲王的府第,也可能并非十处建筑,而是一处专门用来“招待来京朝觐的封国王爵的馆驿,是进京宗室王公的临时住所”。见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宝臣撰写的文章《明京师十王邸考》。

明宪宗成化年间的内阁大学士万安也在一份奏本中写道,北京初建,成祖出于防微杜渐的考虑,无所不用其极:起初命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后又恐外官徇情,又成立东厂,交给内臣提督控制。这两个机构“彼此并行,内外相制”。《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显然,根据万安与夏燮的说法,东厂与锦衣卫之间的关系是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且相对于锦衣卫,成祖更信任东厂。

东厂初设时的建制已无从考证,这里只能对建制相对成熟时的情况先作简单介绍,其余内容将在后文进行补充。

根据《明史》及《五礼通考》等史籍的记载,东厂掌印太监只有一位,他有可能出自司礼监,也可能出自御马监和内官监。成化年间,太监汪直用事期间,东厂太监尚铭即来自御马监。但发展到后来,提督东厂太监主要出自司礼监,而且往往由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司礼监的行政级别只有四品,但实际上,掌印太监手握的权力与内阁首辅相当,东厂太监的权力与正二品都御史相当,秉笔、随堂等太监的权力与内阁大学士相当。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太监,以及秉笔、随堂等太监,都各有私臣,例如掌家、掌班、司房等。《明史》,卷七十四;《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九。

根据《明宫史》的记载,东厂太监持有关防(即印信)一枚,寻常宦官的奉差关防,一般只刻有“某处内官关防”字样,东厂太监关防则刻有篆文“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显得十分隆重。遇上要秘密上奏的书信,东厂太监一般用这枚关防钤封。天启四年(1624年),为了避御讳(天启皇帝名为朱由校),关防上的“官校”二字改为“官旗”二字。

东厂太监的私臣人数并不确定。比较可信的记录是,天启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旗下,有掌班、领班、司房等私臣40多人。他们头戴圆帽,身着直身(其状与道袍相似),脚穿皂靴(鞋底厚白,黑色高帮)。另有管事12班,他们头戴圆帽,身着曳撒注1:,脚穿皂靴。还有百余名负责办事的挡头,分为子、丑、寅、卯等12班,他们头戴圆帽(一说尖帽),身着青色袨褶注2:,脚穿白靴;若立功升职,则改穿黑靴。《酌中志》,卷十六。

注1:确切地说,“曳撒”二字本应是“”与“”;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

注2:“袨褶”的“袨”字,本应是“”,它是明代男子穿着的一种短裙。

在挡头之下,还有番役1000多人。挡头和番役,通常又被称为“档头”和“番子”,是频频出现于通俗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其中,“档头”即“役长”,也就是“番子”的上司,主要由最有眼力、最会办事的锦衣卫校尉或者力士充任,也不乏来自江湖或绿林的“大侠”。

城狐社鼠,是东厂挡头与番役的重要消息来源。这些流氓无赖以东厂为依托,公然行敲诈勒索、公报私仇之事。他们打听到别人的“阴事”后,会偷偷向挡头汇报。挡头则视其事大小,给予他们一笔赏金。在行话中,“阴事”被称为“起数”,“赏金”被称为“买起数”。

挡头了解情况后,会领着番役突然袭击嫌犯。若嫌犯的态度与贿金令他们满意,他们一般会放他一马,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要是他们不满意,就会动用私刑,行话叫“干醡酒”,也叫“搬罾儿”,残酷程度远超官刑。若对方能招出更大的案情,牵扯出更重要的人物,东厂一般会给他们一笔可观的赏金,并且不追究他们的罪责。

若勒索不成,贿金不足,或者线报无用,挡头番役会立即禀报皇帝,将嫌犯打入北镇抚司监狱。北司监狱共有刑具18种。根据惯例,嫌犯入狱后,每种刑具都要用一遍。所以,除非得到特别关照,只要嫌犯进了北司监狱,就是死路一条。

东厂番役主要有两项任务:其一是“听记”,即监督内府会审大狱及北镇抚司拷讯重犯;其二是“坐记”,即前往其他府衙及各城门进行搜访。

除了城狐社鼠,许多胥吏也是东厂的眼线。他们会将重要消息上报挡头或番役;这就是行话所谓的“打事件”。遇到紧急的事情,挡头和番役有权夜访东华门,从门缝中投递情报,由专人立即转送皇帝。

万历年间的东厂官署悬有匾额一块,上书“朝廷腹心”四字,这是东厂太监冯保请神宗赐下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九。大厅左边有一个小厅,里面供奉了岳飞——忠义精神的化身——的画像。厅后的砖影壁上,雕刻了狻猊等猛兽的形象,以及狄仁杰断虎的故事。大厅西边有一座祠堂,供奉了所有已故东厂太监的牌位,祠堂前立有牌坊,上书“百世流芳”四字。南边有一所监狱,但只关重犯,轻罪犯都关在东厂外的其他地方。出入东厂一般走西南门,南大门不轻易开启。《明宫史》,卷二。

东厂有两个负责办案、审狱的贴刑官,人选主要来自锦衣卫。掌刑官由千户担任,理刑官由百户担任。《明史》,卷九十五。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锦衣卫掌印官奉旨办事,在京城内外缉访奸宄时,一般会带领属官两名,以及旗校80人;若是东厂太监奉旨办事,则统领另外一批官校,但这批人也都来自锦衣卫。《明会典》,卷一百八十。

除了上述职责,东厂要做的事情还包括:每日造访兵部,查看是否有重要的人事变动,查看是否有重要的塘报;在京城及皇城各门巡察关防出入情况,哪里有火情、哪里遭遇雷击也要上报;到了每月最后一天,还要奏报京师杂粮、米、豆、油、面的价格情况《明宫史》,卷二。——这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因为对皇帝来说,了解物价的情况,就能了解农岁的丰歉。此外,发生在皇城禁地的杀人案件,东厂也要过问。

查阅史籍,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自东厂设立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去世,锦衣卫似乎没有发生重大的违反纲纪的事件。究其原因,东厂对它的监督或者制约,应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成祖去世之后,这两个机构的关系发生了其创始人不愿意看到的变化:得宠的宦官可以将子侄安排进锦衣卫担任高职,且他们往往担任世袭职务,而非流官。久而久之,东厂太监与锦衣卫官员表里为奸,擅作威福,甚至完全不做正事,连禁门守卫的工作都做不好。由于宦官经常私自役使官校,锦衣卫人手经常不足,有时为了应付点阅及巡警任务,甚至不得不雇用市井无赖或者乞丐充数。《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