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Sorry,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现实
- 你要聪明地努力,才有不俗的未来
- 杨阳
- 10322字
- 2020-04-20 17:09:12
那些恶习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纵容
人类最大的恶习就是纵容自己,让欲望无休止膨胀,让情绪肆意泛滥,让安逸享乐变成一种习惯。虽然在现实的社会里,我们有时必须选择隐忍与屈就,可是无限度的纵容只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
一位朋友失恋了,半夜打电话过来诉苦,听他的声音我就知道他又喝醉了。
“女人都太现实啦,嫌老子没车、没房、没钱……”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喝着酒。
我还挺不喜欢这样的朋友,工作不顺心了喝酒,爱情失意了喝酒,开心了还要喝。关键是喝醉了,他不分时间、场合来向你倒苦水,你去开导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大通,他却漫不经心地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只是做不到……”一次两次是这样,次数多了也懒得说什么。
如此纵容自己,用酒精去麻痹思想,旁人如何拯救得了?
还有一位朋友游戏成瘾,在家就死守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好像手指粘在了键盘上,扯都扯不下来。好不容易外出了,还抱着手机,眼珠贴着手机屏幕,根本无暇顾及旁人和周遭的风景。
我也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纵容自己在虚拟的世界,而不活得更现实一些呢?
毕竟现实的世界里有我们爱的人,有爱我们的人,有温馨的下午茶,有朋友的小聚,有真人互动的小游戏。或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他能忘记许多现实的烦恼,会获得现实中缺失的存在感与成就感,又或许虚拟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符合他的理想,谁知道呢?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需要我们去承受的事情确实太多了,有些是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比如,突如其来的坏天气、拥堵的交通等。有些却是我们力所能及、能够支配与改变的,比如,不再纵容自己的坏习惯、坏情绪等。
很多人选择无限度地纵容自己,对这些事情熟视无睹,时而又任由自己的情绪泛滥,任由自己的精力白白流失。或许,他们已经对自己所纵容的事情习以为常,拥有了一定免疫力,所以才会感知不到这些不应该有的纵容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现在你可以想想自己:你是不是体重超标,整天都吵着“要减肥、要减肥”,却还总是大鱼大肉,往嘴里塞各种垃圾食品呢?你是不是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大吃大喝,却总还是有“下一次”呢?你下定决心不再嗜酒抽烟,不再熬夜,也是如此纵容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弱点,这些弱点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尽力节制能够避免随波逐流,能够守住自己的底线;放纵自己,却只会自食恶果。
我认识一位叫小茹的漂亮女孩,大学毕业之后她便进入一家外企在北京的办事处工作。由于公司规模不大,小茹的工作十分清闲,薪水还不低,让身边的朋友十分羡慕。
小茹的外表时尚靓丽,作为公司里唯一的女性,自然受到男同事们的“特殊关爱”。而且,总经理是一位颇具绅士风度的美国人,平时如果小茹和男同事闹矛盾了,只要无关原则问题,总经理总是会说:“男士应该有绅士风度,不要和女孩子计较太多!”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小茹的“公主病”越来越严重,甚至肆意纵容自己的小情绪。
有一次,她和几位男同事去上海参加展会,由她负责的文件遗落在家里,导致工作延误,男同事说了她几句。回到北京后,她居然赌气提出了辞职申请。
总经理为了稳定团队,好言挽留了她,她却将此当成一种“胜利”,以后只要工作不开心了,就将递辞呈当成一种“武器”,经常放纵自己的情绪闹辞职。
后来,总经理终于同意了她的辞职申请,这让她感到十分意外。
她以为总经理会一直“宠着”她,一直挽留不让她离开公司,没想到却弄假成真了。
我很同情小茹,倒不是因为她的遭遇,而是她对自己的纵容把自己给坑了。
“人要有敬畏,不可放纵。”人生的诸多悲剧都是纵容自己造成的,而有的人将纵容当成“宽容”。无论是对自己纵容,还是对他人纵容,如果到达了一定程度也不知道收敛,就会酿成悲剧。因为无限度地放纵自己,只会让人失去约束,让理智变得苍白,让恶习恣意生长,在毫无顾忌中失去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你的低情商恰恰是因为你太懒
有人以懒为荣,甚至将懒当成一种时尚,懒得起床,懒得做饭,懒得收拾屋子,懒得出门,懒得交朋友,懒得谈恋爱……如果可以,他们宁愿站成一尊雕塑,一动不动,或者与床结合,永远都不用起来。这样的懒已经不是情商的高低问题,而是一种生活的病态。
前不久,网上有一则帖子非常火,标题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复习”。
帖子的内容是一些图片搭配一些“胆大妄为”的言论:“只要胆子大,天天寒暑假”“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人有多大胆,复习拖多晚”“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复习”……
尽管这些“言论”带有玩笑的性质,很多年轻人转发也仅仅为了娱乐。可是在笑过之后,这些被当成“表情包”的图文仍旧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反应了很多人“以懒为荣”的心理状态。无论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朋友圈,类似这样的言论并不少见:
“美好的一天,都是从懒床开始的!”
“一天从中午开始,早饭从午饭开始……”
“三十双袜子都用了一遍,懒癌已经到了晚期!”
“不要那么赶,不是还能临时抱佛脚吗?”
“睡什么睡,起来嗨!”
在朋友眼里,我也是一个十足的懒人,平时懒得出去走动,懒得打电话,懒得聚会,懒得写稿子。我倒不是“以懒为荣”的人,而是被“懒癌”感染的无辜受害者。
很多自由撰稿人都有拖稿的坏习惯,我的一位同事,就是一位资深的拖稿症患者。
他习惯了晚睡晚起,每天醒来已经是中午了,还要赖床刷刷微信、看看视频,等洗漱完毕,吃个快餐,基本已经是下午两三点了。
这时候,他才急匆匆地打开电脑,想起手中还有几份火急火燎的稿子要交。
可是,才刚敲出几个字,手机又收到了微信的推送信息,正好是他所关注的内容;刷完微信,一直在追的美剧又更新了,他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又看了两集美剧;看完美剧,发现群里正聊得火热,他又忍不住扯上几句;刚聊完天,游戏好友又在召唤他……
几场厮杀后,夜已深,又到了晚饭时间……稿子呢?还是明天再写吧!
同事的“懒癌”已经到了晚期,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还说“晚起毁上午,早起傻一天”。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也给我讲过两个懒人的故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六月,黄灿灿的杏子挂满枝头,如此诱人。
一位懒秀才头枕着双手,躺在杏树下,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动不动地盯着树枝上熟透的杏子。一位路过的农夫看见后,很不解地问他:“你这是在干吗呢?”
懒秀才没有动一下脑袋,十分慵懒地说:“我在等杏子掉进我的嘴里呢!”他脑袋旁边有好几枚杏子,差点就掉进他的嘴里了。
农夫轻蔑地说:“你也太懒了吧!想吃杏子又懒得去摘,还想让我帮你吗?”
懒秀才说:“好啊,你帮我把地上的杏子放进我嘴里……”
农夫也很热心,想要帮一帮这个懒秀才,只是他懒得弯腰,懒得伸手去捡,于是用脏兮兮的脚夹了一枚杏子扔进了懒秀才的嘴里,懒秀才还吃得津津有味!
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说过:“我是懒人,难道不能为懒惰找点依据,以成懒人之美?”
罗慕洛的话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上的“懒蚂蚁效应”:工蚁一直被称为最勤劳的精灵,不过生物学家发现,工蚁作为群体好像整天都在忙碌中,作为个体却把大半时间用在花影叶下。工蚁偷懒一是为了调节自身,二是为了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如此一张一弛。
“懒蚂蚁效应”在公司里表现为一个公司或团队里面,那些核心人才懒于杂物,勤于动脑,拥有超乎常人的技能与远见。这些人才善于“偷懒”,也懒出了新境界。只是,“懒蚂蚁”型人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那种能力或远见,就不要随便以此自诩了。
很多人喜欢科比,不仅仅因为他精湛的球技和难以超越的战绩,还因为他的努力与勤奋。
科比曾经说过:“我最无法容忍那些懒人,我和他们的语言不同,也无法理解他们……如果我不说这些人又懒又蠢,那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科比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如果你还不够努力,又凭什么说自己到了“懒癌”晚期?凭什么总是在朋友圈里秀自己的拖延、抑郁和失眠?
我听过一句最犀利的话:“你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矫情,你所谓的拖延症不过是懒,你所谓的失眠只是因为不困!”很多人说自己情商低,不愿意付出太多努力,也只是因为懒。
成长会告诉我们,懒人自有“懒报”,为什么走上红毯的人不是你?站在领奖台上的人不是你?被掌声和鲜花簇拥的人不是你?为什么开名车、坐头等舱的人不是你?拿着高薪、工作惬意的人不是你?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你太懒!
所以啊,太懒的男孩最后都变成了这样子——干着最累的体力活,拿着最低的薪酬;吃不完的方便面,抽不完的低档烟。太懒的女孩子都变成了这样子——穿最廉价的地摊货,用最劣质的化妆品,交最懒的男朋友。
对于“懒癌”患者来说,床的魅力是无穷大的,谁忍心让一床温暖舒适的床空荡荡地留在房间里呢?你晚上本来想要加班赶做一个方案的,结果又遇到朋友请吃饭,于是你想:晚上回来加班一个小时也就赶出来了。晚上赴约,吃饱喝足,回家就倒在床上再也不想动了。
这时你又想:明天早起一个小时,肯定能够赶出来的。
第二天,你的闹钟肯定是“失灵”了。醒来时间已晚,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匆忙洗漱,然后冲出门去追公交车……如果运气不好,遇到交通拥堵,上班迟到就无法避免了。
这一系列墨菲定律都是“懒癌”造成的。如果你已经对此忍无可忍,就开始行动起来,做出一些改变吧!调整休息时间?勇于行动?给自己制定目标?我想你能够想出的办法一定比我多,只是你需要有想要改变的心态,不再因为懒而降低自己的情商。
所有的错误都只能由自己埋单
小时候犯了错,我们会像小鸵鸟一样躲进父母怀里,只要小脑袋埋得够深,就不会大难临头。这样的娇惯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以至于很多人长大了、犯错了,仍旧习惯性地寻找庇护,不愿意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我很羡慕自己的朋友,他有机会出国留学,在美国深造,一直待在国外工作、生活、学习……前段时间他回国,和我讲起了国外的各种趣事,真是开了眼界啊!
朋友住在旧金山郊区,他的邻居是一对和善的美国夫妇。一年圣诞节,这对夫妇的小儿子在自家门前玩耍,不小心将手中的篮球砸向了朋友家的落地窗,一块玻璃碎成了碴碴。
小男孩因为害怕躲了起来,朋友却看得一清二楚,不过他认为一块玻璃并不贵,也不打算去追究什么。那天已经很晚了,卖玻璃的商店都关了门,朋友只能等第二天再去买。
没想到,第二天大清早,闯祸的小男孩就在玻璃店员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崭新的玻璃。
小男孩有点害羞,小声地说:“对不起,叔叔,昨天不小心砸碎了你家的玻璃,因为太晚商店都关门了,所以只能等到今天早上才给你买了一块玻璃送过来……”
朋友为这个小男孩有这样的勇气来承担自己的过失感到十分惊讶。他原谅并喜欢上了这个小男孩,请小男孩吃了早餐,还将一袋“中国饼干”塞进了小男孩的口袋里。他以为,事情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然而,那天下午,邻居夫妇又领着小男孩登门造访了。
他们将那袋“中国饼干”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朋友,还说:“孩子犯了错,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不应该得到奖励的!他赔偿你家的玻璃,几乎用掉了所有零花钱,但是我们不会给他任何‘补助’。如果钱不够,我们会考虑借给他,但是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
夫妇俩的一番话,听得朋友大汗淋漓,他想:如果在中国,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父母为他埋单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孩子没有成年,就像不用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一样。
朋友说,那对美国夫妇挺现实的,对自己的孩子也那么“苛刻”,可是又让他感到震惊,毕竟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同,如果那样能够让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过失埋单,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未尝不是人生的宝贵经验呢?
一个人在犯错之后,不愿意为自己的过失埋单,而是一味地推脱和逃避责任,最后只会自食其果、伤害他人。有人认为,现实的世界不会袒护任何人,而只会公正地奖惩。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又会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因为别人的过失而付出代价。
一些人总是惹我们生气,他们的行为及言论很容易让我们火冒三丈。“真是气死我啦!”仔细想想,其实是别人在犯错,而我们自己受折磨。如果惹我们生气正是对方的目的,那他很容易就做到了;如果不是,我们生气又为什么呢?
以前经常听一个电台,本来是喜欢里面的一个音乐节目,后来却被一个交通求助类节目吸引了,因为里面总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打来“求助”电话,尽显人生百态。
有一次,城中发生了惨烈的交通事故,一位伤员需要立刻送往医生抢救,却被堵在了半路上。那档节目的主持人一边实时播报路况给接送伤员的的哥,一边呼吁其他车主见到急救车时能够为其让路。半小时后,的哥打电话到直播间,说已经将伤员送到医院,非常感谢一路上主动让路的车主们,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这样温馨、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不免让人感动,甚至能让堵在路上的焦灼心情平静下来。有时候,那档节目也会接到一些“滑稽”的电话,比如,有位听众打进电话,说自己必须赶在八点前去海关签一份协议,不然就需要赔偿好几十万的违约金。他说得声泪俱下,可是我在想,如果自己在路上遇到这辆车,会不会主动“让路”呢?尤其自己也很赶时间的情况下……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都会遇到需要别人“让路”的情况,但不是每一次都会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行程,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让路”。因为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为什么非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呢?况且,我们没有义务去为别人的过失埋单。
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强行插队”的人,特别是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去年有事飞去广东,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机票需要改签。为了不影响行程,我和朋友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柜台前去排队,终于轮到我们时,身后突然有旅客冲上来,大嚷着说:“我的航班马上要起飞了,能不能插个队啊?”
我的航班不是特别急,便给他“让路”了。没想到几分钟之后,又有一位旅客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自己快误机了,希望能插个队……虽然我的时间并不是很赶,可是这样的“强行插队”仍然让我感到不悦。这时,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对排队的旅客说:“大家不要找理由插队,谁都很赶,请按顺序来办理登机手续!”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给别人“让路”是一种美德。可是,一个人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要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埋单,这也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让路”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为代价,而他人的“特殊情况”只是一种含糊的概念,甚至是他人的过失及错误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其埋单,否则那和道德绑架有什么区别呢?
哲学家安·兰德有一部捅道德“马蜂窝”的作品叫《自私的德性》,里面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论述:理性的人绝对不会盲目地去迎合他人的非理性、愚蠢或欺诈,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标准及判断。所以,我们没有责任去为他人的错误或不自律“让路”,那样只是纵容他人的错误而已。所有的错误,都只能由自己埋单,这就是现实的世界。
人要学会自律,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也不要成为别人的牺牲品。
为何你总是受到打击的那个人
你不要总是抱怨现实给你太多打击,其实是你的内心过于脆弱了。如果你的喜怒哀乐都取决于别人的言行举止或者外界的风吹草动,那你就不能算是为自己活着,而仅仅是别人的傀儡,是被现实所玩弄的木偶。
在国内某档心理访谈类节目上,一位女嘉宾说自己长得不漂亮,所有人都看不起她,朋友同事都挑她的毛病,上司也总是刁难她。如果有人在她背后交头接耳,她就会莫名地气恼,总觉得别人在谈论甚至取笑她。
在她看来,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作对,处处都在打击她。所以她决定去韩国整容,要隆鼻、抽脂、丰胸。结果呢?整形回国后的她,仍然处处受到打击,别人说她“假”,说她的鼻子是歪的,说她还没有以前真实可爱了。
事实上,这位女嘉宾原先长得并不丑,五官端正,眼睛圆圆的,只是脸上没有青春女孩应该有的阳光气息。她的表情总是显得很委屈,还带有一丝哀怨,看起来十分阴郁。如果她能够放松自己的面部表情,加上女人天生的化妆技巧,大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
可惜,她内心的不安与猜疑破坏了所有。她认为公司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找茬,可质检人员的本职工作不就是挑错吗?她觉得自己不够漂亮,所以质检人员才故意针对她的。她还说上司总是来找麻烦,其实同事们也被上司批评过,别人能够调整好心态坦然接受,她却感到备受打击,不断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难道真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女嘉宾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心理学家走到主持人身边耳语了几句,然后回到座位上问女嘉宾:“你觉得刚才我和主持人说了什么?”
女嘉宾很肯定地说:“是在讨论我的长相或穿着,至少是在说我……”
心理学家笑了笑说:“你听到我们说什么了吗?”
“没有。”
“那你听到那些‘议论’你的同事说什么了吗?”
“没有。”
“这样说来,你并没有亲耳听到他们说你的坏话,只是你主观是那样认为。”心理学家继续说,“其实刚才我只是建议主持人将背景音乐弄得柔和一些,主持人说她注意到你脖子上的项链很漂亮……”
女嘉宾有点不好意思,脸颊上出现一片绯红。
心理学家又说:“当有人从我们身边经过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瞄上一眼,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去谈论这个人,更没有必要去说这个人的坏话。”
女嘉宾反驳说:“然而确实有很多人说我不会打扮自己,说我长得不漂亮……”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亲人、朋友那样关爱照顾我们,有的人甚至会故意伤害我们。面对伤害我们的人,难道我们就应该被打击,然后退避三舍吗?”
心理学家的这番话让女嘉宾十分受益,她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能够打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面对别人的打击,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只要内心强大,就能做到刀枪不入。
你是否也很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很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每天都在猜测中度过?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自己内心的不安所束缚,就会让自己一味地软弱下去,在外界的打击中倒下。现实生活中很多美好都是在无谓的不安与软弱中日渐消糜的。
在现实的世界里,没有谁能够取悦所有人,就像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农夫看来能够滋润麦苗,在行人看来却是恼人的泥泞。你要记住,哪怕是手艺最精湛的厨师,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因为众口难调,有人偏爱清淡,有人无辣不欢,有人却喜咸。生存于世,最应该了解的就是自己的优缺点,不卑不亢。
当别人打击、毁谤自己时,要想起自己的优点,想起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且告诉自己:“别人根本不了解自己,自己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差。”
当别人夸赞、逢迎自己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要想起自己的不足之处,告诉自己:“别人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自己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
国外有一位画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专门请人指出自己作品的缺点,结果被批评得一文不值。受到打击的画家向朋友讲述了这件事情,朋友建议他说:“同样是这幅画,你让别人来找出它的优点,看结果会怎样。”
第二天,画家按朋友的方法再次展出自己的作品,结果被夸得十全十美。
画家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的作品多么完美,总会有人批评;无论自己的作品多么糟糕,也会有喜欢,所以只要安心画好自己的画就行了。
美国“天才老爹”比尔·寇斯比在新片的宣传会上谈论过自己的成功秘诀,他说:“我并不知道自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可是我知道失败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想要取悦所有人。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了,并不是因为他缺少成功的资本,而是妄图取悦所有人,结果一事无成。”
如果你活着是为了取悦他人,总是受到打击就不奇怪了。
一位很有写作天赋的网络写手对我说,有读者在他的微博上留言打击他,说他根本不适合写作,就算写了小说也出版不了,还说他的文字就是小学生水平。为此,他感到十分委屈,还说以后都不想再写东西。
我感到很不理解,一位写作人才因为读者几句打击的话,就要放弃自己的写作梦想了?这不是典型地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别人的评价之上吗?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必须让自己内心强大,不要因为别人的打击而独自难过。要知道,还有一些人喜欢用讽刺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他们会故意打击你,让你无地自容。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要充满自信地肯定自己,因为打击你的人不一定比你优秀。
人生不会因为别人的打击而贬值,只要内心足够强大,百炼终将成钢!
当一腔热血变得一文不值
你努力过,却失败了;你的一腔热血,最后变得一文不值。这是现实的教科书,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成功,放弃努力就一定输得很惨!
有一段时间,南方某大学礼堂内的励志成功学演讲视频在网上被疯传。视频中,声情并茂的励志问现场的大学生:“相信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近60%的大学生毫不犹豫地举了手。
大师再问:“相信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同学请举手。”
结果只有20%的大学生举了手。
另外一小部分没有举手的大学生,可能正处于不确定状态。
面对这样的结果,励志大师说:“认为努力一定会成功的人,并不是被心灵鸡汤所毒害了,而是充满了智慧,他们坚信努力会带来成功,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成功的保障。”
我很赞同这位励志大师的说法,成功的重点不是努力了就会成功,而是一直抱着努力的信念。现实的世界不会给你任何“情面”,不会因为你努力了,就必须给你相应的回报。
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生活,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有努力了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努力了才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不同的答卷——有人刻苦学习,不分昼夜地背诵课文、单词和语法;也有人成天玩乐、各种舒坦。星期天,有人忙着逛街,和游戏队友披甲厮杀;有人却趴在书桌上啃书,解析各种几何题……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有人废寝忘食地学习,却只考进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而那些平时看上去并没有多努力的人,却收到了众人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多数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心里在思忖:难道自己还不够努力吗?别人玩乐的时候,自己明明在努力学习,甚至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掰成两天来用,结果却并没有什么用。自己呕心沥血才换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别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难道真是智商或天赋的问题?如果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徒劳吧!
去年和自己的恩师去市展览馆看画展,那些充满奇谲想象力的作品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不禁对恩师说:“能够画出这样的作品,真的需要很大的天赋啊,普通人肯定画不出来。”
恩师却不赞同,他说:“我没觉得这些作品有多好啊!你看看那边那幅,看起来就很幼稚。如果你待在大学里天天画画,恐怕水平都比这些作品好很多。”
我知道恩师是在夸我,不过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记得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花两个小时在同一件事情上,两年以后他就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许正因为如此,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才会受到别人的非议:“那也没什么厉害的,只要我努力了,也能够像他那样,甚至比他更好!”
可事实上,就算你付出了别人那样多的努力,也不见得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正如那次画展,我想很多人小时候都喜欢画画,都有一个成为画家的美好梦想。可是每天面对那些不苟言笑的白色雕像,每天画着同样枯燥的线条,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来呢?所以,有的天赋其实是在不断重复的努力与坚持中被打磨出来的。问题是你努力过,还是一直在努力。
如果没有太多条件的硬伤,任何领域都能够通过努力来获得成功的,这是不变的真理。比如,我的声音条件有限,五音不全,如果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可能会很有难度,甚至可能让自己的一腔热血变得一文不值。但是我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一名主持人,却是有可能的。
一位销售员每天拜访几十位客户,下班时间还忙着和客户聊微信,想要亲近客户,让自己把东西卖出去。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揣摩客户的心理,盘算着如何提高自己的业绩。为了做成一个单子,他说了很多话,走了很多路,费了很多心思,一个月到头却只做成几个小小的单子,这样的结果明显和他的努力不成正比。
月末公司评选销售冠军,他以为老板会因为他的努力而夸赞几句,没想到上台领奖并接受表彰的人,竟然是另一位靠家族关系做一笔大单的同事,这让他更受打击。他很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关于销售的书籍他看了一本又一本,整天想客户之所想,爱客户之所爱,费尽了千辛万苦才取得那样的销售成绩。
另一位同事呢?仅仅靠关系就签了一个大单,这个大单还是自己辛苦一个月的销售总和。他感到很不公平,自己没有任何背景,所有的努力在关系面前都显得那样单薄无力。
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很多人不免轻蔑一笑。这可以成为你不去努力的理由吗?在现实面前,有无数条路给你选择,有的平坦如同康庄大道,有的崎岖多坎坷,有的捷径只属于别人。如果你和竞争者的目的地在同一个地方,你们有不同的路可以选择,别人有资本选择捷径,你就只能通过努力来弥补了。这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上面那位销售员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在之后的三个月里,他的业绩不断攀升,后来还成了销售部经理。而那位靠关系“夺冠”的销售员呢?当关系用尽之时,他的努力也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后来因为业绩不佳自动离开了公司。
这就是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或许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人生高度,可这并不是人生的最终高度,想要实现梦想,需要你的一腔热血,更需要你无所畏惧、风雨兼程。你要知道,决定最终成败的可能并不是所谓的天赋或者人生“起跑线”,而是坚持加上努力的实际行动。你的努力可能并不无收获,但不会次次无收获。
我身边有很多搞写作的朋友,有的混得比较好,有的却郁郁不得志。于是,我总是能够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以前傻傻的,总把自己当成文艺青年,总爱读一些文学作品,现在我不会那么傻了,而只会花时间去看一些有用的工具书,这样做没错吧?”
“我一直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注册过任何文学网站,可是我有时间就会写作,这个习惯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我的文章何时能够吸引到粉丝的关注,何时才能被编辑看中呢?”
“我很爱写作,却没有天赋,也不知道如何寻找灵感,你说我是不是应该放弃呢?”
对于这些朋友,我只会告诉他们:“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在这个领域是否有天赋上的欠缺?第二,你付出的努力足够多吗?”
一个人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尝试,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