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祛寒除湿一身轻

艾灸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绒和艾条在特定穴位上用不同方法熏灼,借助艾叶的温热之性温通经络并激发人体正气的一种操作方法艾灸可以驱散寒邪、消瘀散结,常用于缓解因寒湿瘀结引发的各种病痛。

艾炷灸

把艾炷直接或间接放置在穴位或患病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

直接把艾炷放在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施灸时,在穴位皮肤上先涂上一层凡士林,然后把艾炷放置在穴位上。粘牢后,从上端点燃艾炷,当艾炷燃至接近皮肤、感到发烫或灼痛时,用镊子夹去艾炷,换新的艾炷重新施灸。

此法适用于治疗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等。注意,不要让艾灰掉落在皮肤上,以免被烫伤。

间接灸

在艾炷和皮肤之间垫一样物品再施灸的方法。通常用大蒜、姜片等做垫隔物,这样做既可加强通经活络的作用,又可防止灼伤皮肤。

艾条灸

点燃艾条的一端,然后将其置于穴位或患病部上方施灸的方法。最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皮肤,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3~5厘米的距离,感觉局部温热而无疼痛感。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瘀滞有开散的作用。

雀啄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像鸟雀啄米似的一上一下移动,火头与皮肤应保持2~3厘米的距离。一般每穴灸5分钟。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施灸过程中要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与施灸处皮肤保持约3厘米的距离,左右往返移动或者旋转施灸。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除对局部的气血瘀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全身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施灸穴位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熏灸

艾熏灸包括烟熏灸、蒸汽灸和温灸器灸三种方法。

烟熏灸

把艾绒放在容器内燃烧,用艾烟熏灸穴位皮肤或患病处的方法,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蒸汽灸

把艾叶或艾绒煮沸,用蒸汽来熏穴位或患处的方法,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温灸器灸

温灸器一般用温灸筒和温灸盒等,把艾绒或艾条置于器具中,放置在穴位上施灸。这种方法热力均衡,温热刺激舒适,有利于气血运行,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痛腹胀等

艾灸的注意事项

灸头部穴位时,要小心操作,以免点燃头发。

这些情况不宜艾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定时忌灸。

患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中医认为,禁灸穴主要有四个:睛明穴、素髎穴、人迎穴、委中穴。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宜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乳头、阴部、睾丸,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忌灸

大血管处、心脏部位忌灸。

关节部位不宜直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