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家、产业经济学家和发展理论家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的新经济地理学,把生产地理置于城市和城市系统发展的中心,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业岗位与企业是城市与地区发展的发动机,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决定了工作岗位和企业的区位。这一研究议程必须从产业集聚和空间解聚开始,由此可以整合各种不同的力量,包括不同类型的规模经济、产品种类和质量、贸易成本、创新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因标准化、成熟市场和技术增强了城市系统的稳定性而产生的抵消效应等等。因此,这一研究议程还涵盖了如下议题:诸如历史的惯性,对生产技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冲击等。

将这一切上升到城市/区域层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加总问题。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为各个城市创建一个新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从而全面理解所有产业的规模、范围和区位参数,以使我们将这些参数向上投射到城市和城市系统中。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产业规模、范围、产品种类、灵活性以及要素成本等),也因为对城市的其他干扰性影响,特别是来自母市场的附属影响、地方行动者对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反馈,以及政策对位置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巨大影响。要把产业、人员和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总体教训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判断力将来自不同分析方法的各部分见解相结合才能做到。这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城市规模和城市专业化的类型和水平,为我们以模型化的方法分析城市系统变化奠定基础。我们需要创建这样的数据库,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系统变化提出一个在经济学上严谨可靠的观点。

对城市系统变化提出这种观点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地理环境中的创新经济学入手。具有创新能力的地方有着与整体经济不同的本地经济动态(价格体系)。具有创新能力与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地方在许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我将在下一章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