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舞学丛书”指的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丛书”,是在上海音乐出版社支持下出版的一套教材“丛书”。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舞蹈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丛书”中个别程度较深者则可用于这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

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舞蹈学”在校内虽属新兴的学科,但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所“老校”是一所真正的“高校”——它拥有“艺术学”这一学科门类中全部5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它的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厚重底蕴的“老学科”,在滋养、浸濡“新学科”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予后来者激励、鞭策、支撑和导引。

笔者作为“丛书”的主编,可以说是“舞蹈学”这一学科中的资深学者。早在20年前的1996年,笔者就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的副院长,曾在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支持下出版过北京舞蹈学院最早的“舞学丛书”,也为深度促进各专业教学编选过多部“舞蹈教学参考资料”。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教授,北京舞蹈学院最早招录硕士研究生的3名导师之一(另两人是唐满城、吕艺生),同时也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6年)、舞蹈界不多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由国家劳动人事部1998年颁证),笔者也的确为“舞蹈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相应的业绩。

2001年6月,笔者自北京舞蹈学院任上调国家文化部任职,先后在艺术司和文化科技司任司长,工作达14年之久。去年7月到龄荣退后,受南京艺术学院聘任重操旧业;而事实上,自踏入“舞业”笔者就从未“歇业”,在国家文化部的工作经历只是具有了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前瞻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以管向群、刘伟冬为首的党政领导集体,对学院的整体发展深谋远虑并殚精竭虑。笔者在这一“语境”中受聘舞蹈学院院长及舞蹈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常以“懂规矩、有担当”来自警自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展的比较重要的学科、学术建设有:“舞蹈学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及正式招生;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学术研讨;长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的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再有就是“南艺舞学丛书”的建设。

上述所有学科、学术建设都得到了南艺党委、行政的全力支持,这套“南艺舞学丛书”的出版更是如此。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顾问,不是虚名而是务实;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也应邀担任顾问,对这一学术建设之举给予肯定。担任“丛书”副主编及编委的,除了笔者的舞蹈学院同事外,最重要的就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黄惠民同志——我们深信,没有他这样资深的舞蹈编辑,“南艺舞学丛书”很难在舞蹈学界出精品、孚众望。编委中还有其他高校舞蹈学专业的一些知名学者,他们将与我们一道来扶持、推动这套“丛书”的建设——因为他们也认为舞蹈高等教育需要基础厚实、材料翔实、学养充实、立论坚实的优质教材。

最后想对作为教材的“南艺舞学丛书”本身说几句。首先是它的适用性。适用性强调的是它主要是教材而非个性化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着眼点是舞蹈学的本科专业,是为这一本科专业的知识累积和能力培养打基础的。其次是它的通识性。与“适用性”相关,“通识性”是强调目前多种舞蹈学本科教学对象的共通性,教材既有助于综合类艺术院校的舞蹈学教学,也有益于师范类院校的舞蹈艺术教学。第三是它的学养性。“学养性”是指它不板着面孔、端着架子“立论”,而是通过平实的“学识”来精进“学术”,进而通过“学术”的精进来涵养“学理”。第四是它的史料性。“史料性”是教材“学养性”的内在支撑,它以“论从史出”的坚实来抵御“以论带史”的空洞,通过“文化记忆”的条分缕析来激荡“文化想象”的精鹜神游……

是为序!

于平

201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