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新属性

特征三: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也许是20多年前扎根研究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模式的原因,我对渠道特别关注,为此我和海然专门写了一本书——《争夺价值链》。渠道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链成员,在过去的20多年间,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成功发展的生存方式,成为企业竞争和抗衡的基本语言。

销售管理通过各种类型的分销渠道来实现,由分销渠道的资源来驾驭各种利润要素,进而驱动销售目标的达成。事实上,渠道分销就是制造商与供货商占据和影响消费者之战,因此在销售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掌控分销渠道就等于拿到开启市场之门的钥匙。

中国在经历了30年连续的高速发展后,已经产生了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新制度学派认为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过去是商品稀缺,产业资本扩张,而现在是生产过剩,渠道稀缺,商业资本扩张。新渠道的出现,给基于新渠道的资本扩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生产和渠道的结合还应取决于消费者,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在购物时是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供比较和选择,还是忠实于某一个品牌。从这一点上讲,对于生产商而言,渠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产商既要考虑商品的特性,又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还要平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这种平衡兼顾到经济效益,并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回应。这个全新的渠道,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数据技术而形成的价值网络。在“互联网+”之下,当数据产生是全方位、实时、海量的时候,企业间的协作就必须像互联网一样,要求网状、并发、实时的协同,其具有的优势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运营数据化优势

新渠道存在着涵盖生产、研发、供应、分销、零售以及用户等所有价值链成员在内的信息系统的综合优势。决策者随时可以了解到渠道成员变化的情况,包括商品、消费者沟通以及价值链上的成本,这些动态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决策支持。

信息共享化优势

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过多、链条长、产业效率低是传统渠道自身的缺陷,因为信息化程度低,在传统产业体系下,商业活动仅围绕少量重要数据展开。企业之间的协同是单向的、线性的、紧耦合的控制关系,而且用户主动参与成本高。新渠道正是因为补足了传统渠道的这些缺陷而颠覆了传统渠道。在新渠道中,信息共享成为纽带,让渠道成员能够信息对称,并且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其协同是网状的、实时的和紧密的。

规模效率优势

2001年,沃尔玛的销售规模达2100多亿美元,相比之下,整个中国的前500位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总和还不及它的1/10。这样的规模在竞争中的优势可想而知,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使其在进货渠道、进货价格上的优势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这是中国的零售商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到了2015年,阿里巴巴的销售规模达3万亿元,这一年沃尔玛的年度销售规模与此相当,但是沃尔玛动用了约230万人,而阿里巴巴只用了7000人。通过对2001年与2015年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到新渠道的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本身,还体现在其具有传统渠道所不具备的优势,我称之为“规模效率优势”。

协同网络化优势

随着消费者拥有的信息以及能力的增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细分市场越来越显著。新渠道的数据及网络化能力,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样的需求,并形成协同网络化优势。

与传统渠道相比,在技术的帮助下,以下三件事情发生了改变:

第一,顾客中心转为用户中心。市场需要用户体验至上,商业回归人性需要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愿意用“免费”或者“补贴”等方式?因为这正是人性的一部分,借助免费和补贴,互联网企业非常容易获得大量的用户。

第二,产品驱动转为数据驱动。有人说,“未来商业的本质就是数据,要么数据化,要么灭亡。”如何理解这句话?在传统商业逻辑下,产品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在新的商业逻辑下,数据承担了这个“桥梁”的角色。

第三,供应分工转为生态协同。传统渠道中的成员之间是供应分工的关系,新渠道中的成员之间是价值协同的关系,供应分工的最大特征是“价值分配”,生态协同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成长”。

这三个改变,使得企业依靠“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形成持续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收益获取”的内在“系统逻辑”。这是一个系统的逻辑,是一个不断持续价值创造的逻辑,也是新渠道最核心的逻辑。

今天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在市场格局中,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也许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企业可不可以与外部机会组合在一起,并为这个新机会建立新的资源与能力,尝试冒险与创新,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延伸以及价值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