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不得不为”

其实,楼宇经济是被“逼”出来的。为何这些年楼宇经济成了越来越多的城区政府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因为城市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以前的“摊大饼式”的平铺发展已难以为继,不得不“向空中求发展”“向空中要效益”。

当前,许多城市的主城区已经没了“一产”、少了“二产”、多了“三产”,而城市中也已没有了田野、厂房,唯有形态各异、高低不一的高楼大厦。这样一来,林立的商务楼宇就成了接纳第三产业、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的“载体”。因此,说未来的城市经济就是楼宇经济,一点都不为过。

“春江水暖鸭先知。”由此你就不难理解为何楼宇经济是从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首先兴起的了。因为深圳、上海最先体验到缺土地、缺空间的滋味。当然,楼宇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乏“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城市案例。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许多时候,地方政府的工作需要有倒逼机制,且这些机制应该是建立在前期研究预判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真的等危机来了才去仓促应对、被动迎战。楼宇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倒逼机制”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说“楼宇经济是逼出来的”。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产业梯度转移”,似乎对于某个地区、某个区域、某个城市而言也都有个梯度发展的过程,因为新的经济形态总是从发达地区渐次进入欠发达地区。其实,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与其说是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不如说是一种理念被接受的快慢程度,或者说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为在许多时候,理念是决定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平心而论,虽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许多不可比因素,不能简单地加以类比,但我觉得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在于人们的理念。这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理解新事物的程度就可以看出。

就楼宇经济而言,正是大城市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中,首先尝到了土地等资源要素紧缺的滋味,而不得不“螺蛳壳里做道场”。而这一举动某种程度上发挥出了“雁阵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从而在同一个城市或同一类城市的城区中形成“倒逼机制”和“负激励”效应,带动其他城区争相效仿。当然,许多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资源还很充裕,或是产业发展还没到转型阶段,以致它们对发展楼宇经济的心情没有那么急切,甚至显得漠不关心,因为它们还处于“土地财政”时期,还有许多的闲置土地,没有受制于城市空间的压力。这个时候,是很少有那么高瞻远瞩的领导愿意舍近求远的。通常情况下,面对新鲜事物,人们总是倾向于等待而不是采取行动,因为什么都不做比做一些可能会错误的事情要容易得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土地财政”的好日子总是有尽头的,已经建起的高楼大厦不能总是在那闲置。

到底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楼宇经济的产生呢?综合起来看,楼宇经济的“倒逼因素”大致有这么三种:一是资源要素需要节约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空间、环境等资源要素消耗很大,必须从以前的“粗放式”发展转为“集约式”发展,向空中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从而节约利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需要集群发展。物以类聚,产业发展也一样。产业的集群发展能够产生集群效应,尤其是相同的产业或者上下游产业的集群发展,易于形成“产业链”,从而产生集群效应。三是企业需要集约经营。以前,产业的承载是由一家一户的企业来完成的,企业要建厂房、建办公楼、购置办公设备,政府要“四通一平”或“七通一平”为其做配套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楼宇或楼宇集群的建设,让以前需要政府配套建设的水、电、路、网,甚至需要一家一户各自添置的办公设备、购买的办公空间、配套服务等,都可以通过“共享”的形式来获得,从而为政府节省大量的建设费用、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商务成本。而众多企业在同一幢楼、同一个物理空间聚集,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往来、人员交流、互通有无,还可以实现信息、智力、文化、资本、服务等要素的共享,大大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楼宇经济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却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