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信息经济到数字经济

在《信息简史》中,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将人类处理信息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历史阶段和超历史阶段。这两个阶段以1948年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的《通信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为时间节点,即在1948年香农的《通信的数学原理》问世以前,人类处于历史阶段;在1948年香农的《通信的数学原理》问世以后,人类处于超历史阶段。

在历史阶段,人类有信息与计算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传统的生产资料生存;而在超历史阶段,信息则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超出传统生产资料。

既然信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信息”?信息有什么特点,对于经济发展有何益处?信息、信息经济与数字和数字经济有何种渊源?接下来本章将一一呈现。

(一)信息的定义

温(Wing,2008)指出,“什么是信息?”被挑选出来作为最深刻和最普遍的计算机科学问题反映了更加深远的问题,它驱使人类日复一日地探索,驱使研究人员不断研究并扩展计算的前沿领域。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信息概念应该是人类创造出来最伟大的思想之一,我们的任务是使得这个概念更加精准。

尽管信息处理和支配着当今社会,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至今信息的历史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信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尔夫·温顿·里昂·哈特利(Ralph Vinton Lyon 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经典性定义而加以引用。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创造了大量的信息理论:动态信息理论、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 Marschak)的经济信息理论、实用信息理论、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的统计信息理论和演算信息理论等。大量的研究者研究了信息经济学(Marschak,J.,1959,1964;Stigler,G.,1961;Hirshleifer,J.,1971,1973;Arrow,K.J.,1974,1979,1984;Grossman,Sanford J and Stiglitz,Joseph E.,1976;Sanford J. Grossman and O.D. Hart,1981),建立了信息几何学(Amari and Nagaoka,1985)、信息逻辑(Van Rijsbergen,1986,1989;Demri and Orlowska,1999)、信息物理学(Stonier,1990;Siegfried,2000;Pattee,2006)、信息演算(Van Rijsbergen and Laimas,1996)、信息生态学(Davenport,1997)、信息代数(Burgin,1997b;Kohlas,2003)和信息哲学(Herold,2004)。除此之外,每年关于信息问题的数据和论文大量问世,但是,关于“信息是什么”仍然没有达成一致。《信息政策和科学研究》(1986)中关于“信息是什么”的表述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不真正知道信息是什么。

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语言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从古至今,能真正诠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恐怕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道德经》中的“道”;另一个是“信息是什么”。它们如此重要,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每天都会用到,但是我们却无法准确知道其内在含义。

其实,这里有个哲学小奥秘:虽然我们无法给“道”和“信息”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明确知道“什么是道”和“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的特点

信息,特别是数字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正确认识信息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把握信息的本质,实现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为创造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

非消耗性:信息的使用(消费)并不减少它的数量,因此,信息可以重复多次利用。

信息传递成本低:在互联网时代,与生产成本比较起来,信息的传播成本要低得多,甚至接近零,而且每一个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信息中心,向周围的次级信息接受者发布信息。

价值性:信息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消除不确定性。阿罗(K.J. Arrow)认为,信息的价值等于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种情况下拥有一定资产的决策者进行最优化决策时所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的差值。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源发送信息,经过采集、加工、传递和使用的时间间隔和效率。信息的使用价值与信息经历的时间间隔成反比:信息经历的时间越短,使用价值就越大;反之,经历的时间越长,使用价值就越小。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的时效性表现为滞后性,因为信息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历史记录,总是先有事实,后产生信息,因此,只有加快传输,才能减少滞留时间。

可存储性:所谓存储,是指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信息的可存储性使信息可以积累,信息经过记忆、记录等存储起来,以便今后使用,因而信息可以被继承。

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载体间转换和传播,并且在转换和传播的过程中不会消失,所以谁拥有了某信息的载体谁就拥有了该信息。在信息传递和使用过程中,允许多次和多方共享使用,原拥有者只会失去信息的原创价值,不会失去信息的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因此信息不会因为共享而消失,这是信息与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本质区别。

(三)从信息到信息时代

信息是人的镜子,它在技术更新与模式兴替中展现出变化万端的色彩。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认为:“处于所有生物核心的不是火,不是热气,也不是所谓的‘生命火花’,而是信息、字词以及指令……如果你想了解生命,就别去研究那些生机勃勃、动来动去的原生质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想想吧。”

语言、文字是最初的信息传播方式。纸张和印刷术使信息流通的数量、广度和速度大大提高。电磁波是信息技术的一场革命,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颠覆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对处理信息的速度有极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谁处理信息的速度快,谁就能够赢得时间并极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有需求就会有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处理信息的速度,而且掀开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

延伸阅读

“电”的历史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电”被发现并走进人们的生活是促使人类迈向更高层次文明的速度明显加快的最重要助推器。

“电”这个名词是由希腊语“琥珀”转来的。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是摩擦起电现象。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正处于文化鼎盛的时期,贵族妇女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戴琥珀做的首饰。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希腊人,他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麦秆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作“电”。这应该是人类探索“电”的最早起源。

随后,人类经过了近2400多年的探索,直到183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当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这是法拉第最伟大的一项贡献,并由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电流的发电机。1866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Emst Werner Von Siemens)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器应用时代。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lex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宣告研制成功。“埃尼阿克”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组成,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

这台耗电量为174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成本高达45万美元。

“埃尼阿克”的问世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在发展计算技术的历程中到达的一个新的起点。此后的半个世纪,人类在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制造成本的不断探索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1948年,克劳德·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期刊》(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认识信息,也是第一次赋予了“信息”一词精准的定义,而且提出以比特(bit)为单位来计量信息量,并将一切形式的信息都视为二进制数字,阐述了如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用数字编码对信息进行压缩和传输,从此奠定了一门新的学科——信息学。而几乎与此同时,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和哥德尔(Kurt Gödel)也分别在密码学和算术逻辑系统领域达到巅峰,这是人类信息史上的英雄时代。接下来,我们看到信息学犹如一股洪流,在一个又一个领域里掀起了颠覆性的革命:心理学、热力学、经济学、遗传学、传播学、量子力学,不一而足。每一门学科在经受了信息学洗礼后,面貌都焕然一新,不仅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哲学思辨上大大地深化了。这意味着人类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见图3-1)。

图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轨迹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毕马威.2018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Z].2018-09:10.

(四)从信息经济到数字经济

随着人类进入商业社会,任何在科学上的发现只有为更多人使用,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香农、图灵和哥德尔等科学家在信息学方面的发现也不例外。

马尔萨克(Marschak,J.,1959)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讨论了信息的价格,这是“信息经济学”一词首次出现在文献当中。从此,作为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在此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吸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

1962年,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发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对知识产业进行了定义,测量了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并预言美国的知识产业将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主要力量。

1977年,马克·波拉特(Marc U. Porat)在马克卢普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一书。在书中,波拉特认为,信息是经整理和传递的数据。信息活动包括与用于生产、处理和分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资源相关的活动。他把美国经济从概念上划分为六个部门:三个信息部门、两个非信息部门和家庭部门。三个信息部门生产和分配经济需要的所有信息产品和服务;两个非信息部门供应所有的实物和服务,这些实物和服务的价值或用途并不涉及信息;家庭部门提供劳动力并消费最终产品。不仅如此,波拉特对美国1967年的信息经济规模和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量和数量分析(见表3-1)。信息经济概念由此诞生。

表3-1 1967年美国经济结构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The Information Economy:Sources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Primary Information Sector(Detailed Industry Reports). 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Offi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Porat,M.(1977),page 7整理

马克·波拉特的这种方法不仅引起美国商务部的重视,而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1981年采纳这种方法来测算其成员国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至此,信息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其实,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从1947年半导体三极管的发明及真空管的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再到20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设计出第一个微处理器,软件领域的革命性成果都加速了数字技术扩散,数字技术与其他经济部门交互发展不断加速。

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和应用背景下,随着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5)一书的热销,数字化概念首先兴起。1996年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正式提出数字经济概念。1998年,美国商务部出版了名为《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数字革命已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战略讨论的核心和焦点,数字经济也成为新的经济活动主题,并且对当时最为凸显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及其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零售、消费者、劳动者等进行具体描述。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认可。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经济完成了蜕变,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各行各业,包括政府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