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发展现状

(一)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走出去”以银行为引领

商业性金融机构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因此其海外发展步伐多与自身发展战略、发展水平以及机遇的把握相适应,中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在行业分布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发展水平以银行业为最,其他金融类企业的海外扩张较之银行业起步较晚,且发展稍显缓慢。

第二,在海外发展模式上,中资金融机构多以建立分支机构为主,包括分行、支行和代表处等。近几年来参股、并购等方式逐渐兴起,但尚未成为海外发展的主流形式。

第三,在区位选择上,中资金融机构多呈现“先近后远,先发达再发展”的地区特点。同时,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青睐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

在银行业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海外发展更为突出。截至2013年,5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在海外有机构分布,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远多于其他三家银行,其中,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更是多达620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五大行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国银行海外表现的优异与其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历史渊源有关。从区位分布上来看,4家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分布在亚太地区(见图1),国内银行对外扩张时会以周边地区作为首发地点。同时,亚太地区新兴国家发展迅速,对金融服务性行业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也为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提供了契机。

图1 4家大型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地区分布比例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各家银行2013年年报

与2012年相比,大型商业银行2013年境外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见表1)。截至2013年,各家银行境外资产均突破3500亿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3549.71亿元,交通银行5256.36亿元,中国建设银行7318.78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2780.70亿元,中国银行38461.93亿元。但境外占比仍稍显薄弱,2013年的数据显示,各家银行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中国银行(27.72%)、交通银行(8.82%)、中国工商银行(6.76%)、中国建设银行(4.67%)、中国农业银行(2.4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五大行未来的境外发展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而在境外业务表现上,中国银行海外业务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工商银行次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交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情况相近。除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外,各行境外收入及利润均保持增长态势。因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境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其海外业务规模水平总体较低。其中,中信银行境外业务发展最为突出,境外营业收入达到40.51亿元,境外利润达到21.01亿元,但与总量水平相比,占比仍然很低,分别为3.87%与4%。

表1 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增长率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5家商业银行各年年度报告

中资机构境外发展除建立分支机构外,跨国并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从规模上看,2006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案例较少,收购金额较小;2006年以后,海外收购更加频繁,数量不断增多,并购金额明显增加(见图2)。从地域上看,中资银行的跨国或跨境并购偏好立足中国香港地区,同时涉及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澳门地区等东南亚的新兴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的并购成本相对低廉、市场发展潜力较大、进入时的金融贸易壁垒较低,而且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中资银行通过跨国并购的介入,能够分享其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益,为中资银行贡献较高的利润率。此外,这类新兴市场与我国的文化差异较小、地缘接近,在管理上也更加方便。

图2 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各银行公告

与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不同的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境外发展多体现在代表处的设立与境外代理行的签订。由于受地域和资金的限制,虽然有海外发展的愿景,但迄今为止海外份额仍然几近于零。

其他金融机构的境外发展相比于银行业则较为微弱。截至2013年,我国115家证券公司中的10家设有境外分支机构(见图3),几乎全部位于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中,中信证券境外业务发展情况最优,其2013年境外营业收入和境外利润分别为30.36亿元和9.15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8.84%和13.33%。截至2014年8月,在中国大陆注册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95家,包括内资47家和中外合资48家。其中,在香港和澳门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基金公司共有14家。

图3 证券公司境外分支机构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各家证券公司年度报告

截至2013年,中资保险共有5家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们均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但数量稀少。保险业的境外发展主要依托跨境保险实现,多以旅游观光、商务出行、境外求学等短期业务为主,受季节、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

(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带有支持特色

中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境外发展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境外活动为主要代表。中投公司的境外资产分布主要体现在其投资方向上,其资金多流向高回报的地区,即发达国家与地区。同时,近年来新兴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也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金额:2009—2011年,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和欧洲是投资最多的地区,而拉丁美洲与非洲所占投资比例仅为6%(2011年);2012—2013年,美国所占的投资比例更是接近50%,其他投资则全部分布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自2010年起,国开行境外贷款逐年增长,由7305.714亿元增加至11380.0936亿元,且境外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始终维持在16%左右;截至2013年末,国开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30亿美元,全年外汇筹资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国际业务带有更为浓厚的政策性特点,截至201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境外设有巴黎分行、东南非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并与1000多家银行的总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当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新签转贷协议金额7.27亿美元,年末贷款余额196.28亿美元,其转贷业务共涉及23个国家和7个国际金融机构(见图4)。

图4 进出口银行转贷业务贷款余额国别分布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中国进出口银行2013年年度报告

中资主导和参与的国际开发性金融项目,多以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基础建设为主要支持内容。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正式签署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银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5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平等出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治理,体现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截至2015年3月21日,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33个。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增加了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供给的能力,更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014年11月,中国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出资规模为400亿美元,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丝路基金”通过互联互通为各国发展创造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将基础建设投资作为中上游产品,其产生的引致投资与引致消费将惠及所有沿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