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全球化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好的定义就是欧盟标准的四个自由——商品贸易自由、服务业贸易自由、资本流动自由、人员往来与就业自由。这四个自由是阐述全球化最好的元素,评量全球化就从这四个角度去考虑。因此货物、服务业、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这四个要素的全球化就是对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理论中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利益是全球化的推手。全球化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在商品市场实现价格的一体化;二是在劳动要素市场实现要素价格的一体化,即从供应侧和需求侧实现自由化的平衡。从全球的角度甚至从国内的角度来说,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全球的不公平性,也就是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不公平性。

全球化给全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图1可以看出,11世纪到18世纪的800年间,世界人均GDP基本没有增长;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100年,世界人均GDP增加了200%以上;20世纪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但经济增长更明显,世界人均GDP增加了近900%。

图1 11世纪至20世纪世界人均GDP增长率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几个要点:第一,全球化提高了个人生产力,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实在的利益。第二,全球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同时,接受全球化的国家比抵制全球化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如表1所示,我们把第三世界国家分成四类:第一类全面拥抱全球化;第二类相对拥抱全球化;第三类相对反全球化;第四类积极反对全球化。以前社会主义国家被归在第三类,虽然没有拥抱全球化,但是东欧国家也有经济自由体。在各个不同阶段,拥抱全球化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比反对或者相对拥抱全球化的国家更快,所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全球化是有好处的。

表1 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政策和增长率

资料来源:World Bank(1987,78-94),with further growth data from World Bank 1994

1820年以后由地缘政治和技术驱动的全球化被分成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1820—1914年,从拿破仑战争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打败拿破仑后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在打败拿破仑前,英国是殖民地强国,但不是欧洲和世界强国。通过工业革命,英国产品成本大幅下降,拿破仑的欧洲盟友通过走私等手段与英国保持往来,令拿破仑疲于奔命,可以说工业革命间接击败了拿破仑。1820年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820—1914年这段时期,富国跟穷国之间的物价差异下降了81%,货品流通的全球化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人员流通也无障碍,到不同国家去并不需要护照,只要有钱就能够买到你想到达国家的船票,你走到那里就能获得当地的移民居留权;各国或地区间金融融合程度大幅提升,60%的国家从完全隔离的市场变成了国际接轨的统一市场。有一点需要注意,那个时代的全球化是有地缘政治背景的,是帝国范围之内的全球化,各国与帝国成员外的国家的交往程度很低。

第二个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50年。经历1929年的世界大萧条以后,不同国家之间形成贸易壁垒,全球化基本被取消,国与国之间物价差异翻倍,移民停止,世界金融流通也停止了,结果就出现了金德尔伯格陷阱现象。也就是说,大英帝国没落了,而美国在19世纪末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不是世界第一政治军事强国。英国没有能力维持国际秩序,美国也不承担国际责任,结果就引起了大国之间的无秩序争霸,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三个时段是从“二战”后到今天。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强国,它用实力缔造的秩序即第二轮全球化。在这一波全球化中,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差异减少了92%,其中:74%是因为“二战”后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广,关税降低促成最低生产成本的国家生产的商品在全球流动,有效提高了全球效率;26%是因为科技发展的关系,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了,哥伦布时期船载重是100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商船载重已经是万吨级了,现在的商船载重是10万吨级。

(二)全球化的背后推手

第一,国际政治秩序,有国际政治秩序才有可能全球化,这也是地缘政治背景。

第二,科技革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那些富有的、具有主要控制地位的国家的政治取向,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崇尚自由贸易主义。

国际政治、科技进步,以及霸权国家的国内和国际政治取向,这三个因素是影响全球化最主要的推手。减税政策推动了第二轮全球化。WTO的前身GATT的第一轮减税,使关税从80%左右降到了52.7%,在最后一次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商品贸易的平均关税率降到了13%。再用减税的办法推动全球化可能没有什么空间了,税率已经很低了,就算多哈回合谈判能成功,最多也只能降低5%、10%,不可能降到零以下。所以这决定了下一轮的全球化不能用减税的政策推手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