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时代创新与中国绿色发展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突出强调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其本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于一体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文明时代,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传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揭示了一种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在对发展瓶颈与增长方式的反思上,绿色发展理念开拓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财富理论的新境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财富仅仅包含了物质财富,绿色发展理念依据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形成了新的财富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关于自然财富观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对其加以阐述,“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财富不仅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构成绿色财富观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态财富积累作为人民对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的良好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绿色发展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人民对享有更多更优质环境生态品的需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作为后起工业化国家,我国步入了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绿色发展能够让我们避免掉入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陷阱。第三,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伴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实行绿色发展通过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式、外延式模式,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第四,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宗旨,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传统增长方式的背后却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当前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以多种形式频繁涌现,尤其是近年来雾霾污染事件有愈演愈烈之势。2013年开始,“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雾霾天数占全年的1/3以上,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张庆峰克鲁克斯,2012)。到2016年全年共出现8次大范围、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该年秋冬季出现的大范围重度雾霾天气覆盖面积曾高达143万平方千米。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党和政府对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早在党的十八大上就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为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继2013年9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其中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