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师求学,夜观星宿
苌弘先辈,长公传承
落下闳寻师求学的第一人选,是春秋末著名天文学家苌弘的学术传人。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写道:“昔之传天数者……周室,史佚、苌弘……”《淮南子·汜论篇》写道:“昔者苌弘,周之执术数者也。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律历之数,无所不通。”《韩非子·难言》称苌弘是一位“有道术之士也”,道术即指天文、历法。
苌弘,蜀郡人,死于蜀郡,是我国春秋末叶的天文学家、历法家。他既精通天文、历法、气象,还懂得地震,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上,是有过贡献的。
落下闳,出生在“文翁兴学”之前。他正值“十五而志于学”的年龄,就遇上了“巴、汉亦立文学”。他的家乡也在兴办学校。他直接受到了“文翁兴学”的影响。
浑天模型的概念形成
通过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可以观察、确定不同月份和不同节气里太阳所位于的星座。这些星座中国古人称之为二十八宿。
从落阳山登上高阳山,有三个台阶。在一台阶看见日落西山了,在二台阶可以看见太阳还在落下;在二台阶看见日落西山了,在三台阶可以看见太阳还在落下;在三台阶看见日落西山了,在高阳山顶可以看见太阳还在落下。落下闳就这样反反复复,年复一年地观察到太阳落下、落下、落下,并不是“盖天说”所认定的太阳不会落到地面之下。
由此观测,落下闳从感知到认知,领悟了太阳落下的实际过程。这启发落下闳逐渐形成“浑天说”的宇宙图像:从更高处观天,太阳还在落下、落下、落下,直到夜半子时,太阳一直落到地面之下;第二天早上,太阳又从东方升起。天,不像“盖天说”所认定的那样是“半球形”,而是一个“圆球形”。于是落下闳“道法自然”,开始制作圆球形的浑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之间的运行过程。
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如下图所示:
观天和看图时,坐南往北看与坐北往南看,前后左右的七宿刚刚相反,空间是相对的。落下闳很早就知道了日月运行与天空的二十八宿有关系。落下闳“格物致知”的学习精神,为他以后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坐北向南观天,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如果是坐南向北,刚好相反,则是左白虎、右青龙、前玄武、后朱雀。因为青龙为东方属木,白虎为西边属金,北方为玄武属水,南方为朱雀属火,这是一定不变的。
空间是相对的,时间也是相对的。小学一年级有一篇课文《东南西北》: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老师可以补充一段:
下午傍晚,面向落日。
前面是西,后面是东;
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制作浑仪,观测体验
落下闳要比较准确地测量出这二十八个星宿之间的距度(赤经差),必须借助于测量仪器。他就自制赤道式浑仪测定二十八宿的距度,这充分体现了落下闳的科学精神。但是,仅仅在太阳升起和落下时测量星宿之间的距度,由于有光的背景,不会非常清楚。只有到夜半三更,子时,中天观测星宿之间的距度,方才更为清楚。这时太阳并不在夜空之上,而是在地面之下,夜空之下。
落下闳历经严寒酷暑,多年来在万籁寂静的夜半中天时认真观测。他欣喜地发现并记载,夜空上的星宿,正对着太阳在下面时所处的星宿,正位于中天观测二十八宿圆周的对面。这是可以反复验证的。于是“浑天说”的宇宙图像,在落下闳的脑海里就渐渐清晰并逐渐形成了。这是一项非同小可的重大的科学创新。落下闳使用的方法在天文学上称之为“冲日法”,这是落下闳的独创,与托勒密采用的“偕日法”不同。
关于日月运行的轨道以及会合的周期,落下闳首次将日食周期定为135月,并引入中国的历法之中。这是从过去历年发生“日食”的一系列大数据记载中统计出来的。他有儒家的仁爱精神,敬鬼神而远之,不迷信。实际上《太初历》使用188年之后,积累的误差已在一天以上了。科学既能在一定条件下“证实”,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证伪”。
落下闳制作出来的观测用的浑仪,以及演示用的浑象,就是“浑天说”的宇宙论的具体模型。按照“浑天说”的宇宙图像,落下闳推算出“太极上元”的宇宙大周期是23639040年。这个“太极上元”宇宙大周期对于日、月、五星都是一样的,即不存在是“地球中心”还是“太阳中心”之类的问题。这个多体—周期的解是“超越中心”的。“浑天说”的科学思想非常深刻,富于启发性。
落下闳与星相学无关
《荀子》中写道:“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荀子的看法非常科学合理,他排除了对《易经》的迷信理解。落下闳完全接受了《荀子》中的这种对于“卜筮”的理解。落下闳在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赤经差之后,从没有给二十八宿任何“星相学”之类的解释。
为此,我写了一首诗,表明落下闳观测二十八宿是没有给出任何有关“星相学”的解释的。落下闳遵从孔子的教导:“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不语怪、力、乱、神。”
《易经》与西方星相学
中华文化神书,就是《易经》
上仰观天象,下俯察地理
远诸及万物,近取法众生
太极变阴阳,四象八卦成
64种变化模式,都有可能性
解释卦辞,阐明哲学的辩证
从不利到大吉,是正态分布
从不确定之中,去选择确定
圣贤知道,这不是测算命运
卦的整体图像只是分析可能
看到利弊,看到机遇与挑战
认识变通,让你警惕有信心
大自然在波浪式地变化前进
天地人一体,自己掌握命运
世界上只需要留下一本《易经》
人类就会理智,天下就太平
西方的星相学,历史很悠久
星座紧紧联系着个人的命运
小时候看到天上星星亮晶晶
又听到众星座有奇特的命名
木火土金水,有明亮五行星
密密的恒星组成多样的图形
北半球南半球天空不同背景
星座图像命名有无穷的可能
汉代落下闳原创制造浑天仪
中国以赤道坐标为星座标准
古希腊托勒密选择黄道坐标
北斗七星,四季旋转着斗柄
落下闳与托勒密,两大系统
观察星座图像有不同的中心
近代德国第谷采用赤道坐标
最终,西方效法了中国标准
星相学大师的预言有人相信
用科学美学分析,很难赞成
我们的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
所有的星座都有巨变在发生
《易经》与西方星相学两相比较
都是文化,人类洞察的结晶
我偏爱《易经》的智慧是集大成
星相学只能称为童话的天真。
《易经》里提出了64个发展模式,为人类建构各种模式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启发。从这种观点看,《易经》是建构了“元模式”的“元科学”。所谓“元模式”,就是帮助人们建立“模式”的“模式”。所谓“元科学”就是帮助建立“科学”的“科学”。例如,《易经》对于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提出的三种模型,都有“元科学”的启示。
《易经》建构的模式主要有:义理模式,用语言表述;形象模式,用图像和符号描述;数学模式,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式;系统模式,《易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模式,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建构统一的认知模式。21世纪智能科学技术中,人工智能不也是在探索这几种模式吗?
《易经》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普遍意义。